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人员承担着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重要职责。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工作环境和任务,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保障和提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能够适应自身和环境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创新能力、职业发展、家庭和谐等方面,也影响到党政机关的形象、声誉、凝聚力等方面。因此,加强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时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心理需求的变化。新时代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能够有效地调节自身的情绪和态度,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个人与集体、责任与权利等方面的关系。同时,新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面临着各种信息的冲击和干扰,需要有较强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误导。此外,新时代也是一个法治化的时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维护法治权威,防止违法违纪行为。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自律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权力与义务、自由与约束等方面的关系。综上所述,新时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心理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高层次化等特点,需要有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来满足。
(二)促进新时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包括自信、乐观、坚韧、灵活、创新等方面。心理素质是决定个体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个体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新时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开展好各项工作任务,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质缺陷或不足,如自信不足、消极悲观、固步自封、敏感多疑、情绪失控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他们本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也影响了他们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团队氛围。因此,加强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和压力调节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升他们整体的心理素质水平。
(三)保障新时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心理安全和社会稳定。心理安全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接纳、被支持、被信任,并且能够自由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而不受惩罚或威胁的状态。心理安全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功能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个体缺乏心理安全感,则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沮丧等消极情绪,并可能导致退缩、逃避、反抗等不良行为。新时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于处于特殊职位和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遭遇各种挑战和风险,如舆论压力、道德评判、权力监督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得到心理支持和保护,则可能对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并可能引发一些极端事件或危机事件,如自杀、腐败、违纪违法等。这些事件或危机不仅损害了个体本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利益和幸福感,也损害了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群体的形象和声誉,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加强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通过预防和干预的方式,增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心理安全感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心理危机,维护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利益和秩序。
二、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指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系列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规范、程序和活动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它包括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管理方和监督方等主体,以及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标准、效果等方面。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从中央到地方,从组织部门到行业部门,从专业机构到社会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对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多次强调要关注干部身心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加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要“真情关爱干部”“关注干部身心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加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重要文件都对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各地各部门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将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
(二)完善了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为了更好地开展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各级各地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一是在组织部门内设立了专门负责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科室或岗位,如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局下设有干部心理培训科;二是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内设立了专门负责干部心理培训和咨询的中心或室,如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下设有领导人员心理测评与咨询室;三是在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内设立了专门负责干部心理诊断和治疗的科室或门诊,如北京市朝阳区人民医院下设有公务员精神卫生科;四是在社区、街道等基层单位内设立了专门负责基层干部心理辅导和支持的站点或小组,如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设有基层干部心理辅导站。
(三)丰富了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内容与形式。为了更好地满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级各地各部门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服务。一是开展了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主题不同目标的心理培训活动,如针对新任领导干部开展“新角色适应”培训;针对即将退休或已退休领导干部开展“退休生活规划”培训;针对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开展“压力管理”培训等;二是开展了针对不同情境不同问题不同需求的心理咨询活动,如针对面临重大决策或转岗调整的领导干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针对遭遇家庭困扰或职场困境的领导干部开展“情感沟通”咨询;针对出现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障碍症状的领导干部开展“诊断治疗”咨询等;三是开展了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形式不同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如针对参加重要会议或考试前的领导干部开展“放松训练”辅导;针对参与重大项目或任务时的领导干部开展“团队建设”辅导;针对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时的领导干部开展“危机干预”辅导等。
(四)提高了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质量与水平。为了更好地保证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级各地各部门都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规范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流程和程序,如《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办法》《公务员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办法》《公务员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二是建立了一套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评估和监督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如《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办法》等;三是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考核活动,培训和考核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和能力,如《公务员心理咨询师培训大纲》《公务员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等;四是利用了一批的科技和信息手段,科技和信息化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如建立了全国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开发了多种心理测评、训练、咨询等软件和应用。
尽管我国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法规缺失,制约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法治化进程。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法律法规,只有一些部门或地方性的规章或文件。这些规章或文件虽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权威性、适用性、操作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障,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如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培养不畅、信息保密不严、责任追究不明等。因此,需要尽快制定专门针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相关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保障相关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化发展。目前,我国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多个领域、多个环节,但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主体和协调机制。各个部门、层级、领域、环节之间在目标定位、资源配置、工作重点、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这些差异或冲突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和效果,也影响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认知和参与。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主体和协调机制,明确各个部门、层级、领域、环节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和分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配合、优势互补。
(三)运行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国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要依靠政府或组织部门来提供或组织提供,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模式虽然有利于保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但也存在着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创新不够等问题。由于缺乏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激励和约束,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难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效能。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引入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教育宣传不到位,影响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普及化推广。目前,我国社会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认识还不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需求和支持还不足。一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信任,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如认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人,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前途,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一种软弱和依赖等。这些误解和偏见不仅阻碍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主动寻求和接受心理健康服务,也阻碍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和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消除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误解和偏见,增强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需求和支持。
总之,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协调高效、规范有序、开放包容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既是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关怀和保障,也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加强党政机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