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收入水平偏低,难以应对高额的生活开支。由于独居老人一人生活,因此其经济来源单一,大多数老人的经济收入仅为养老金,小部分老人要依靠子女补贴或者遗属补助,还有一些则要依靠社会救济的方式生存,而这些收入对于高额的生活、医疗等开支,很容易让老人产生焦虑。
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难以获得生活照顾。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明显的下降,自行就医和生活自理等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对他人照顾的需求则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高龄的独居老人,对于照顾的需求更为强烈。子女们常会因工作、照料孩子或自身问题等原因,使得老人的不到应有的照顾。而受经济能力、思想观念,以及部分护老人员不良行为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很多老人也不愿意花钱购买有偿的服务。结果就导致了想得到照顾,却又得不到照顾,出现了面对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不知所措的担忧,转而成为一种焦虑。
三、对突发事件应付能力较差,产生担忧和焦虑。由于老年人在事物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方面都有所衰退,对干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下降。很多独居老人担心突发意外时如果身边没人帮助怎么办。尤其是身体健康方面的突发事件,很可能因无人帮助而延误了救治的时机。最近几年常常会听到独居老年人在家死去多日才被人发现的报道。其中最惊人的一次是在 2009年,一位年轻的离异独居老人死在家中2年后才被人发现。这些案例经常会引起独居老人的对自己未来遭遇的联想,进而加剧焦虑。
◆无助感与孤独感引发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下降
独居老人中最常见的就是孤独感强。独居老人同我们常说的空巢老人还有所不同,他们的爱人不居住在一起,很多独居老人的爱人已经过世,在精神上会缺乏一个可以给予支持、倾听心声的对象,从而感到无助。当遭遇到上述问题时,孤独感和焦虑感会相互影响,反复作用于个体的精神和心理层面,产生加剧反应。此外,下列情况也会引发老人的孤独感∶①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②因身体原因而减少与亲友来往的频率;③性格内向、孤僻,寡然索居。独居老人孤独的表现主要有社会活动减少,感到孤独寂寞,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常会偷偷哭泣。长期处于孤独感生活中的老人会导致免疫能力降低,也会使老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少活动多睡卧等,这些生活方式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的老人还会因孤独而转化为抑郁症,甚至出现轻生的倾向。
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需要积极的应对
要让独居老人摆脱无助感和孤独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方面需要子女的关心,虽然工作很繁忙,压力很大,但是也需要经常关心自己独居的父母。这种关心不仅仅是在物质方面的关心,而是需要发自内心。首先应该对独居的父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处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他们可能遭遇到的危机事件做出积极的准备和应对,尽可能的避免老人独居,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居住在距离老人较近的社区或者楼宇里,尽量常回家看望老人,或经常与他们通过电话等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老人加设安康通等急救设备服务,以便应对某些突发情况。此外,子女也应理解部分独居老人的再婚行为,他们的目的绝大多数只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一种扶持和依靠,从某个角度来看,是老人为了减少子女负担的自救行为。
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尽可能多的给予独居老人已关心,多开辟一些供社区老人活动交流的场所,如社区老年活动室、老年日间服务中心等,所举办一些适合不同老年需要的活动,积极 正确的引导独居老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增加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根据不同的社区情况开设多层次的助老服务,如社区老年助餐、助医、志愿者结对帮扶、邻里救命钟等服务,还可以在社区中开展有偿、半偿和无偿的居家助老服务等,增强独居老人社区生活的适宜度,较少生活的焦虑。
最后一个方面是独居老人白己应对自己的境遇做出一些积极的努力。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遇到不适应及时诊断治疗。积极而适当的参加各类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参加老年大学或者其他老年人的兴趣类团体,在活动中扩大社会交往,找到
志同道合的朋友,既能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质量,又能为独居老人构建一个新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少无助、孤独等负面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