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统称,那么,要研究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状况,成年晚期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一、感知觉的显著退行性变化
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没有感知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感知觉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出发点,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也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
老年期感知觉变化的一般特征是∶ 各感觉系统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这其中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的生理变化。
1.视觉减退
随着年老,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调节力逐渐下降,在 60 岁以后急剧衰退,据统计, 70岁健康老人的视力超过 0.6 的只有51.4%,其中近距离视力比远距离视力减退得更为明显,出现所谓的"老花眼",老人们读书看报时常常要将书报拿得远远的,或者需佩带老花镜(凸透镜)来纠正。 2、听觉下降
据统计,美国65—74 岁的老年人中,听觉迟钝的占13%,75 岁以上的老年人,26%的有听觉缺陷,在中国,50—59 岁视为中国听力老化的转折者。由于老年人的高音听力比低音听力衰退得更显著,这就是为什么老人更喜欢听中音和低音音乐的原因所在。
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迟钝
我们常听到老人抱怨现在的食品食之无味,事实上,食品的味道并没有变差,而是老人对甜、酸、苦、辣、咸五种味觉要素的敏感程度减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错误地认为过
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现在都变得乏味了。老人对食物的抱怨还有一个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觉功能的衰退,老人对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的感受性变差了。
老年人的皮肤感觉也逐渐老化。比如触觉,老年人的眼角膜与鼻部的触觉降低得较为明显。在温度觉方面,老人对低温的感觉变得迟钝,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温降低时往往不觉得冷。
二、记忆随增龄而减退
记忆是指人们将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操作过的事物的印象保持在头脑中,以后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再认、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回忆起来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的研究认定了记忆和年龄之间存在这样的一种关系∶ 假定 18-35岁的人的记忆成绩为100,那么,35-60岁的人的记忆成绩就为 80-85,60-85 岁的人则为 65。可见,人的记忆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
1.老年人的记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记忆过程来看∶瞬时记忆(即保持 1-2 秒的记忆)随年老而减退,短时记忆(即保持 1 分钟以内的记忆)变化较小,老年人的记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即所记内容在头脑中保持超过1分钟直至终生的记忆)。主要表现在;机械识记减退、记忆广度下降、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并且再认能力较差,实证研究发现,老人对年轻时发生的事往往
记忆犹新,对中年之事的回忆能力也较好,而仅对进入老年后发生的事遗忘较快,经常记忆事实混乱,情节支离破碎,其至张冠李戴。
从记忆内容来看∶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即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保持较好,而机械识记(即靠死记硬背的记忆)减退较快。例如,老人对于地名、人名、数字等属于机被识记的内容的记忆效果就不佳。
从再认活动来看∶ 老年人的再认活动(即当所记对象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来的记忆)
保持较好,而再现活动(即让所记对象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记忆)则明显减退。
三、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智力是大脑的功能,是由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有机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观察、想象、思维、实际操作和适应等能力,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它保证了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智力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点,它是在人们具体的行为活动中显示出来的。
老年人的智力是否衰退,这是老年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科学研究发现,人出生时的大脑细胞有 140 亿个左右,随年龄增长,人的脑细胞不断死亡,进入老年期后,脑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生存着的其它脑细胞的代偿作用,大脑的活动功能仍能维持,保持正常的智力。
老年人的智力并非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会全面退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减。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两种。晶态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它
与知识、文化、经验积累和领悟能力有关,例如知识、理解力等,由于老年人阅历广,经验多,这种智力易保持(甚至会增长),只在 80 岁以后才有明显减退;液态智力主要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例如记忆、注意、思维敏捷性和
反应速度等,这种智力减退得较早,也较快,一般在 50 岁以后就开始下降,60 岁以后减退明显。以上两种智力的变化并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笼统地说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四、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不断互动,与现实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对现实事
物也会产生一定的态度,这些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喜、怒、哀、乐、惧、爱、恨等,情绪、情感指的就是这种内心的主观体验。
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1、失落感
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觉。由于生活角色发生变化,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一种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2、孤独感
从客观上讲,由于远离社会生活,体力渐衰,行动不便等原因,产生信息交流不畅,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以往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范围逐渐缩小,从而引发封闭性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年人孤独情绪形成的重要原因。
3、疑虑感
人生丰富的经验与现实感受的不对称,容易产生怀疑,忧心忡忡,表现出过分的焦虑。4、抑郁感
以上失落、孤独、自卑、疑虑的情绪情感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 5、恐惧感
随着身体的老化,老年人对疾病和死亡通常会产生恐惧感。
五、老年期的心理变化 1、老年丧失期
这里指的是老年期在"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退而衰退;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
2、毕生发展观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就是儿童期发展迅速,中年期有所减速但较为平稳,老年期走向衰退。这一发展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这一趋势的描述,特别是对老年期心理变化倾向的描述。
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老年期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状态和精神障碍,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上一篇:空巢老人如何避免心理疾病
下一篇: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