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12-08 09:19
1 离退休老人的特殊心理特点
1.1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 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 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 的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3〕 。 其主要特征:①消极情绪强烈,老 人退休后,在面对过去的损失时容易形成失落感,面对配偶离 世、孩子分开更有着难言的孤独感;②封闭心态,消极的情绪使 老人变得内向、退缩,不愿与他人交往;③病态时常出现,经常 忐忑不安,失眠时难以自我控制,无故出现头晕、疲劳、心悸、气 促等症状;④衰亡感倍增,常有末日来临之感,恐惧死亡;⑤被 遗弃感,从退休前的成功人士到赋闲老人,易产生抑郁、多疑、 易怒等心理问题〔4〕 。
1.2 离退休综合征对身心的影响 老人因离退休产生的孤 独、抑郁等消极情绪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研究显 示,孤独感与高血压、失眠及异常应激反应间存在联系,且不利 于免疫应答,使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增高〔5,6〕 。 在认知方面, 有研究表明感觉到孤独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更快,且更易发生 老年痴呆〔7,8〕 。 老人离退休后,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 其容易心生惆怅、敏感,表现出各种担心,从而生成紧张等情 绪,甚至导致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发生〔9〕 。
2 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
2.1 军队离退休干部 李权超等〔10〕 研究表明,与一般老人比 较,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状况总体上较好,且人际关系因子得 分较低,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有关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健 康水平与军人常模比较的研究,也得出了前者心理健康水平较 高的结论〔11〕 。 但邢会荣〔12〕 对沈阳军区疗养院离退休干部的调查显示,其症状自评量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一般老人,至少 存在一项以上阳性因子的老人占 61畅7%,说明该疗养院军队离 退休干部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明显高于一般老人。 有关军队离 退休干部年龄段划分的研究发现,61 ~65 岁、81 岁以上两个年 龄段人群的抑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10〕 ,该低年龄 段老人正处于离退休后的前一段时间,突然离开工作岗位,生 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及社会角色的改变使老年群体容易出现情 绪低落、精神压抑。 因此,刚退休老人的心理变化应当引起特 别关注。
2..2 高校离退休老人 彭义升等〔13〕 调查显示,高校离退休老 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尤其在高龄阶段,这种 趋势更加明显。 关于广东省高校离退休老人的调查得出同样 结论〔14〕 ,但云南高校的研究表明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总体水 平偏低。 云南地处边疆,经济文化较为特殊,民族众多,高校离 退休人员心理健康受其地域、民族、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自身特点
2.3 干部与普通员工的比较 退休前处于不同地位的老人在 症状自评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 差异,离退休干部得分明显高于科技人员和工人及其他职业普 通退休老人〔16〕 。 离退休干部由于离退休前后社会角色的改变 而容易形成失重、失严、惆怅等各种心理上的落差,继而出现人 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科技人员、工人及其他 职业普通退休老人很少经历这样的心理落差,在面对离退休后 的生活状态时更加坦然。
2.4 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城市的比较 西安等经济发达城市离 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17,18〕 。 而对绍兴市退休老 人的调查显示,其心理问题总检出率高达 67畅2%,总体心理健 康水平较差〔19〕 。 银川市与广东高校、合肥市离退休老人相比, 强迫症状、焦虑、敌对等因子均分明显升高〔20〕 。 经济发达城市 的离退休老人与欠发达城市相比,生活负担相对不重,获取医 疗资源更加便捷,在住房、收入、医疗保障方面相对优裕,从而 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 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1 授受性社会支持 授受性社会支持是指除接受他人帮助 外,同时提供授给他人帮助的双向社会支持。 目前已有大量研 究表明来自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及邻居等的情感和客观支持 对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促进作用,且社会支持、主观 幸福感与健康状况间两两正相关〔21〕 ,接受社会支持有利于心 理健康已得到验证。 然而,退休老人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并非仅 作为社会弱者处于接受支持的位置,高健等〔22〕 研究表明退休 老人提供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心理障碍 的症状就越少。 更重要的是,在授受双向的社会支持中,提供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高于接受社会支持,此结果说 明提供社会支持比接受社会支持更有意义。
3.2 老化态度 老化态度是人们对变老过程及年老的体验和 评价。 对老化态度的测量一般分为 3 个维度:心理社会丧失、 心理获得、身体变化〔23〕 。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老化态 度会影响其心理及生理状态〔24,25〕 ,但目前国内关于老化态度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尚少。 王大华等〔26〕 研究显示离退休干部的心 理社会丧失与孤独、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心理获得与孤独、 焦虑无显著相关。 唐丹等〔27〕 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体验到的心理 社会丧失和身体变化对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但体验到的心理 获得与之无关。 针对消极体验对心理健康的副作用大于积极 体验对心理健康的正作用这一现象,黄一帆等〔28〕 提出了相关 解释:老年人主观健康状况影响其心理健康,当老年人主观感 觉自己不健康时,首先会产生消极的身体体验,再进一步影响 到与心理社会有关的体验或活动,带来更消极的心理社会丧失 感;而心理获得方面如智慧与成长独立于主观健康体验之外, 因此不受影响。
3.3 家庭特征 调查〔29〕 发现,配偶健在或与孙辈同住的老人 相对而言不易发生抑郁等心理问题;相对空巢离退休老人的心 理状况明显好于绝对空巢的离退休老人,而相对空巢与非空巢 的离退休老人心理状况间没有显著差异。 但针对家庭特征的 各项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文润玲等〔20〕 调查显示,与子女同住和 不同住两者间无明显差异。 关于空巢程度的研究,彭义升 等〔13〕 发现在高校离退休老人群体中,相对空巢、绝对空巢和非 空巢 3 组老人心理健康总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以上研究差 异表明,退休前职业、地区经济差异等因素可能影响家庭特征 在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具体各因素间相关关系及其 对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4 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4.1 心理干预 离退休老人处于刚退休阶段更容易出现抑郁 等悲观情绪,护理人员可以帮助即将离退休的老人提前做好离 退休的心理准备,并对退休后的心理调节和心理保障进行指 导〔10〕 。 同时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0〕 ,为退休老人 提供心理咨询和护理,以减少心理症状的发生。 社区可以建立 离退休老人关爱组织,并针对刚退休的老年群体进行团体咨 询〔31〕 。 此外,关爱组织为离退休老人提供了良好的交往平台, 可使老年人在同龄群体中找到更多快乐,保证心理健康。
4.2 提高授受性社会支持 社会及家庭应当给予离退休老人 必要的客观支持和情感支持以促进其心理健康。 而老人自身 离退休后可以通过再就业等方式提升自我主观幸福感,从而对 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32〕 。 退休后再就业不仅有利于老人更 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同时增加了额外收入,使其能更好地为 子女提供支持〔33〕 。 此外,老人可以通过从事某些公益活动等 方式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主动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 助和支持,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友谊、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 通 过接受支持和提供支持相结合,共同促进老人心理健康。
4.3 缩小老人离退休后的心理落差 老人离退休后,由于社 会主要角色的转变,通常会产生落差心理,导致自我认同感下 降〔34〕 。 作为子女,首先应当理解老人的心情,其次在交谈的过 程中要耐心倾听、用心感受。 老年人离退休后,往往喜欢怀念 旧事,重复和他人诉述当年的辉煌事迹以维护自尊,此时,子女 若能积极互动,多用赞美之词,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欣赏,以此满 足其强烈被人尊重的愿望,将有利于老人远离自卑失落感
4.4 提高国民教育水平 已有对高学历离退休老人群体的研究〔13〕 表明,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因素,能有效降低其他人 口学变量所导致的心理健康上的差异。 高学历群体往往具有 丰富的文化知识,对自我、他人和社会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从而 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将是实 现健康和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自身也可以通过退 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再学习以提升自我素质。
综上,目前我国关于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研究的样本获取 多采用方便抽样,且常局限于某地区疗养院、高校或社区,所得 结论很难推论至当地的老年人群,并导致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因此还有待进行大样本及广范围地研究。 此外,社区护理工作 者有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离退休老人进行针对性的健 康教育和干预,以改善其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