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心理剖析与疏导
孕产期心理方向 2019-12-10 09:10
孕产妇的心理表现及干预措施
我国绝大多数初孕产妇对怀孕期一 系列生理变化缺乏认识,对孕期保健和检 査缺乏足够的重视,入院后普遍表现出多 疑、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敌对等情绪。 而这一些消极情绪会对孕产妇的顺利分 娩和产后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针 对这些情况,孕期心理干预对预防产前和 产后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科长年坚持开办“孕产妇知识”讲座, 具体做法是;①每月组织1次孕产妇知识 讲座,邀请孕产妇及其丈夫、家属一起参 加,通过讲座让孕产妇及其丈夫、家人初 步认识孕期、分娩期、产褥期及新生儿护 理的相关知识,医院、科室的技术力量。 增强孕产妇及家人的信心。②住院后通 过书面文字、图文、口头宣教等方式对孕 产妇进行心理疏导。③每周召开工休座 谈会,听取孕产妇及家人的意见.了解她 们的需求,及时解决。④临产进入产房后 由助产士严密监护产程,并讲解各个产程 的特点和给与生活上的照顾,鼓励产妇进 食、进饮,增强产妇顺利分娩的信心。通过 上述培训,使孕产妇们觉得医院的技术力量 是可靠的.医护人员、社会、家庭等各方面都 是真实意的关心、照顾他们,从而缓解了 她们疑虑、恐惧、敌对的消极情绪,建立起 医、护、患之间的信任、互动和谐关系。
培训后的孕妇心理表现及干预措施
经过培训、讲解有关的生理、护理知 识以后,多数孕妇的紧张、焦虑等情绪有 了较明显的缓解,饮食起居均表现出了平 和、平稳和有信心等积极情绪。但是,妇 女由妊娠到分娩是个连续且复杂的生理 过程,还涉及许多心理社会因素。她们对 分娩时的疼痛,新生儿的喂养及对将来要 面对的生活上的巨大变化,还有对小生命 的期盼、担心;对家庭,社会支持程度的考虑 仍然将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怀第一胎的孕 妇害怕分娩疼痛的比率显著高于第二胎的 孕妇。针对这一情况,我科积极引进并开展 分娩镇痛技术,如笑气镇痛、腰硬联合麻醉 镇痛,让孕妇自行选择镇痛方式,消除了孕 妇因怕疼而惧怕自然分娩的心理。
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表现及干预措施
受传统习俗中“重男轻女”思想的影 响,一部分产妇分娩后的幸福感会迅速消 退,从而产生自责、抑郁的情绪。根据有 关文献记载:“产后42天是重性抑郁障碍 的高发时期,其次为产后3个月,产后3 天最低”。而婴儿看护应激,孕产妇既往 抑郁发展史、神经质人格以及对父母、丈 夫的不满意是上述部分妇女产后抑郁产 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笔者曾遇到1例产 妇,在孩子出生1周后岀现行为异常,不 给孩子哺乳,烦躁不安,间歇性自言自语, 语意混乱不清,在孩子满月后竟然独自离 家岀走。而所有的这一切,其家人并未意 识到是病态反应,相反却认为是夫妻感情 不好,更未及时就医,因而酿成孩子无人 照顾、夫妻反目的严重后果。为此,我科 在孕产妇培训知识讲座中,有意识的突岀 了重点。传授新生儿的心理特点及其护 理、小儿合理膳食;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 以及男女性别形成的科学道理;邀请其丈 夫及家人参加,让他们一起了解怀孕、分 娩过程以及其中的艰辛,引导他们更多的 理解、关心、支持孕产妇,使孕产妇能保持 良好的心态,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讨论
孕产妇应尽自己所能并且在医生、护 士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努力学习,积累相 关知识,建立和谐的互信关系,顺利完成 新生命的孕育、生产过程。作为丈夫和家 人应理解、支持、关心、爱护她们。而作为 医护人员,工作中应始终怀有一颗慈爱的 心、充满责任感,建立起良好的医-护- 患关系、重视孕产妇的心理活动,尽量使 孕产妇在心理、生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 足而舒适、放松的自然状态.减少或降低 不适应症状的程度,给予服务对象更多的 人性化关怀和照顾。利用孕妇学校开办 孕产妇知识讲座及其他多种渠道普及有 关妊娠、分娩的常识,减轻孕产妇对妊娠、 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完善自我保健。 应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孕产妇在 分娩过程中多加关心和爱护,对预防产褥 期抑郁症有价值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