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孕产期心理方向
加强孕产妇心理保健 预防产后抑郁症
孕产期心理方向 2021-09-22 17:22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是一种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不伴有精神病症状。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20%,与西方国家已基本相同。如不及时加以注意可造成家庭破裂、孕产妇自杀或影响对儿童的抚育及早期教育,直接威胁着社会安定和优生优育政策的贯彻。因此,要充分认识孕产期心理保健的重要性,重视和加强孕产期心理保健工作,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病因分析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后内分泌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社会因素方面,如童年遭受苦难、文化素质差、亲人丧亡、围产保健服务质量差、缺少家庭的支持、婴儿的性别和健康状况、住房困难、夫妻的关系不和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心理因素方面,对担任母亲的角色的不适应、性格内向、保守和固执的性格好发本症。因此,目前多数人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心理因素。
  1、孕产期心理分析
  孕产期是妇女心理保健的重点时期。女性一生各个阶段内分泌都有重要的变化,尤其是性激素。从青春期性腺发育致性激素增多开始,经过成熟期到性腺衰退则性激素减少,有着多次较大的波动。随之带来心理的变化,一生就有许多次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期,例如月经前期、孕产期、更年期等,因此这些时期做好心理保健预防身心疾病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报道在致畸敏感的早孕期,精神打击可以增加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加。早孕期应该避免精神打击,否则可以造成胎儿先天畸形如唇腭裂等。另外,有研究发现β-内啡呔、儿茶酚胺、多巴胺等血液浓度的改变与心理障碍存在着相同关系,这都是孕产期容易发生心理障碍的基础,也有人认为可以利用产后测定这些成分的变化来预报心理障碍产生的机会及严重程度。当第1胎出生时,护理新生儿的事是样样都要从头学起,因此心理压力很大容易失去平衡,有时甚至夫妇双方都有心理失衡的现象,由此可见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
  2、产褥期的心理变化
  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是处于脆弱和不稳定的状态。产妇在产褥期的心理变化与其在妊娠期的心理状态、对分娩经过的承受能力、环境以及社会因素(包括对婴儿的抚养、个人与家庭的经济情况等) 有关,此外,与产妇的性格倾向、生活经历、夫妻间以及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有重要影响。因此,产妇的心理变化,不单是产妇的个人问题,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问题。在产褥期,特别是产后3个月,即使是正常的孕妇,在感情方面仍然是最不稳定的。妊娠中期是心理最稳定的时期,但行为上是消极被动的,而且依赖性增加。至妊娠晚期,因意识到分娩需由自己完成,故依赖性减少并充满对婴儿的期待。临产后以及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痛等的刺激,可再度出现强烈的依赖性,即所谓的暂时性心理退化现象。这种情况随分娩结束而好转,多数产妇感到心情舒畅。然而,内向型性格、保守和固执的产妇,其依赖性、被动性、忧郁和缺乏信心较为明显。其中部分产妇在产后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产后郁闷、焦虑等,即所谓的产后抑郁征。产褥期产妇因分娩造成的疲劳、哺乳和更多的照顾婴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以及产妇对性生活的态度、与丈夫的关系等,都对分娩后的性生活产生影响。大多数产妇在产后3个月开始有性生活,但次数明显减少,产后8个月有半数可恢复正常。有相当一部分妇女产后性交频率下降,性快感降低。产后平均性生活频率与妊娠前无大差别,社会阶层和年龄对其也无大影响。约半数在产后6周-11周恢复性生活,总平均为16.5周。产后恢复较晚者多与哺乳和计划生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