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心理需求研究述评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12-16 09:34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高龄老人日益增多,而年老 失能又是一种必然现象,失能老人是两类弱势群体(老年人 群和失能人群)的交集。 2010 年全国老龄办和中国老龄科学 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国失能老人状况研究,我国城乡部分失能 和完全失能老人约 3300 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 19%,其中 完全失能老人 1080 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 6.23%[1] 。 研 究失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及养老状况,根据实际情 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调动一切可以 调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资源,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 本社会保护,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使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 展成果的内在要求。 本文将从失能老人的定义、心理特点、心 理需求及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阐述。
1.失能老人的定义 根据以往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的研究,以及中国城乡老年 人口抽样调查(SSAPUR),可将中国老年人口失能分为三类, 即日常活动的受限、移动能力受限和家务活动受限;日常活动 的受限指标包括洗澡、吃饭、如厕、穿衣服和上下床等;移动能 力受限指标主要指一些场所间活动,如提东西、行走和爬楼梯 等;家务活动受限是工具型日常活动受限型活动的总和,如做 饭、购物,以及其他社区内独立生活必须的活动,如扫地和洗 衣服等;在三类功能性失能指标中,移动能力受限是中国老年 人普遍存在的,其次是家务活动受限和日常活动受限,分别占 39.6%,26.0%和 8.9%[2] 。 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吃饭、 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六项指标,任何一项回 答“做不了”,即为失能;任何一项都能做,但是“有困难,需要 他人帮助的”定义为“部分失能”。 其中一到两项“做不了” 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 的,定义为中度失 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据统计,完全失 能老年人中,84.3%的为轻度失能,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比例, 分别是 5.1%和 10.6%。 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 比重高于城市 13 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 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 5 个百分点和 8 个百分点[3] 。
2.失能老人的心理特点 失能老人长期身患疾病,甚至卧病在床,自尊心较强,希 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敬,希望护士经常到病室探望。 当这些 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表现愉快;一旦受人冷落,便表现 不耐烦、易激怒,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或暗自伤 心[4] 。 此外有研究者认为,敏感与多疑多见于文化层次较高 的失能老人,敏感多疑,恶性联想,常把一些无关的病情同自己联系起来,怀疑医护人员和亲人对自己隐瞒病情,从而导致 精神恍惚身体疲惫,甚至做出过激行为,拒绝治疗[5] 。 还有研 究者认为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较为严重[5] ,城乡完全失能老 年人常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分别达到了 41.1%和 50.9%。 此 外,完全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达到 45.9%,特别是中、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心理抑郁状况更为 严重[6] 。 大多数失能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长期生病导致他们与 外人接触较少,许多人因此患上抑郁症,内心十分渴望安慰。 老年人长期抑郁导致自杀的研究也有许多[7] 。 本文作者从 事与老年相关的工作,对此深有体会,每次去慰问失能、卧床 老人时,他们都很感动,有的老人失语,一直在打手势,眼神中 的激动传递给我们某种信息,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其“饥渴” 的,非常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慰问。 此外失能年龄和心理压力 呈显著负相关[8] ,失能的类型、时间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 状况,但老人失能大多都是后天引发,那么失能时间的早晚以 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影响到老人的心理状态,值得 商榷[9] 。
3.失能老人的心理需求及相关研究 需求表示一种渴望获得而又匮乏的心理状态,基本需求 因缺乏而产生。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 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 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关于失能老人心理需求的研究 目前还比较少。 通过文献搜索,在中国知网中镜像搜索“失 能老人”主题发现,直接相关文献 95 篇,其中关于社保福利制 度的 38 篇,涉及到长期照料及照护者的 22 篇,涉及身体健康 方面的有 9 篇,涉及家庭照料有 8 篇,社会照护 5 篇,涉及心 理状况的仅仅 4 篇,涉及其他方面的有 9 篇。 一般认为,老年 人的心理需求体现在健康需求、和睦需求、尊重需求、求偶需 求、代际需求、人际需求等等。 国内学者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 研究表现为几种:一是理论研究,探究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具体 表现。 代巧蓉提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依存需求、求助需求、 成就需求、变异需求,以及支配需求、亲和需求、健康需求 等[10] ;刘颂认为城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主要有生活安全、社 会尊重、行为意义三方面[11] ;二是调查不同老年人群的心理 需求状况,探讨心理需求的相关因素。 吴振云等对北京市老 年人调查发现,经济状况满意度、照料状况满意度、晚辈孝顺 和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主要相关因素[12] ;刘颂 的研究结果与此类似,认为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和矛盾心理是 制约老年人精神需求能否满足的关键因素[11] 。 三是对满足 老年各种需求对策的研究。
3.1 心理需求类型
3.1.1 生理需求:有研究者认为完全失能老人的优势需 求是生理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 在物质提供上,大部分失能 老人都有可获得的资源可用,但生理需求的某一项或者几项 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如自己不能吃饭、喝水,自己无法 穿脱衣服等。 处处需要别人的帮助会让失能老人自我评价降 低,觉得自己无用,是他人的累赘,而且如穿脱衣服、洗澡等还 涉及到个人隐私,会让老人产生羞耻感、绝望感等[13] 。
3.1.2 归属和爱的需求:周华英指出家庭是满足完全失 能老人归属和爱的需求的唯一场所,老人和家庭成员都觉得 理所当然又无可奈何,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不靠孩子又 能靠谁呢”,但此时的老人非常敏感,对照顾者的一言一行、情 绪波动都非常在意,生怕被嫌弃和鄙夷,无法坦然和乐观地接 受家庭成员的长期照顾[14] 。
3.1.3 安全的需求:White,Whelan 和 Barnes 认为对失能 老人来说,他们已经遭遇了生理功能的部分或大部分丧失,生 理上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遭到破坏,外物会更容易伤 害到他们,如跌倒、碰撞等。 此外还会因为失能对家庭造成的 经济负担而感到焦虑,害怕家庭成员因此嫌弃和放弃自己,尊 重和自尊的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会使老年人产生自卑和无助 感[15] 。 同时,因为失能而迫使老人不得不考虑到死亡这个问 题,这时的恐惧、孤独和压迫感恐怕不身临其境难以体会,这 些都不利于完全失能老人心理安全感的满足。
3.1.4 交往的需求:因为失能造成了行动不便,也限制 了完全失能老人的外出和社会参与,限制了与家人及邻居的 交流,人际交往受到限制,交往范围窄,和其他人的交流少,也 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感,使老人产生被抛弃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此外,有研究认为失能老人还存在舒适的需要。 失能老人一 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舒适感受,如身体的疼痛、恶心、头晕、腹 胀等,或心理上的焦虑不安,其中最严重的不适是疼痛。 这 时,老人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照顾和关怀,以解除病痛。 照顾 者要与他们多沟通、多讲话,采用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 励等方法,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14] 。
3.2 心理需求满足中存在的问题
3.2.1 社会需求:从全国失能老人调查来看,失能老人 的心理需求基本上只有家庭给予满足,政府、社区、养老机构、 社工及公益组织等介入非常少,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基本上没 有,社会性的心理支持系统是缺失的[16] 。 即使在这种情况 下,他们的心理需求依然存在,但大多都被“失能” 这个严重 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压抑了、扭曲了。 深受传统文化意识影 响的中国老人在面临心理问题时更多地选择了沉默和自我承 受,甚至自责由于自己的失能而给家庭、给子女带来了沉重的 负担和拖累。 可以说,失能老人及家庭都背负着沉重的身心 负担。 在其他制度条件和物质条件都无法得到立即改善的情 况下,探讨失能老人的心理需求,并给予他们和他们的家庭相 应的心理支持,对改善他们生活质量,让他们乐观面对失能生 活具有重要意义[17] 。 刘婕和楼玮群认为要满足完全失能老 人的心理需求,仅靠家庭是不够的,应在社区层面建立起失能 老人的心理支持系统,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对失能老人 的关爱中,建立起老年人心理关爱模式,在此实践基础上,最 终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可及性和专 业性的心理健康服务[5] 。
3.2.2 活动需求:由于兴趣爱好的缺乏、文化素质及客 观条件的限制,老年人闲暇活动内容单调,主要集中在看电 视、散步、聊天、听广播、打牌等。 而失能老人特别是完全失能老人活动能力受限,日常生活仅围绕着饮食、睡眠、治疗,且终 日受疾病折磨,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18] 。 对于部分轻度失能 老人总会有外出的需求,他们如何乘出租、如何乘公交地铁、 如何购物、如何入厕所等,对他们而言也许是极大的挑战,因 此,从社会服务的角度来看,在公共场合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 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失能老人活动和交往需求的重要途径。
3.3 城乡失能老人需求的差异化 付光伟在研究中指 出,农村失能老人的物质需求较低,社会性需求较高。 城市失 能老人的照料以个人物质的满足为优先考量,主要关注营养、 环保、卫生、舒适等现代消费理念。 与城市社会不同,农村社 会仍然停留在生产者社会,农村居民的行为受传统的影响要 比城市人更深,其生活理念大多固守“以节俭为美德” 的传 统。 农村失能老人的头脑缺乏现代营养学的知识和理念,一 日三餐以粗茶淡饭为主[2] 。 在社会需求方面,我国的农村社会虽然也正在经历现代 文明的洗礼,但是很多传统的东西仍然被保留下来。 农村失 能老人的生活意义不只是自己一个人吃得好、穿得好,而是要 让全家人乃至自己的亲友圈子成员也吃得好、穿得好,使得自 家人在外人眼里保持一种优越感或至少不比别人差[19] 。 所 以,农村失能老人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物质方面,而是 更加注重家庭、亲情、面子等社会的因素。 由此可见,农村失 能老人的需求与城市失能老人不同,他们重视社会性需求甚 于物质性需求。
3.4 心理需求与社会支持 张国琴等人对 640 名失能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与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失能老人 获得的社会支持低于正常人(P <0.01),社会支持与失能老 人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 <0.01),社会支持是影响失能老人 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16] 。 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失能老 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提高有积极效应。 在对失能老人开展长 期护理服务时,不仅要重视失能老年人躯体疾病的防治,更需 要重视他们的精神卫生教育,要帮助老年人增强积极的心理 防御能力,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给失能老人以更多关 爱,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完善研究方法。 尽管对失能老人心理需求的研究 较多,但大多都是从失能老人心理需求定性的描述性研究,定 量描述较少,如失能老人心理需求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 等方面的关系,今后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探讨,求证失能老人心 理需求的人口学特点。 其次,深入对其自身内部机制进行研究。 失能老人的生 理与心理密切相关,其心理方面的表现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如 何,他们的认知老化过程是怎样的等等,这一系列研究值得我 们进一步思考。 最后,加强跨文化研究。 失能老人的各种问题在世界范 围内存在,我国失能老人心理需求与国外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它们的关系程度如何,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和借鉴他人比较成 功的方法来提高我国失能老人的心理需求满足,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我国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提供另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