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心理健康标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19-10-30 11:12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情感 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增 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新的 重要因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以 及多元文化和价值冲突的加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也已经突显。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问题正受到学校、家庭、国家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重 视。2001、2002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高度重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4 年中共中央《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 发 16号文件"指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一个正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尤其感 受到了自身所处环境给自己所带来的压力、心理上的 困惑。现实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 智力和体力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是心理与 人格的较量。对大学生而言,如何正确衡量、评价、看 待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增进心理素质,提高自身应对 心理困扰的能力,具有现实的意义。
       极少数博士、硕士、大学生自杀及杀人等等现实 在向我们敲响警钟。 现实也有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无论从横向与同龄其他青年群体相比较,还是从纵向 与成年人或中学生相比较,大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 (高危人群)。(高危人群)观点未必全面客观,但有一 点是肯定的即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较高智力 训练、较高追求与抱负,同时也具有较高自尊水平的 群体,在较高层次的竞争中,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而也面临更多的动机冲突和较多、 较大的心理压 力。从这个意义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是他们 想要更有所作为所必须付出的 (代价)。 面对市场经 济,面对网络时代,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如今的校 园不再是20世纪70年代80 年代甚至 90年代的象 牙塔,对大学生来说,从中学到大学#各种新的矛盾纷 至沓来,不少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如学业上的优势已 经不复存在、感情上的纠葛丛生、同学关系的紧张、自 我角色的迷失、及高考积累造成的焦虑抑郁神经症的 凸现等等,感到无所适从,感到痛苦,甚至不能走出心 理问题的漩涡。
        心理健康的内涵既丰富又模糊。我们知道现在人 们都普遍的使用这一概念,但着眼点是不同的,人们 在确立心理健康时,依据的标准不同#把握的尺度也 不尽相同。黄希庭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是有层次的,大致可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健全人 格三个层次, 其中心理疾病或障碍属于不健康的层 次,心理机能属于心理适应层次。其基本特征主要表 现为能消除过渡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对周围环境适应,内心无严重冲突,而完美人格属于高 层次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 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 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黄希庭教授进 而认为下面的几条标准对于完美人格是十分重要的(1)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 经验,富有创造性(2)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 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3)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 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4)以正面的态度对待现 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5)以正面的 态度对待困难与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 总之,所谓完美人格就是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和自 己,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对待顺境与逆境,做一个 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许多专家教授 如王登峰,马建青、郑日昌等都对其进行过论述。这里 不再一一列举,但是不论那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只 是一种相对衡量的尺度,所以在理解和运用时应注意 以下问题:
        第一,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 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 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的感性经验下结 论,心理健康是较长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 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 人就一定是心理不健康。凡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要持 续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或者是心理变态,则要根据 具体情况而定,非专业人员不可轻易地给自己和他人 贴上标签。
        第二,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是 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并且心理正常与异常 之间并无确定的界限,更可能是程度的差异。
        第三,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 断变化着的" 既可以从不健康转变为健康!也可以反 之" 因此!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有发展变化的眼光" 第四!许多的心理健康标准仅仅反映了大学生个体良 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 不是最高的境界"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追求心理健康和 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更积极的状态!充分地发挥自 身潜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第四,心理健康应该关注和谐个性" 个体人格的 个性和谐!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与 自身的关系和谐!与未来的关系和谐等。
       在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时,除明确以上情况 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那就是心理健康 的依据问题" 即采取的立场!立场的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表现!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种:(1)统 计学标准"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和数值分 布" 如果一个人接近数值分布的平均状态!就被认为是 健康的" 如果其行为偏离平均状态则被认为是不健康 的(2)社会学的标准" 即以社会规范为标准!行为符合 公认的行为规范为健康(正常!反之明显偏离社会行为 规范则被视为异常"(3)医学的标准" 没有心理疾病症 状者被认为是健康的! 凡表现出心理疾病症状者被视 为心理不健康" 尽管医学上的标准较为客观也较少争 议!然而由于偏重于病因症状而显得适用范围狭窄" 事 实上!无医学病因与症状者并不能都认为心理健康" 尤 其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来看! 其教育的主要对象 是学生!而且有严重心理疾病者应该是少数!因此!医 学标准对于解决该领域问题的帮助实属有限" 除以上 三种依据外!综合有关文献!还有以下三种依据:(1)以 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 当事人如痛苦(抑郁!视为不健 康" 这个标准往往只是作为一个辅助依据!用于基本正 常的人群" 因为有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反而自觉愉 快!或坚决否认自己有,病-* 而这恰恰是不健康的证 据(2)以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善于学习!生活* 生活 适应者为正常!学习适应困难者为异常* 而实际上学习 成绩的好坏!适应状况不完全由心理素质决定(3)以 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标准* 个体身心两方面相符者 为正常!心理发展比同龄人明显地低者为异常* 那么因 教育的影响而智力超常者!又该是怎样的异常呢。
        以上六种判别标准的依据!除医学标准较少争议 外!其余五种都不甚完备* 仔细分析存有争议的五种 证据!他们是基于两个假设而建立的(1)任何时候! 组成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永远是少 数的(2)社会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永远是个体* 也就 是说!作为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 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可视为异常* 有人 把这一情况称之为,众数原则, 此原则集中体现于 常态分布标准,今日心理学用的鉴别心理健康的主要 手段之一是使用心理测验!而心理测验都是遵循常态 分布原则的。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常态分布,存在问题* 所谓常 态分布,在统计学上是指由次数分配绘成的中央高起 平均分向两端!逐渐下降形成两侧对称的曲线!也就 是常说的正态分布!两头的占极少数!中间的占大多 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心理品质在人群 中都是符合常态分布的* 如智力!特别愚笨和特别聪 明的人总是极少数!而大多数都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 等等* 在对待心理健康的问题上!常态分布的观点则认为!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只有极少数人是不 健康的" 这种标准的好处是可以减少个体在多数人一 致的情况下所造成的压力" 不然个体要承受多数人的 一致性压力!从而导致压力下的心理问题" 但是!其消 极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能说#屈原$的心理 不健康!在“金瓶梅”所描述的社会文化环境里!是社 会不健康呢%或是个体变态呢% 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上! #异教徒$都是不健康的吗% 面对儿童的俏皮!青少年 的纯真浪漫与幼稚!我们该怎样认为呢% 一个美丽天 真烂漫的少女! 因某一优秀作品或传记人物的影响! 给老师献上一朵象征爱情的玫瑰,老师该如何感想! 校长该如何感想& 这样的情况是有的’当一位13岁的 少女听到列宁称布哈林为#革命的金娃$时!就怦然心 动而爱上了布哈林,我们也不能说当年的比尔、盖茨 在哈佛大学退学是一种不健康, 显然关于心理健康的 界定,尤其是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论其局限性是颇为 明显的。
       首先,绝大多数学者关于心理标准的探讨均局限 于个体层面!对群体或机构及社会的心理健康未予涉 及,就我国有关教材和有关著作中关于学校心理健康 的标准来看!均无一例外地是从个体层面界定心理健 康的标准&这种仅就个体而言的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取向!必然带来诸多理论及实践上的困惑,例如在理 论上!对社会适应标准的质疑便是如此, 在实际中! 那些思维超前!具有反传统精神的先知先觉者,英 才。由于他们的创造活动超越了所处时代和社会!往 往被社会拒绝!甚至受到社会的排斥与迫害, 哥白尼 提出*日心说,而受到当时主流社会的排挤五四运 动时女学生放天足,也与当时习俗格格不入!但现在 看来却是个性解放!心理健康的表现,社会规范往往 是由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但并不一定是健康的。社 会规范随着社会发展和时间变化而有所不同!不同的 社会)种族和文化背景!其行为准则和社会要求都可 能不同,例如同性恋!以前视为犯罪!后视为变态!现 美国精神病学会把它从诊断分类中去除!有的地方已 经承认其正常性,我国也已经不把其视为变态。
       在现实中,一个不健康的学校要培养出健康的个 体也是很难的,在团体腐败的环境里,我们不能说坚 持原则的极少数人不正常,现在很多大学生!给老师 送较贵重的礼物!而不送的学生心理状态又是怎样的 呢。 谈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说:如*送礼等等属于 品德问题,如果多数学生属于送礼的范畴,那么我们 怎么样看待少数的学生呢,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 与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发展结合起来,必须考虑人类 或民族的道德建设,离开这些前提笼统地指导大众盲目地适应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处设法讨人 喜欢!无疑会给学生的个性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使 之变形&试想在文革的年代里陈景润若顺从潮流的 话,他是否还能摘下皇冠上的那颗明珠呢, 因此一个 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感的人,应该是一个把潜能实现与民族的人类的福利 事业和文化进步联系起来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应该是一个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造环境!在发展文化 中发展自己的人, 而不是一个仅仅为了适应各种角 色!不加分辨地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的人,一个满足现 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一个逢人说人话,见鬼 说鬼话,上下讨好,左右逢源的人。
       其次!因我国长期以来的权威倾向性!所以在很 多的情况下我国学者更倾向于社会规范标准,故而容 易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 因此!我们在制定心 理健康标准时,需要谨慎小心。
       以上我们探讨了常态分布与社会规范方面的标 准依据问题,下面两种情况也是我们要注意的一是心 理成熟,二是生活适应。
       按照心理成熟的情况,个体心理健康与否!取决 于个体的心理及行为表现与年龄阶段特征是否相吻 合,如果基本一致就被认为是健康的!否则被认为是 不健康的, 这种标准考虑到了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对 于理解大学生的个性)情感)人格方面的问题有重要 的意义,但容易忽视大学生的个别差异,尤其是现在 的大学生,年龄逐渐具有偏小的特点,各种心理与行 为都还不够稳定!使用这种标准时就更应加以注意。
      生活适应是指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自由地选择其所从事的活动! 追求自己的目标,以 顺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不 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地说,在 当今的大学环境中!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发展自身 的环境, 为大学生了提供了一个较为宽容的心理空 间,也为个性的张杨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自由度, 不可 否认!经济的困难是有的!情感的挫折是有的!对于职 业的不确定性也是有的!然而在很多已经发生的有关 心理问题的事件中!却是可以看出没有不可克服的困 难!也极少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显然!心理适应者有满 足感、有力量感、有自信感、心情愉悦,而不会感到无 端的恐惧、抑郁、焦虑等, 在实际生活中!通常心理适 应的好与坏是以个体与环境是否能取得和谐的关系 而定!其要点有三’其一!个人的心理环境与实际环境 相一致,也就是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意念与实际环境 相一致、相吻合。这样其行为和行动才能符合当时的 情况,才能有效应对实际的情景,其二,能够依据实际生活环境调节自己的反应! 其三"个体与环境是双向 互动的关系! 个人在某种情景有效果"必须改变其行 为"以顺从环境的需要#有时必须改变环境"以符合个 人的要求! 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也可以说已经初 步迈入了社会"有着广泛的适应内容、学习的适应、人 际关系的适应、恋爱及性心理的适应以及即将进入真 正社会作好心理准备等等! 因此,以生活适应的标准 来看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应该说以上各种标准的依据都有自己的优势,也 存在着不足,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大都已经习惯了社会规范的 标准,因而也给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构 成了一些需要解决或者要克服的问题之一。因此,就 大学生的现今实际情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 该更多地提倡生活适应这种标准,这样有利于大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优化自己、锻 炼自己、升华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怎 样生活,生活得怎样,取决于他是怎样的人,有 理由认为心理健康实现的基本和关键途径是自己解 放自己,是自己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与成熟,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对自我世界的合理的诠释,和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自我情感体验、自我心理与行为调控。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应该说大学生有理由 实践和谐个性的发展标准!换句话就是人的和谐关系 ,世界的心理健康标准。人的生活世界就是通过实 践活动创造和形成的人的关系世界!人的现实生活是 靠人的关系活动即对象性活动来实现的,人的关系世 界同时就是人的对象世界,从关系的角度来说,人的 生活世界基本由四种对象性活动构成,即人与自然的 关系,表现为态度行为与影响,人与自身的关系,主要 指自我意识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未来的关系, 即如何超越痛苦的和必然现实!这四种关系统一于人 现实的生活实践! 即通过生活实践表现出来"又同时 通过生活实践使人成为具体而丰富的个性"构成人新 的现实生活世界。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 的能动者,人需要自然更需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只有 在自然的内在,需要得到尊重时,人所实现的需要的 满足才会是健康的,这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成为 人的关系世界和谐的一个必要前提。 人与自身的关 系表现为人怎样获得自然力,怎样对待他人,在一定 程度上取决于人怎样认识自我,即对自我的内在本 性,需要和自我在外显环境中的地位,特征的意识!如 果人的自我意识认知合理调控有效,人就能形成良 好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性是人最本质 的规定性,所以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的关系世界的本质 组成部分,现在的大学虽然不是整个社会的样式,但 是实际上可以自己构成一个具有自我体系的封闭系 统,与老师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关系等 等。人的和谐状态取决于大学生个体与各种人际关系 的良好的情感联系,有效的交往、沟通、互动一定的 信誉度"适当的合作精神等"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活 状态的和谐! 心理健康是现代每个人的追求"也是大 学生的理想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人无论如何也不能 达到纯粹的心理健康"因为人是富于理想的开放性存 在"人总是不满足于已经存在的现有关系状态"并按 照理想和追求去生成新的生活世界! 所以"人的未来 心态的和谐就是打破平衡’,实现平衡,循环模式" 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展现 人的和谐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