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中老人心理方向
孤寡老人与失亲者心理辅助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1-04-14 16:50

一.孤寡老人的心理辅助

一般来说,在大型灾难后的心理救助中,还有一类人群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孤寡老人,这是尤其需要社会关注和帮助的弱势群体

1.孤寡老人的状态分析

孤寡老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在灾难发生之前,已经失去子女,由于丧失劳动力,属于社会救济的一个群体;而另外一种孤寡老人,是因为近期灾难失去了子女,刚刚成为"白发送黑发人"的老年人,这里统统称为孤寡老人.

(1)心理特征

孤寡老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容易自卑消沉,在遭受灾难打击下,丧失了家庭、丧失了亲人、丧失了经济来源,消沉感严重,具有较强的被社会抛弃感,容易自认空虚寂寞.另外,孤寡老人容易焦虑烦躁,情绪不稳定,遇不顺心之事容易发脾气,遇小事也会闷闷不乐,甚至为发泄心中不快而摔砸器物.还有一些孤寡老人非常孤僻,不愿与外界叫我,认为外界的事于己关系不大,宁可一人独坐,也不愿与他人多交往.

(2)对于死亡的态度

孤寡老人对死亡的态度表现比较淡泊,容易表现出厌世情绪,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少数人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部分孤寡老人会有暴死的念头,希望死得干脆些,不愿意在病床上拖得太久;一些人赞成安乐死,宁可无痛苦地早些解脱.

(3) 对自我的角色认知

孤寡老人容易将自己视为不幸的人,认为自己是所有老人中最不幸者,自己是多余的人,对社会已毫无价值;也有一些孤寡老人希望视自己为最需要理解的人,认为被理解和尊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希望被视为有求偶心理需要的人,认为有老伴可以相互照顾, 共同度过漫长的晚年.

2. 孤寡老人的心理援助方法

对于孤寡老人的心理援助,可从下述几方面展开∶

第一,重建孤寡老人的生活意义感. 尊重孤寡老人,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使他们感到社会是需要自己的,要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重建被灾难破坏的安全感.可以从观察、谈心入手,了解掌握孤寡老人的心理特征,然后对他们的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甚至特殊照顾.通过经常、主动地与孤寡老人的交流,使他们感到不孤单,取得相互的信赖. 这种信任感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可以弥补因灾难带来的亲人情感联系的丧失.

第三,开展各类活动.大多数孤寡老人没有固定的爱好,经常无所事事,也很少感

觉到值得高兴的事.开展各项积极的文体活动, 使老人们能相聚在—起.积极面对人

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解除寂寞的一种方法,孤寡老人也会因此感到社会尚未抛弃自己他们,自己仍有存在的价值。

二.失亲者的心理救助

1.残酷经历

对许多人来说,当看到或想到孩子、父母如此凄惨的死亡,经历到生命中如此巨大的打击, 这样的哀伤与悲恸可能是一生中最残酷、最不堪的经历. 这样悲惨的遭遇与失落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况下突然发生,许多人在一瞬间崩溃了,陷入了极度悲哀、无助, 甚至绝望的情绪之中. 其中也有的恩会先把悲伤搁置,强忍悲恸投入拯

救他人的行列,然而在救灾行动告一段落之后,悲恸的情绪仍旧会显现出来.

2.极端行为的成因

有的失亲者在想到孩子、父母的死亡时,除了感到极度悲伤之外,也会产生自责、歉疚或悔恨.活下来的父母可能会责怪自己,为什么自己活下来, 却让自己的孩

子死掉了,怪自己没有尽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拯救死去的孩子,会反复地追究自己,认为如果当时这样做了,孩子就不会遭逢死亡的劫难,而这样的想法使得他们产生了程度不一的悔恨、自责,甚至是强烈的罪恶感.

对于失亲者来说,在灾难中失去了所有财产,经历了巨大的变故,生命中生命都失去了,而且现在绝大多数夫妻都只生育一个孩子,孩子本来就是父母生活的重心,一旦子女也在灾难中罹难,生命中唯一的希望也丧失了,生存的意志就变得很薄弱,容易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轻生.

3. 失亲者经历的心理反应过程

丧失亲人之后,通常都会经历如下四个心理反应过程.

(1)休克期

该阶段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这一阶段在灾难发生和之后很短一些时间,处在这个阶段的伤病员,往往是非常恐惧、无助、困惑、麻木, 最主要的是否认事情的发生,不愿意接受事实。

(2)埋怨

在灾难中,许多幸存者在惊吓之余还骤然遭逢丧失孩子或者父母的痛苦,从而顿时陷入了强烈的震惊与极度的哀伤之中,这种突如其来的严重打击与失落,对于这些失去亲人的伤病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而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他们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

(3)抑郁期

在这一阶段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失亲者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对于他们来说,虽然幸存下来,但却不仅要面对失去亲人朋友家乡的痛苦,还要面对自己残疾的身体∶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

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

(4)恢复期

在这一阶段不再做噩梦,渐渐接受了亲人的离去,情绪逐渐恢复,心理慢慢趋于稳定,开始适应新生活.

4. 失亲者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失亲者,总体上讲,要体现"此时此地此人"的针对性原则,从失亲者的独

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 要建议失亲者采取现实的态度,治疗者要学会处理失亲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情感爆发和愤怒,要知道这只不过是失亲者的愤怒,甚至是对灾难敌意情绪的转移.要促进失亲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 随时让失亲者看到生活中的期望,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策略一∶关注和沟通.失亲之初,多处于情感休克期,表现茫然麻木,这时,工作目标应放在和失亲者沟通,提供心理支持上.

策略二∶取得信任.由志愿者或其它同事担任安慰工作时,首先要取得失亲者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要鼓励失亲者表达感情,给予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帮助失亲者认识、面对、接受失亲的事实. 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策略三∶要不加评价的倾听. 这有利于失亲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帮助失亲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告诉被帮助者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必须允许并鼓励失亲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这种表达方式不限性别和年龄.策略四∶了解失亲者的人格特点. 这对于了解其独特的反应是必不可少的;告知失亲者尽管痛苦,也必须面对和经历失亲过程,回避或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策略五∶讲解应激反应的之事. 告诉失亲者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失亲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其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另外,用日记等其他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5.与失亲者的沟通建议

(1)聆听他们的诉说

当一个人陷入极端哀伤时,她的难过、哭泣是不可避免,也不应该去压抑他/她。如果当失亲者因失去孩子而陷入哀嚎不已的悲伤情绪时,或是他们正在伤心难过的述说着关于死去的孩子的种种回忆,或是在陈述自己无法让孩子免于死亡的遗憾与歉疚感时,我们应该去聆听他们诉说伤心欲绝的心情、表达的痛苦的追忆,或是内心的遗憾与歉疚感等等,这是哀恸者走过悲恸的重要开始.

(2)同理性的陪伴

陪伴者在安慰、支持这类人群时的最主要的原则是∶尝试着去了解、去接触失亲者们此时的心境,并给予同理性的陪伴、关怀、回应与照顾. 同理性的陪伴-可以是陪着他/她默默地哭泣,陪着他/如她夫对老天的残酷无情表达情怒与抗议。陪着他/

她去谈内心的自责与对死者的歉疚感,或给予他/她真诚拥抱安慰等;如果哀恸者表示想一个人静静哀思时,往往我们就能做出同理性的回应.

(3)同质性团体的交流

失去子女失亲者们通常认为,没有失去子女的人不理解他们的痛苦,即便这个人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他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会拒绝或者排斥一般人的安慰、援助,觉得他们又没有失去子女,怎么可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同质性团体交流—对有相同经历的这些失亲者组织一些团体治疗.辅导团队由于是相同经历的人,让这些人相互倾诉自己的感受,相互的交流,这种同质性团体的结合对干失亲者痛失孩子的伤痛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同质性团体

的氛围有助干失亲者们重新亲近社会,辅导团体可以在结束后转化为支持性团体, 团

体成员可以长期相互支持.专业的辅导人员还可以将许多失去子女的父母聚集在一起,在团体动力作用下,帮助人们释放情绪、相互理解和支持.在缺乏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失去子女的父母也可以自发地形成互助团体,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