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
如今,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更多的人遵守和推行国家的计划生育,再加上医疗卫生条件和设备仪器事业的改善,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提高。21世纪,我们的国家老龄化问题日益复杂化,伴随着老年人数的不断攀升,认识和解决当前老年人心理发展过程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变化矛盾及行为特点,已成为摆在我们年轻一代面前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其实,21世纪以前,我国就已经属于老龄型国家。据报道中得知,在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数量就到了1.26 亿人次,而到了 2007年,我国的老年人数就增长到1.53 亿人,总人口的比例从原来的10.2%迅速提高到 11.6%,这时,我国的老年人数已经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等于欧洲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人数。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 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 5 倍多。到如今,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 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2.4 亿人,占总人口的 17.17%;到 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 4 亿,大大占据着世界人口的比例,给社会保障带来很大挑战。
很多经济学家预计,伴随全球出生率的普遍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日益延长,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正在发生∶ 60 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将超过5 岁以下儿童的数量。这意味着在未来更少的年轻人需要为跟更多的老年人提供照顾和生活保障。这仅仅是一方面,但对于了解老年一代不断剧增而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我们年轻一代需要怎样做,老年人才能愉快地渡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呢?
首先,我们需要对老年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在迈入老年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中、青年时期相比,这时候会慢慢呈现许多不同的行为做法,心理特征,总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的记忆思维减退、注意力下降;
记忆思维减退主要表现在近期记忆、长期记忆、瞬时记忆很差,经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对远期记忆还保持有相应的印象,不过有时也会卡壳,例如对原来很熟悉的子女、亲友、战友、良师、同事的名字突然记不出来,但过后偶然又可能想起。而对于注意力方面,主要表现在注意力涣散,不易集中;注意力转移缓慢,甚至呆滞,易钻"牛角尖",往往顾此失彼,顾东扔西。
(2) 老年人常挂嘴边的"唠叨"
常听古话讲∶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就总爱重复,早就过去的芝麻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甚至太多的时候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一方面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由于大脑组织衰退,开始显得精力不足,太多事情难以置身其中,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淡定和从容,把事情办得合自己心意。因此,他们只好更多通过语言来流露自己心中的所思,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老年人最善于自以为乐的总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功绩,自己的机缘巧遇或难以实现的遗憾,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发泄自身的情绪,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另一方面又受到由于自尊心的驱使,对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都常会会坚决地维护,坚定自己的立场。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渴望和娱乐的气氛;(3) 老年人心理上的"固执"
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很多老年人在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中,逐渐对客观事物形成属于自身认可的态度,这时候,他们的个人思想日益成熟,很多的事情都伴随难忘的教训、思考和体会,所以我们才常常发现老年人的性格特点伴随年龄的增长而更为老练突出。很多时候,伴随时间的流逝,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已经成型,有了自己为人处事的独特模式。生活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可是更多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不听他人所言,这其实是对老一代一种很深的误解。
(4) 老年人不忘的"怀旧情怀"
古语常云∶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也许思想会开始退步,不如年轻时那般意气风发,但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几十年来的思考和感悟,所作所为总是带着浓厚而深情的怀旧色彩。人老了以后,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平衡,使自己进入到一种安详和怀旧的思维状态。
所以,他们习惯自然而然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光辉和荣誉,确实我们身边的老人就常常会如此。特别对于那些在外漂泊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背井离乡太久太茫然,只有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精彩篇章。像儿时的朋友和玩伴,家乡可口的饭菜,老家门口的菜园、荔枝树,儿时溪边的嬉戏等,才是他们最引以为怀的怀旧情绪。
老年心理发展的积极性然而,老年人很多智力也不错,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大器晚成, 60-70 岁还属于智力相当不错。如孔子所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士而不惑,五士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一方面老年人不要因智力生理等的下降而自卑,另外我们年轻一代应该看到老年人积极向上,闪光的一面。老年人阅历深,见识广,经验丰富,善于理论思维,更懂得深谋远虑,考虑问题更全面、深刻、实际,只要有心、有爱,就可以使余热生辉。
老年人面对的心理障碍
人生轰轰烈烈来此一回,太多的道路充斥不易。从出生嗷嗷待哺,到成人立业、搏斗多年,很多的人一直就在成长和奋斗中不断思考和收获,一下子要他们突然离开社会舞台,由主要角色变为次要角色,其实是很难接受的—个事实。
传统的观点认为,从出生到成年,心理机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进入老年便出现开始衰退的情况。他们称作"老化",不能叫做"发展",所以很多人主观地认为认为老年期是一生获得信息的逐渐丧失时期。可是,传统观点在肯定了老年心理衰老的大趋势的同时,对积极的、还在发展的方面却缺乏重视,对一般的发展变化(有退化)趋势的重视有所欠缺。与传统观点相反的心理发展观是"毕生发展观"。其中,毕生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也好,中老年也好,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相呼相成,每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随之改变; 当然,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还包括成熟、社会历史文化等,年龄并非是影响心理发展的惟一因素。
毕生发展观向我们带去了老年期心理变化积极的因素,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衰老的同时,突出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阶段都有增长的特点。应该在肯定老年心理基本变化趋势的前提下,对那些能够延缓老年心理衰退,助长某些心理机能发展的要素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科学地、正确地看待老年心理的发展变化。
其实,大多数人总是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误区,认为上了年纪全都是体弱多病、昏聩无用的,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或者错误的。在 60 多岁的老一代中间,只有 5%住在医院里,这个比例是很少的。事实上,近十年来因疾病而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的百分比一直在下降。至于心理能力的衰老,根据估计,老年人的能力丧失只有 25%发生在医学方面,而其余 75%的原因来自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所以,老年人很多时候不是仅仅因为身体病疾造成的心理孤独、顾虑,太多的方面都源于社会和家庭的不重视,不体贴,不用心。
生活中,老一代的爷爷奶奶常常会私底下告诉别人,,他们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他们渴望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不会受到过大的挑战,他们依然希望自己在家庭中最起码的应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他们希望自己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还是在生活方面,都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可是,社会亲友和子女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由于年老体弱,老年人在家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无所事事,而自己大部分的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不在他们身边,因而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在与外人的关系中,他们渴望在生活上予以照顾与帮助,在心理上尤其情感上能够得到温暖与关怀,这就在生活中产生极大的反差。
对老人心理发展的重视和思考(1) 对于老人自身的思考
其实"毕生发展观",说明老一代也还是有许多值得发展的余地和领域。所以,对老年朋友来说,在接受人生衰老这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保持一个发展的心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人生。对积累了一生的智慧,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年轻人都极有教育性,有条件的人都可以更多发挥余热,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社会活动,没有条件的老人也要培养一两种兴趣爱好,如钓鱼养花、练习下棋、书法绘画等,使生活丰富多彩。即便离开工作岗位,由原来整日为工作而操劳奔波转而过清静安闲的生活你也可以好好享受一下我们以前顾不上享受的生活,如出去旅游,或照看孩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无论您选择什么,都要情绪乐观,积极思考,克服老年人常有的那种老朽感、颓废感和空虚感,延缓和推迟衰老。
在社会生活方面,老人对于子女,他们已经成人,不要紧的事情不要过多地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尽量避免与子女的不和。对于孙子辈的孩子,也不要因为喜欢就无原则地溺爱。当然,除家庭关系外,老年人还可以培养业余生活的圈子,,经常和一些老伙计、邻居和原先的同事一起聊天、活动,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对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
(2)年轻一代对老人心理发展观的理解和改变
老龄化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世界各国都倍感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更好地建立健全各项救助制度,社会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如何健全老龄服务平台,加强老年法律和心理建设,加强老年心理和身心健康教育,都是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所在。同时,如何老年人要正确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使老人和子女、社会群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流,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所在。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老人的时光也会出现在我们的身上,这时候,如今的他们就是将来的我们;也许,看着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每个年轻一代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重,这时候,值得称赞的就是那些用心去对待,默默无闻付出的人,当他们心中有光时,四处都会遍布光芒,进而照亮他人,点亮别人心中的光。所以,当老龄化的担子慢慢落在我们身上时,每个人不要逃避沉默,不要心生恐惧,试着不去想些什么,不去在乎太多什么,而只是选择静静的用心相伴。试试伸手,去摸摸自己家的老人满头的白发,也许你可以感受到这沉默中蕴含的宽容与安心,并在这其中"看见"未来的自己,不断沉默中修炼自己活在此时此刻的从容和安然。我们面对老人做到的不仅仅是关心,既需要有沟通,也有照顾,更多的是陪伴。也许,老人的心理特征有时会和小孩子一样,都需要我们时刻的关怀。不过,只要我们在老人面前多尽一份力,哪怕有些要求满足不了他们,都不会受到他们的责怪和抱怨。
无论怎么说,学会善待老人,让他们老有所养,就是送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既是尽子女的义务,也是尽社会的一份责任,不可或缺,不能忽略。。
老人心理发展观存在的意义
生活中,身边的老年人常常教育给我们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但一直以来,太多传统上的观点对老人心理的发展—直带有负面情绪,认为他们是直正意义上的"退化"而并非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在两代人产生隔阂。因为,老人心理提出发展观是对老人心理方面崭新的认识,也是对老一代的认可和积极取向。
小时候,印象中的外公外婆他们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不会轻易冒风险。这也是我从小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很多老年人宁愿干累一点,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我相信老年人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是我们太多的时候疏忽发现。所以,多花些时间关心老一辈,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沟通,才能从他们哪里学到更多美好的品质,缩小老幼之间存在的隔阂,才能使得未来老龄化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能够真正意义上享受身心健康而美好温馨的生活。
上一篇:丧偶老人怎样调试心理
下一篇:失独老人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