临床医学研究
孕产期心理方向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孕产期心理方向 2021-09-26 17:29

很多人可能对什么是空巢老人不太了解,更加容易疏忽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简单来说,空巢老人就是指那些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或者独自居住的老年人。专家表示,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今天,空巢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下面形象的解释一下空巢老人,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小鸟长大后,离开温暖的巢穴,远走高飞,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而鸟巢中只剩下两只老鸟。于是就有人借用"空巢"二字,比喻日常生活中子女长大成人后像离巢的小鸟一样,一个个地"飞"走了,家中只留下相依相伴的父母。

子女不在身边往往导致空巢老人心里孤独,从而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并日.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

空巢老人的现状∶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65岁及上老年人为8827.4万人,占总人口的7.1%,同年80岁及上老年人口为1191,1万人,占总人口的0,96%。据预计如果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到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亿占总人口8,1%,而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也在增多,其增长速度每年5,4%,其数量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一亿六千万人,占总人口的12%,也就是说全国人口将接近八分之一是老年人。而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空巢老人的分类∶空巢老人大概包括三类

一种是真空巢即没有孩子老两口相依为命。或鳏寡独守空房。第二种是形式上的空巢,主要表现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或者子女虽在同一城镇但分开住,第三种是"无形"的空巢,尽管与儿女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或者与其存在矛盾,而缺乏沟通。目前社会上第二种"形式上的空巢"占大多数。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

生理方面。空巢老人缺乏家人、朋友的关心孤独、寂寞感长期存在.易导致老年抑郁症的产生

,2.

认知方面。空巢老人由于得不到自己子女的关心,会觉得自己在与子女的沟通交往中是失败的,从而觉得自己不可能获得别的方面的生活和情感支持。自信心受到打击,影响了自我认识。

3

行为方面。在心理问题产生后又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治疗,常常会使一些老年人产生轻生的念头。在一些新闻中我们也会看到此方面的报道。

从心理学角度,各种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眠。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性格因素。空巢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使得老人们都不到来自亲人的关心

和照顾,但是老人们仍可通过加强与社区内居民的沟通来排除寂寞和孤独。有些老人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沟通,心理问题无法倾诉,就都得不到解决。而且有些人在气质上是抑郁质的,神经系统不够活跃和协调,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认识因素。

空巢家庭中老人和子女的长期分开得不到子女的关心,会使老人从自身去寻找子女不能陪伴左右的原因,会责备自己在某些地方没尽到责任,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不敢去尝试与他人交往,自我认识出现了扭曲。

3. 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的不足。有充分的沟通技巧以及善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老人,往往都可以与子女或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庭互动良好,能够充分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心理发展健全。相反,有些老人不具备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条件,从而使自己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也是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受到打击,加快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客观因素1.家庭因素。

空巢家庭中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会使老人有种被子女"遗弃"以及年轻时对子女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感觉。老人在退休后的普遍衰老感会使老人觉得家庭缺乏子女的照顾,在自己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照顾是年老后的一种悲哀,从而无形中降低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被遗弃的意识里以及生活热情降低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必然产生。2.社区因素。

 

在空巢家庭中,老年人在生活以及情感上遇到问题时,儿女不能给予及时的帮助,社区也不能给予老人一些生活帮助及情感支持时,老年人的失落和孤独感感会更严重,这也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3.社会因素。

文化方面∶中国素有尊老爱老的传统,十分注重"孝道",而"共享天伦之乐"、"膝下承欢"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会使老人因身边没有子女的情况下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新闻传播方面∶ 新闻报道中对于一些空巢老人悲惨状况的报道, 如在家庭去世后无人发现、自杀等,会在老人的心中留下阴影。而这些都可能导致老年人对空巢的悲哀感和恐惧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解决【社会工作的介入】

通过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主观方面的对策

社会工作者给予老人支持和鼓励。工作者通过仔细聆听老人的表述、表达自己的同感如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痛楚的体会等方式来建立与老人的信任关系,给予老人改变人际交往状况的保证,使老人有足够的信心去与他人交往;还可以给予老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帮助或实物支持,使老人感觉到工作者对他的关心,增强老人改变的要求。

2.

运用认知重构法。让老人举出令他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事物。如∶不敢与他人交流,怕他人会拒绝自已;遭到群体的排斥。将这些问题由强到弱进行排列依次为①②③。工作者再运用认知重构法解决以上问题。工作者"子女离开父母在很大程度上责任不在父母,如果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而离开,那么,在与子女的沟通中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不必因为与子女沟通的减少,而影响自已与他人的沟通,应该敢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况,目与他人正常友好的交流不会遭到他人的拒绝。在一个群体中被排斥的往往是那些在行为和道德上失范的人,而你只是想找到一个聊天或倾诉对象,增强双方互动,是有利于社区和谐发展的,是应该受到鼓励的,所以不要有压力,要有信心与他人交往,将自身的心理问题及时排解。3.

加强老人沟通技巧的学习,提高老人的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工作者以提供者的身份出现,指导老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应注意的事项,推荐一些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的书籍,帮助老人掌握沟通技巧,树立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客观方面的对策1.

工作者可以通过将空巢老人以及子女聚集在一起后进行小组工作的形式与老人的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充分的沟通,并为双方的交通架起桥梁,正确理解双方的意思。如∶子女是由于工作才使老人独居在家,老人 担忧也是因为希望子女可以多回家看看。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互动条件,是解决老人心里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作者与社区机构加强合作多举行社区活动,让老人能够多外出活动对老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帮助。

加强社区机构建设。完善社区的关怀和照顾体制。如安排人员定期探访空巢老人、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3.

工作者扮演呼吁者的角色,向社会保障部门呼呼完善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呼吁子女能够克服困难尽可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呼吁大众媒体能够从积极方面去鼓励空巢老人。

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可以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各种困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社区都可以提供良好的社区支持,而且农村地区的环境更差实施难度更大。因此我们要呼吁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帮助空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