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12-22 09:39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户籍制度的实行,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限制农民流入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快 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出 现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 程的加快,这一群体还在不断增大。在农村,老年人以家庭 养老为主,农村相对城市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资源相对不足。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的历史原因,农村较城市在养 老保障,医疗,基础设施上较为滞后。有数据显示,截至 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约5000万[1]。“留守 老人”这一群体还在不断增大,其中老年人自杀已成为一个 社会问题。随着老年阶段生理心理出现的特点,我国农村留 守老人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 的公众关注。政府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困难及其关爱 服务。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农 村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018年2月24日,民政部、公安 部、司法部、全国老龄办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 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2],对关爱服务体系 建设作了总体要求。包括物质、生活照料、医疗和养老、心 理上的关怀等全方位的关怀、支持和照顾综合性服务,文化 和精神上的关注尤为重视,例如通过免费送戏下乡,农村老 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立,实施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 人关爱行动工程。
1 我国农村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农村留守老人作为一群特殊的群 体,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产物。过去农村养老仅仅保障基本 的生存需求,而当前农村养老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新 的要求。因此在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在心理健康 方面临着一些问题。
1.1 心理健康意识落后 即使抑郁、焦虑、惆怅等负性情绪较为严重也往往意识 不到自己是心理出了问题,直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以自 杀终结。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一项 调查显示,1980年至今,农村老年人自杀率越来越高,部分 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开始被视为正常,甚合理。中国自杀率 排在前三的有农村老年人。这反映了中国农村老年人活得非 常绝望[3]。由于身体老化,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等造成的心 理负担过重,导致的孤独抑郁情绪。
1.2 精神慰藉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缺乏精神慰藉。农村传统的 “养儿防老”观念,家中以子女为中心,相比城市老年人的 生活,没有业余爱好丰富的老年生活,精神上更依赖子女。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着身体老化、缺少子女关怀和配偶照顾, 是老年人群里更为弱势的群体,更需要注重心理和精神上的 关怀和慰藉。由于子女外出,老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较少, 有些老人一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子女,还有些老人 一个多月才会和子女通一次电话。作为与老人最为亲密的人 与老人沟通关怀不足以及与子女间的代际沟通问题,互联网 时代发展及自身文化的不足被认为是落后的,由此产生的代 际沟通问题。其中丧偶独居的留守老年人有时一天也难得和 别人讲一句话,留守老人在家庭外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精 神空虚渴望亲情。子女常年不在身边陪伴,老人容易出现孤 独寂寞、郁闷沮丧和被抛弃感等心理不适感,长此以往不利 于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晚年生活质量。
1.3 缺少社会支持 一般认为,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从他人(包括家庭、 政府和社区等)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从我 国广大农村留守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总体现状来看,概括为 “不足、有限、太弱”[4]。正式支持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 构及户籍制度的原因,农村较城市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状 况、基础设施上较为滞后。非正式支持方面,缺少来自家 人,朋友,亲属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农村留守老人主要依 靠农业劳动收入和子女,子女外出工作日常生活得不到照 顾,如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的问题。随着留守老人自身年纪 大,身体机能退化,患有慢性病概率高,需要家人提供日常 医疗护理如监督用药、按摩翻身等,而子女长期外出打工, 留守老人子女的长期“缺位”导致老人严重缺失子女日常的 生活、安全、医疗照料。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养儿防 老”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和挑 战,家庭在老年人长期照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家庭养 老功能弱化。
1.4 乡村社会关系趋于淡漠 社会转型大环境下农村由于受城镇化、人口外流、市场 化等因素的冲击,费孝通先生描述的乡土中国与熟人社会已 不复存在,代之以贺雪峰教授所称的“半熟人社会”,农村 权威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资本都发生了重大变 化。村民间互惠、互助、协作等公共精神和社会资本渐渐流 失。村民的这种原子化使得他们很难再被组织起来,农村留 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活动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5]。在农村社 会关系趋于淡漠,加上在家庭中老年群体边缘化、老人权威 地位丧失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化,“孝道”观念遭受 了猛烈冲击和农村留守老年人社区居民邻里互助支持的环境 趋于分散,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的干预,弘扬孝、互助的传 统美德,关爱老年人。
2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
老年是人生的新阶段,意味着连续不断地丧失,丧失听 力、记忆力、独立应对日常生活的能力。老年阶段,老年人 生理心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生理上身体机能衰退,智力上 呈现流体智力下降,晶体智力可能有所增长的态势。心理上 产生衰老感,孤独和依赖,易怒和恐惧,抑郁和焦虑。
2.1 产生衰老感 老年人生理上身体机能退化,神经系统和听觉、视觉、嗅觉、皮肤等感官迟钝,大脑功能发生改变,流体智力下 降,晶体智力有所增长,以及由于退出社会角色帮不上忙产 生心理上的衰老感。身体机能的退化,糖尿病、冠心病、高 血压等慢性病频繁发生,丧失劳动能力以至于需要别人帮助 来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产生挫败感和衰老感。
2.2 孤独和依赖 农村留守老人孤独和依赖感强烈。农村留守老人家庭与 农村一般家庭相比较来看,老人在农村生活,子女在外工 作,平时在家里没有一个能够彼此情感交流的对象,慢慢地 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旁人说话,内心酝酿出的不良情绪无 法得到宣泄。随着身体的老化,越来越依赖子女。留守老人 的心理障碍是孤独和依赖,继而容易产生敏感、脆弱、无助 和抱怨的情绪。
2.3 易怒和恐惧 老年人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多愁善感,事情容易多想发 怒,对当下的事情感到生气,以及由于先前的情绪压抑而容 易发怒。 生气后又常常后悔按自己以前的性格,不会对这种 琐碎的事情感到恼火,从而心理上又产生懊悔。恐惧死亡, 在身体上明显大不如从前或患有不治之症时,否认无法接 受,恐惧心理强烈。
2.4 抑郁和焦虑 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阶段,身体机能退化,丧失劳动能 力,再加上子女外出无人陪伴,老年人心理呈现脆弱化,缺 少家庭情感支持和自身的慢性病等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抑郁 和焦虑的消极情绪和人生无意义感。
3 农村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保健的对策
农村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保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在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家庭层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以 供参考,希望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提供心理 健康和保健措施,以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的需求。
3.1 政府层面 在政府层面,希望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系统的保障 农村留守老人权益的法律。强化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城乡一 体化,完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实现老有所依。 大力贯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特色农业, 拓宽农民收入来源,鼓励农村青壮年回乡创业等。青年回乡 发展的同时陪伴老人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 慰藉。政府要完善医疗条件,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资金投 入,确保农村留守老人有医可寻。为了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 率,定期对留守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在农村形成积极健康的 生活方式,最大程度的防止留守家庭因病返贫[6]。健全农村 基础设施,完善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福利机构。政 府不仅应承担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组织管理、 财政投入及监管等方面的责任,更应采取多种举措强化家庭 养老功能,改善让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环境,让老年 人养老更舒心。
3.2 社会组织层面 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作用,参与到农村留守老人 心理健康保健。发挥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老年人精神慰藉、 心理辅导、关系调适的专业优势,通过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个别化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 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形成老人间积极健康的氛围和状态,解 决农村留守老年人精神空虚,关爱缺失的问题。社会工作联 系村委会或社区,向政府递交申请,开发传统文化工艺品项 目比如剪纸,用于补贴留守老人生活开支,减轻留守老人生 活负担。组织老年人小组活动,促进老年人互助交流,提供 心理支持。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培养老年人适当的兴趣和 爱好。
3.3 社区层面 在社区层面,建立村级农村留守老人关爱驿站,为留守 老人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建立由村干部、党员、村 老年协会成员组成的帮扶队,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 工作机制,为留守老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建立邻 里互助小组,发挥邻里在留守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作 用[7]。社区村委会可利用闲置的房间改建或兴建托老所、老 年日间照料中心、留守老人关爱之家、老年人活动室等养老 场所,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完善社区养 老服务设施,满足老年人医疗卫生、生活照料、心理咨询、 休闲娱乐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针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精 神慰藉的需求,社区可以为其搭建低龄老人之间,或低龄老 人和高龄老人之间的互助养老平台,或者招募志愿者对其定 期开展家庭卫生协理、谈心交流活动和示范合适的情绪调节 的方法等相关服务,改善留守老年人孤寂的心理状态。
3.4 家庭层面 在家庭层面,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目前主要的养老方 式,要强化家庭和子女在赡养、抚养留守老年人中的功能, 弘扬孝道文化,促使子女自觉赡养自己的父母。发挥家庭的 情感支持作用,让老人真正的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促进 老人的身心愉悦,切实提高晚年生活质量。采取激励措施, 鼓励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家庭是子女和老人们之间亲情的 纽带,应该懂得经营与维系,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为 老年人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 3.5 观念改善,促进积极老龄化 改善“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的养 老方式,农村老年人对养老院、敬老院有着强烈的抵触情 绪,认为进养老院养老会很没有面子,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观 念,加强社区养老功能的同时,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应通过 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引导农村留守老人转变观念,从自身 做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互助养老的养老新观念, 积极进行再社会化,通过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减少对子女心 理上的依赖和孤独感,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丰富精神文 化生活,实现老有所乐。
4 小结 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农村留守老人的 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在社会转 型、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将会长期存 在,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生活,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 定。需要政府、社会多方主体合作,不断满足老人在生活照 顾、医疗保健、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使其 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