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儿女都成家立业飞离了身边,于是原本热闹的家变得冷清起来。面对"空巢",有些老人感到孤独、寂寞,而有些老人却活得轻松、自在,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认知左右情绪。只要调适心态、改变认知,并通过子女、社会的各方面关爱,完全可以做到的∶ 心中有阳光,巢空心不空。心中有阳光,人间处处是天堂。
世间万事万物,都可因用两种观念去看它,一个是正的,积极的,另一个是负的,消极的,这就象钱币,一正一反;好的心态可使人快乐,进取,有朝气,有精神;情绪往往比较稳定,对周围的人都会有一种感染力;消极的心态则使人
沮丧,难过,没有主动性;情绪往往不容易控制。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空巢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自我认知的影响。孤独的老年人往往自我认识不足,容易过低地估计自我。他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在与人交往时,总爱拿自己的短处去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认为自己的家庭出身、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工作单位都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便逐渐与人疏远了。
心理调适方法之一∶ 认知疗法
有孤独感的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 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 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人生的终结是死亡,老年期最大的恐惧是面对死亡。老年人常常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因为体弱多病,自然常会想到与"死"有关的问题,并不得不做出随时迎接死亡的准备。特别是对于某些老年人
患有像癌症的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有 1/4 以上的老年人 常常表现出惊恐、焦虑、不知所措。一些老年人表示并不怕死,但考虑最 多的是如何死? 一般老年人 都希望 急病快死。 最怕久病缠绵,为此四处求医,寻找养生保健之术。针对这种想法,应怎样从认知上调适呢?确立生存的意义,就能坦然面对人生的终结。有些老人为死亡恐惧所困扰,如果年轻人有这种恐惧,那倒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有理由害怕英年早逝,并为担心失去生命所赋予的最美好东西而感到痛苦,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对一个饱尝了人生甘苦,业已完成一切想做事业的老人来说,就未免有点顾影自怜和有失体面了。同时,有意识地迎接死亡的来临也是对老年人的巨大挑战。只有对死亡有思想准备,不回避、不幻想,必要时对死亡做出决断,才能让老年人从容不迫,义无反顾地给自己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死赋予生以意义,死对于老年人来说同样赋予老年人的生活以意义,所以老年人更能珍惜时间,尽量完成尚未完成的心愿。
心理调适方法之二∶ 行为疗法
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 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 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所以, 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心理自救方法之三∶婚姻疗法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
感转向老伴,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来摆脱孤独。子女、亲友和社会都需理解并尽可能成全孤老再婚。心理自救方法之四∶ 生活疗法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这里有两层意思。子女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
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或者,条件许可时,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这就是一种生 活情境的创造。
此外,尽量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看书、习字、画画、
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些均有助于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上一篇:老人生理心理全面体检
下一篇:孤寡老人与失亲者心理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