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根据有关研究显示,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正在迅速的增加。截止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2013年老人人口数量突破了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其中,空巢老年人口数从2012年的0.99亿上升到2013年的一亿人口【《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空巢老人"的人口数量之多,增长速度之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其中,农衬"空巢老人"的比例占到了城乡"空巢老人"数量的一般之多。由于他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质量与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也容易受到忽视,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材"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让更多的社会大
关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存在不少。由于缺少陪伴和照顾,使得"空巢老人"会出现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Gao ot al,2013】。作为弱势群体,"空巢老人"除了经历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外,他们还要面临心理问题,例如独孤和抑郁【Wu et al, 20101。
Liu等人(2007)对中国山区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和与健康有关的生命质量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表明农村的"空巢老人"的孤独水平和抑郁水平较高。有研究指出,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更大【Xie et al,2010】。
心理问歇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的伤害巨大。农村"空巢老人"令人堪忧的心理状况会阻碍到老人得到社会关系【Wu ot al, 2010】。抑郁会损害老年人的健康,减弱其社会和身体活动能力,降低其生命质量,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率福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重要因素【Xie ot al,2010】。因此,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探究其原因时,有关研究指出,与非"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低、与子女的关系较疏远、缺乏社会支持、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以及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电易患上心理疾病【Liu and Guo,2008】。关于解决对策。Tu等人(2010)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家庭功能的发挥能够配止和降低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从而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命质量。Gao等人(2013)的研究结果指出,"空巢老人"的自我照顾能力较差,需要更多专业的护理和照顾。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家庭成员给农村"空巢老人"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和治疗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疾病【Ge et al,2013】。
综上所述,农村"究服老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自身的家庭和晚安生活,也是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当代社会所关注的话题【Liang and Wu,2014】。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于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进行了解,探究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2 问题分析
2.1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
与城市"空巢老人"不同的是,农村"空巢老人"除了独自照顾自己以外还肩负着较重的体力劳动。同时还要看管留守在家的年幼的孙子和孙女。因此,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令人堪忧,
1、身体健康状况
农村的"空巢老人"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开始了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且会一直持续到年老的时候。加上农村"空巢老人"患病后又无完备的医疗保障和直身的忽视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使得他们到了晚年更容易遭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有研究显示,"空巢老人"的患病率为81.7,其中56.41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且多为慢性疾病【万方,周策,2014】。
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而言,由于医疗条件和自身经济状况的原因,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十分严峻。再加上舍不得花钱,小病拖成大病,以至于最后病情加重无法医治。
2、生活来源
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主要还是以农活和打零工为主,子女也是其生活来源之一,但是很不稳定,同时亲戚朋友也会偶尔资助一下,但也是风毛麟角,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状况与其生活状况有直接的联系,没有或较少的生活来源都会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不良的影响。
3、精神生活
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家里就剩下老俩口或者独自一人,农村的"空巢老人"常常会经历孤独、良寞,久而久之孤独感会使得老人感到心情抑郁等种种心理不适【Li et al。2007;W gt al。2010;Xie et al,2010】。这些心理上的不适往往会引起老年人的生理不适。因此,老年人会减少外出活动,留在家中。与他人的交流较少,社会支持网络缺乏,在农村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少见、专业的照顾服务的缺失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十分匮乏,精神状态长期欠佳。
2.2 心理问题
1、心理健康现状
前人的研究表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空巢老人"有较大差距。在文献综述中已有阐明,在此,不再赘述。总结来看,"空巢老人"在心理上确实更需要陪伴和关心,对社会支持网络十分渴望,也因此,心理更加脆弱,惠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对于子女的离家难以适应,缺少关爱和代际间的沟通,使得老年认为自己处于"被忽视"、"不重要"的状态,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身心症状。农村"空巢老人"相比于城市"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难更多。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对自身的心理状况的不理解和忽视,使得这一间题更加难于发现和治疗。
2、心理健康问题
(1)孤独、寂寞
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第一表现就是孤独。没有倾诉的对象。找不到人疏伴自己,让空巢老人陷入了孤独,寂寒的境地。业余生活以及娱乐活动的喂乏,让他们更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他人,不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孤独、寂寞和无助心理状态会一直困扰着农村"空巢老人",降低了其生活质量。
(2)抑郁症
缺少关爱与沟通交流,长期的孤独状态使得农村的"空巢老人"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指出55岁以上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高达15%,这一比例在农村更高。抑郁症给老年人所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研究表明,老年人抑郁会引发慢性疾病、认知功能的损伤给家庭增加负担,甚至增加死亡的风险【George S Alexopoulos,2005】。农村"空巢老人"的抑郁状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沮丧、焦虑
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照顾,"空巢老人"难免会有沮丧的心理状态。当他们生病时,无法得到子女及时的关系和医护人员的治疗,就容易产生误解和不满。这导致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产生更为严重的身心反应。
(4)价值感丧失
没有子女在身边,农村"空巢老人"觉得自己不在被需要,没有存在的价值感。空巢的状态使得老年人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如何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与子女长期的分隔两地,让"空巢老人"们体会不到做父母的存在感,子女不再整天围绕在他们身边,也对他们不再有任何需求。价值感的丧失使得农村"空巢老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失去了生活的追求和乐趣。
2.3 原因
1、社会支持网络的缺乏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家庭、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相对薄弱,在农村地区还暂时处于缺乏的状态。这给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造成了诸多问题。社会公益组织大多关注的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空巢老人"所开展的服务和活动不多。农村的村委会又由于人员不足和设备以及场地的缺乏。,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单一,得不到多方的关注和支持。
2、缺乏生活来源
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普,并没有全部覆盖到所有的农村老年人,再加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费用较低,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的收入非常不稳定,所以给父母的生活费也是时有时无、时多时少。
3、精神生活匮乏
农村"空巢老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年轻时主要任务就是赚钱养家,对精神生活几乎毫无关注。到了老年,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上没有了追求,精神上又没有寄托,空虚、无助的心理就会随之产生。农村"空巢老人"没能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一直处于匮乏的状态,导致其将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不适上,这样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3 对策
3.1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为了将"空巢老人"的孤独水平降到最低,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照颖的力度。
子女应尽可能的多与留守在家的父母进行沟通,常回家看望他们,多给予关心和关爱。
政府应该鼓励家庭成员给农村"空巢老人"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抗施,来拼高和治疗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疾病【Ge et al,2013】。与此同时,社会各类公益组织应联合起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村委会应在当地倡导"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让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和照额,让农村"空巢老人"享受到关爱和照顾。
3.2 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收入水平与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应该要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保障其财产的安全。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改善他们
的整体福利情况,提高其基本生活水平,保障就医的权利和完善医疗费用的报销制度。
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为农村"空巢老人"建立保障基金,对政府的保障工作进行补充。
3.3 丰富精神生活
开展各类社交娱乐活动,呼吁老年人参加,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还可以相互加强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增加一些体有活动,来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帮助其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4 总结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况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了解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同时解决好他们的心理问题在当今老龄化加剧的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空巢老人"以及家庭的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应用"多元化,全方位"的视角来提升农村"空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上一篇:空巢老人心理卫生
下一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