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心理状况的研究综述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11-12 08:5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留守老人数量日益增多,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超过 2000 多万。 农村留守老人的心 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的大局,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归 纳和梳理现有研究。
一、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
(一)文献的数量 笔者以“留守老人、心理”为篇名的关键词,截至2018 年10 月,笔者撰文前,在知网共搜索到 24 篇(已经去除重复发表的) 相关文章。 如果以“农村、留守老人、心理”作为篇名关键词,搜 索到的文章只有 22 篇。
(二)研究对象的含义 所谓研究对象的含义,在此包括:留守老人的年龄界定、留 守状态、地域限定、其他人口学特征等。 不同研究的具体界定 有所不同。 有的文章并没有明确留守老人的含义;有的文章, 只是简单地给了年龄的界定,有界定是 50 岁以上的,有界定是 60 岁以上的,有界定 65 岁以上的。 留守状态也是留守老人含义的重要方面。 部分研究对此 有比较明确的说明,比如:王峰(2012)认为,“留守老人”是二 老独过、丧偶单过及与孙辈共过的老人;肖海婷(2013)认为留 守状态是:有健存子(媳)女(婿),且所有子(媳)女(婿)离开老 人所居地 6 个月以上,不能履行正常的照料义务;张春林等 (2013)的观点是: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 村居住大于一年者,老人独居或夫妻居住,或与孙辈居住。 李 珍珍(2016)认为农村留守老人的状态界定为:部分或全部子女 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农村居住地外出务工。 综上所述,笔者认同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为:常住农 村的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且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 年不在本村居住超过 6 个月,且老人独居或夫妻居住,或与孙 辈居住。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四个方面:农村 留守老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改善策略、 心理研究综述。 总体上涵盖了农村留守老 人心理研究的主要 领域,还是比较全面的,但对这些研究内容的深度挖掘上都不 深刻。 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质的研究方法,比 如:文献综述法、个案访谈法;另一类是量的研究方法,比如问 卷调查分析法、量表测量分析法。 通常前者更多运用在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改善策略和研究综述方面,而后者较多运用在对 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 可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方法 要为研究内容服务。
(四)研究结论 与上述研究内容相对应,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总结各 个研究的结论。
1.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特征。 聂淼(2011)综合一些文献, 认为留守空巢老人主要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贾 亚娟(2011)认为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孤独感和生活幸福 感)比非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明显的要差一些。 惠秋平(2011) 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总体偏低。 贺斌(2013)研究显示:农村留守老人躯体化、强迫症、抑 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城市老年人存 在统计差异。 张春林等(2013) 认为留守老人的心理特点:孤 独、抑郁、焦虑、主观幸福感低。 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2.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刘瑞芳(2008)研 究认为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经 济因素:经济上有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其背负的生存压力对 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有更为严重的、对衰老的恐惧 感和对前景的悲观情绪,也更容易发生极端事件;二是文化因 素:老年人幸福度与文化水平高低成正比,即随老年人受教育 程度增加,对生活的幸福感体验也有所增加;三是人际因素:子 女尤其是配偶的支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惠 秋平(2011)认为性别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明显;子女经常与 之联系老人的幸福程度要明显高于子女很少联系的留守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幸福程度越高,而随着健 康状况下降,他们的幸福指数也随之降低。 聂淼(2011)认为: 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的是子女支持,配偶支持次 之,社会支持利用度和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社会 支持和应对方式对抑郁的发生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且应对方式 还会与社会支持程度产生交互影响。 贺斌(2013)研究结果也 显示: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家庭支持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 都有显著的影响,与上述研究一致。 农村留守老人应用较多的 积极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男性较女性更易采 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前述惠秋平(2011)的研究不同。 张春林 (2013)也认为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社会支持是影响农村留守 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另外,人格因素中老年人情绪稳定 性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情绪越不稳定,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女性留守老人的较男性差,与贺斌(2013)的研究有相似 性。 毛雪梅(2014)研究发现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 性别、年龄、居住情况、生活烦恼种类及数量对留守老人心理健 康有影响。 女性更易出现躯体化、恐怖症状;不同年龄段老人 心理状况不同:抑郁等心理症状,主要集中在 55 -60 岁老人, 独居更易出现抑郁症状;75 -80 岁老人的躯体化症状较重;80 岁以上老人躯体化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与 80 岁以上老人享受 老人津贴及各种生活医疗保障较齐全有关。 盛丽娟(2014)也 发现,留守老人年龄越大,其子女外出对其的影响越大,其生存 质量越低。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症状,与 上述研究一致;文化程度和子女回家探望老人或联系老人的频 率越高,对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越有利。 庹安写(2016)研究发 现: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比城市老年人要差;他 们社会支持的获得呈年龄上的阶段性特征;其受教育程度与心 理健康总分显著相关;年龄与精神性病因子显著相关。 邹兵等 (2016)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生活目标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 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观幸福感发挥中介作用。
3.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改善策略。 刘瑞芳(2008)认为 “留守老人”的心理适应策略包括:重建认知;积极行动;积极建 立“契约型互助性的人际交往关系”。 惠秋平(2011)认为提升 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心理策略有:树立科学的老龄观,积极 应对;增强社会支持,子女要加强与留守老人的沟通;注重锻炼 和活动。 贾亚娟(2011)认为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对 策建议: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融洽 的生活氛围;让在外的子女能够经常与老年人进行电话联系和 团聚。 王峰(2012)认为:要加强子孝妻贤教育,让老人获得更 多亲情支持;开展时事政策宣讲,让老人了解和运用相关福利 政策;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形成养老敬老习俗,获得更多社会关 怀;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让有需要的老人得到规范的养老 服务。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孤独、抑郁、 焦虑、主观幸福感低等特征,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留 守老人、比城市老人都要低。 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因 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经济条件、身体健康状况、个人人格特 质、社会支持程度等,其中经济条件、身体健康状况、个人人格 特质、社会支持程度,是更主要更显著的因素,在多个研究中都 得出类似的结论。 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建议,概括起 来有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上,农村留守老人要在认知、情绪和行 为等方面,做出积极的适应和调整;家庭层面上,家人要尽量给 他们一些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社会层面上,国家和政府要加 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环境上给他们提供 支持。
二、文献评价及研究建议
总的来说,目前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既有质的分析,又有 实证研究,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丰富性和可信度;其次,在这些研 究结论里,有些是相互印证的,提示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状 况上的一些共性,比如: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特征和影响 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要因素方面,有不少共同结论,帮助我们了 解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研究文献的数量 不多,可能提示我们的社会对留守老人的关注还不够,是不是 潜意识里对日益丧失劳动力了的老人的忽视呢? 这样说似乎 太残酷,但我们确实要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注和 改善。 其次,量化的研究方法需要再增加和深化,以便进一步 验证和更详细地了解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状况的因素。 再 次,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改善建议方面,很多方法偏向于纸 上谈兵,缺乏实证研究。 建议我们的学术研究机构能和相关民政部门加强合作,更 多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身心改善方法,并进一步将研究建议切 实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也是为建 设和谐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