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11-23 09:18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 出务工,为数众多的农村老人由于种种原因成为留守老人。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形下,作为主要供养 者和日常生活照料提供者的子女的缺位,使传统的农村家庭 养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留守老人面临着一系列经济、服务与 精神慰藉方面的缺失[1] 。 根据中国老年学学会的统计,我国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达 4000 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 37%,其中 65 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达 2000 万[2] 。 对这一庞大的特殊群 体,综合目前国内已有研究资料,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关 注较少。 本研究从综合心理干预角度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心 理健康问题,探索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如何 满足他们的精神慰藉,全面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河南 省南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是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 区,留守老人群体庞大。 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 据地缘优势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以访谈问卷、团体 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筛选出有 心理卫生问题的群体,进行主动的、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观 察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河南省南阳市农 村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承等有一定代表性的 2 个乡 镇,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河南省唐河县张店镇王营村、 南召县云阳镇李沟村的留守老人 837 人为筛查对象,全部有 效样本的年龄为 60 ~87 岁。 本研究将留守老人界定为;年龄 在 60 岁以上,有健存子(媳)女(婿) ,且所有子(媳)女(婿) 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 6 个月以上不能履行正常的照料义务。 从 837 名留守老人中筛查出 219 人有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 , 其中 21 人(9.59%)经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医生确诊为脑器质 性病变伴发精神障碍或单纯慢性精神障碍,转介相关康复治 疗。 其余 198 人为研究对象,按其所居住的自然村不同随机 选取 93 人为实验组,其中男 38 人, 女 55 人;另外 105 人为对 照组,其中男 42 人,女 53 人。 2 组居住自然环境相当。 在年 龄、性别构成比例、经济收入、 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
2 研究方法
2.1 测量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共包括 90 项题目,分 10 个因子。 每个项目均采取 5 级评分制。 以任一 因子≥2 为筛查阳性[3] 。 (2) 自编主观问卷:多为开放性问 题。 子女外出务工后您最怕什么? (怕病、怕穷、怕孤寂等)您 与外出务工子女的主要交流方式有哪些? (电话、网络、写信、 口信等)农闲时主要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打麻将、打扑克、看 电视、报刊阅览、和邻居聊聊天)当出现心理问题时自己如何 排解? (压在心里、找人倾诉、看医生等)您的经济来源主要有 哪些? (子女给钱、自己劳动、退休金、国家补贴等。)
2.2 调查方法:调查由 2 名精神科医师、1 名神经内科医 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 7 名心理教师和 10 名心理学专 业本科生进行。 在当地政府协作下,以自然村为单位。 由经 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说明研究目的并征得被调查者口头知 情同意后,由调查员入户进行面对面询问并填写调查表。 对 于文盲和低教育者采取由调查员将问题念给老人听,对于一 些过于书面化的术语转化成当地的语言或口头语言。 对回收 的调查表进行了审核,对有错误、遗漏的问卷进行重新调查。 将筛查出的 219 人分为 2 组,在实验前、6 个月后、9 个月后分 别进行自编主观问卷调查。 实验组和对照组 6 个月再次进行 ScL -90 评定,实验组 9 个月后复测 ScL -90。
2.3 分组:对 219 人根据其所住自然村的不同,随机分为 实验组 93 人和对照组 105 人,对照组仅参加研究前后的评 估,未采取任何心理干预措施。
3 心理干预措施
3.1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对实验组留守老人所在的村庄, 利用宣传板、大队广播等媒介介绍心理健康、心理卫生方面的 知识,如心理疾病常识介绍、自我心理保健、心理危机的应对 策略等引导留守老人重视个人的心理健康。 定期(1 次/m)组 织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深入到留守老人中间进行心理卫生常识 宣讲、座谈,组织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以留守老人心理关怀为 题材的心理剧演出,为留守老人提供一个关注个人心理健康 的良好氛围。
3.2 对实验组留守老人实施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在村 委会的村民活动室设立心理保健站。 培训村医生、村长为心 理保健员,负责为以上实验组人员建立心理档案,并经常访 谈、反馈心理辅导效果。 公布心理热线电话,由专业人员负责 接听、咨询。 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方式对实验组人员的 焦虑、抑郁、恐怖、躯体化、敌对、偏执等症状有针对性的采用认知疗法中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采用行为 疗法的放松训练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每月至少 1 ~2 次。 小组辅导共进行 6 次。 针对留守老人常遇到的心理压 力、情绪困扰、人际冲突设计了:人际沟通、压力释放、情绪调 控、积极心态、自我催眠 5 项主题,采用人本主义的无条件积 极关注、真诚、共情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留守 老人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观察、学习、体验,重新认识自我、加强 邻里交往互助,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使用新的态度与 行为方式,主动适应因子女离开所引发的生活模式的改变。
4 统计分析:2 组对照 t 检验,自身对照 t 检验。 统计工具 为心理测试统计软件(WJZ2000),采用 SPSSI0.0 软件进行统 计分析。 对自编主观问卷进行资料整理 、编码与归类。
5 结果
自编主观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实验组留守老人心理 健康状况稳定,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方法和寻求心理帮助的 途径增多,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因子女外出务工生活方式和 生活环境改变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讨 论
研究发现,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客观环境 和自身主观心态上导致留守老人的亲情疏离、生活无助、文化 匮乏、交往单调和心态悲观[ 4 ] 。 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 普遍较低,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 5 ] ,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 重视。 按照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宗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心 理问题采用无条件倾听、积极关注、共情等方式,结合认知疗 法、行为治疗等理论进行小组辅导或个别辅导后,躯体化、人 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有明显改善,差异呈显 著性,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提高,说明干预效果明显。 目前各地 主动开展的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 阶段。 建议各级政府整合和开发辖区心理咨询服务资源,充 分发挥各类心理咨询专业组织的作用,动员和组织相关志愿 者,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积极主动开设心理辅导站,重点从应激 和心理适应层面去辅导农村留守老人,使他们在顺应社会变 迁的进程中,不断增加自身的独立性和心理弹性,提高精神自 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