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康事件”看员工自杀心理研究
企业职员心理研究 2019-09-24 08:39
1.自杀心理分析
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 异常行为。自杀者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不可做 模式化的理解。与自杀相关的各项因素,并非独 立平行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 的心理,形成一定的心理机制从而导致自杀行为 的产生。
1.1认知偏颇
在现实生活中,自杀者通常都不能正确认识 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使自己处于高度的 自卑状态。自杀者习惯于从阴暗面看问题,在遭 遇挫折时容易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到失败和悲痛中, 过分概括化、选择性消极地关注挫折事件而忽视 其他方面,例如得到的教训,学到的经验等。导 致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社会,有时甚至是对自己, 产生深刻的敌意,觉得社会孤立了自己,觉得前 途没有希望,持续的消极认知使其衰竭,推动其 对自己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状态发展。
据“”东方早报“”报道,“富士康事件”中13 个自杀者的年龄几乎都在19~24岁之间。根据埃 里克森心理社会期发展论,18~25岁左右是自我 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向成人 过渡的边缘过渡期,最容易产生自我意识和自我 认同的危机。格式塔心理学家K.勒温则将此年龄 阶段的个体称为“边缘人”,指出其特点是缺乏安 定感,容易神经过敏和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常常 靠自己的文化来对抗成年人的主流文化,以取得 某种安定感。富士康的这些自杀者都是80、90后 的新生代打工族,他们一般思维活跃,生活的道 路较为平坦,阅历也比较简单,他们在心理上的 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当他们怀着梦想参加工 作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巨大,认为没有达 到社会、父母、自我的期望而产生压力,往往会 产生否定自己、压抑自我积极性、拒绝接纳自我 的心理倾向。尤其是面对乏味枯燥的工作环境、 情感挫折和重大事件时,很容易出现情绪消沉、 孤僻、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进而会产生过激 行为,酿成生命的悲剧。
1.2人格缺陷
人格是自杀意念的基础性因素。具有神经质 倾向的人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大多数自杀者性格过于内向、敏感、多疑、孤僻、 自卑,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愤怒与绝望的情绪。 他们的感情十分脆弱,经受不起情感变化的强烈 刺激,较少与人相处,与朋友、同事经常发生冲 突,往往人际关系刚刚建立,就因为一点矛盾而 破裂,他们又害怕被人拒绝,认为这是对自己的 否定。自杀者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 环境使他们感到不适,导致社交性焦虑和逃避社 交的行为,从而产生自杀企图或者自杀行为。
据富士康集团提供的案例报告,至少一半的 自杀者患有精神障碍,里面有明显的症状。笔者 认为这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自卑、内向、孤独、 情绪低落等症状的抑郁症。如果没有家庭及时的 关注与爱护,没有朋友的沟通鼓励,没有企业的 人文关怀,自杀者很快就会感到彷徨无助,进入 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进而就可能因为无助感和绝 望情绪而选择轻生的极端行为。据媒体披露,富 士康员工流动速度快,员工之间感情冷漠缺乏交 流,从熟悉的农村环境到陌生的城市环境之中, 一系列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正是导致悲剧发生的 重要原因之一。
1.3应激性事件
在自杀事件中,生活原因占有绝对份额,几 乎处处可见。有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 的24小时内,小应激事件和人际关系损失的发生 频率都非常高。调查称,引起自杀的刺激事件主 要有:经济困难、严重躯体疾病、受人威胁或羞 辱、失恋、父母离婚或亡故等。这些刺激事件对 自杀者身心的巨大冲击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进一 步增加了心理紧张、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与个性 和认知能力等因素的结合,促进自杀者迅速消除 和解脱强烈心理压力的行为。
据了解,富士康员工孙丹勇在丢失一步」 Phone样机后,遭受到公司的搜查,感觉受到威 胁和羞辱而不堪压力自杀,个别员工因遭遇感情 困扰、遭遇主管批评等而选择结束生命。一系列 的生活事件也进一步诱发了其原有的自杀意念, 最终酿成悲剧。
1.4自杀的传染性
自杀者的心态在具有类似体验的个体心中得 到共鸣,会很容易产生自杀的模仿行为,从而产 生传染性、集体性的自杀行为,这种盲目的从众 行为又称为“维特效应”。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渲 染、煽情、美化、浪漫化、简单归因等方式,则 会进一步增加自杀的传染性和强化人们的模仿心 理。有的自杀者在不同时间选择同一地点' 同一 种方式自杀,并不是因为该地点、该方式具有某 种特别的“魔力”,而正是受到这种传染性效应的 影响。
富士康员工普遍反映,开启“跳楼事件”闸 门的是2009年7月的“孙丹勇跳楼事件”,它虽 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在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来 说,该事件带来的影响,却不是孤立的。一个毕 业于哈工大的高材生,以跳楼的形式结束了自己 年轻的生命,媒体的传播加上公司内部的传闻, 使得“孙丹勇事件”成了公司内部最大的“社会 心理事件”。同样的压力和委屈,甚至曾经的经 历,形成了 “后孙丹勇时期”的社会集体无意识。
2.自杀的预防策略
从社会上一系列跳楼自杀事件中,我们不难 看出,企业已经成为自杀发生的高危区域,也是 社会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必须根据 自杀高危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做好 自杀的预防。
2.1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新员工入企时,要做好心理健康状况的普 查和人格类型的分析,将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个 体筛选出来,做好不同性格人员的岗位分配及心 理危机的干预。定期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 理档案,以便早发现、早预防,减少危机发生的 突然性和意外性。企业可设立危机干预机构,如 心理咨询中心、企业EAP服务、“生命热线” 等,进行预防自杀、抑郁症和其它类型心理危机 知识的普及教育,为员工提供有关服务途径的信 息。
2.2开展生命教育,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生命教育能培养个体正确地认识生命价值, 理解生存和生活的真谛,更好地珍惜生命和热爱 生活。企业可围绕生命的孕育、发展、终结等知 识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和参观与生命产生和终结 有关的场所、影片等形式,帮助员工对生命现象 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激发他们珍惜生命、树立积 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企业可结合员工培训开 展压力管理、情绪调节、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 或团体辅导,以帮助他们调适自我,增强应对心 理问题的抵抗力和承受力。
2.3促进内部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 统
健康和谐、团结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 集体的凝聚力和生产力,是搞好管理的前提,是 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础和情 感交流的纽带。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 释放压力调整感受的途径,同时提高个体的安全 安排作息时间,通过开展一系列体育锻炼、文娱 及公益活动,以增加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 他们的群体适应感、接纳感与认同感,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企 业管理层要多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合理能力。
2.4注重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的科学管理
自杀事件的产生虽然与社会因素和自杀者自 身的因素有关,但是管理体制仍是其形成的主要 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劳动力密集的纺织、电子、 机械行业中,员工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所从事 的工作主要与机器打交道,而缺少成员之间的配 合协作,每天长时间的重复性机械工作,很容易 使员工产生倦怠、抑郁心理。所以,企业要以人 为本,积极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实 行人性化的科学的管理,塑造人文关怀式的环境, 给员工以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减少其陌生感和拘 束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5加强媒体监管,改善社会心理环境
对于自杀事件,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社会评 论,各种媒体都要加强监管,避免过分的渲染和 炒作,防止自杀的感染性。媒体也应该多一份社 会责任,要多宣传自杀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 害,告诫自杀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就死者可以 有其它选择进行分析,死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 段,使有相似经历的人知道还有其他方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