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中老人心理方向
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护理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05-28 09:4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老年人群生活 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随着我 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群的平均寿命正在逐步提 高。如何提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在身心愉快的 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 一。深入分析老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内心矛盾,采取切实有效 的护理保健措施,对保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1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 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开始减退,如视力下降、两耳失聪、行 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水平下降、免疫功能 低下等,这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老年人的 心理也在发生着改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情绪方面 有些老年人变得多愁善感,容易激动,因为小事而大发脾 气,对周围事物总是看不惯,觉得不称心;有的固执已见,自以 为是;有的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 对凡事无动于衷。
     1.2智力方面 多数老年人的记忆力都有减退,表现在近时记忆较明显, 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 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 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他们自己也感到精力和脑力不足,对时 空、三维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概括能力都明 显减退,计算能力也开始下降,计算速度缓慢、迟钝,且经常出 错,吸收新知识较困难。
    1.3性格方面 有的老年人格外哕嚷唠叨,说话多遍重复,过于小心谨慎, 唯恐出现差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 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小气,喜欢与孩子在一起,贪吃零食,容易 生气、赌气;还有的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当然,正常老 年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 老年人相比,已有明显不同,则要考虑其是否可能已患有老年 性精神疾病。
     2老年人心理发展面晒的主要矛盾
    2.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 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出现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 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 大不一样的。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 退休后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 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 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 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 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生活的重心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家庭琐事 增多,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 适应。若长期处理不好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就会引起 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改变,进而易患疾病。
     2.2老有所为与身心熏老的矛盾 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 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 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些老年人崇 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 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 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能力方面的衰退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 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若处理不好心力与体力 之间的矛盾,也会引发老年疾病。
       2.3老有所养与经济困唪的矛盾 老年人如果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其心 理的困扰、忧虑是非常严重的。这类老年人由于缺乏经济收入, 社会地位不高,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心情也比较忧 郁,处事小心,易于伤感,若再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 强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所以,老有所养与 经济困难的矛盾既是社会矛盾,也是社会心理矛盾。老年人若 长期处理不好生活与经济的矛盾,也容易患病。
      2.4安度晚年与意外翻激的矛盾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 数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 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例如一位老 年人突然遇到丧偶或丧子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 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独居丧偶老年人的死亡率 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人亡 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打击也十分严 重。
      3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3.1慢性病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患有慢性病而为此需要承受长期的疾 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 动。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 极悲观、自暴自弃,可出现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表现为抑郁少 言,有时表现为暴躁不安、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 雷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应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耐心 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礼,要 给予深切的理解,切勿与患者争吵,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要以深 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心去感化患者;要多与患者谈心,帮助他们 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及其他有 害的心理因素,用患有同样疾病的患者与疾病作顽强斗争的生 动事例开导、启发患者,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 者的积极因素,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 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 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 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例如,慢性病患 者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 情绪反应,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患者自然 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患者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要经常 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常使那些痛阈低的患者产生焦 虑,不配合治疗,而技术熟练的护士常能取得患者的信赖,这说 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 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对病危患者更要态度和 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 上减轻对疾病的恐惧。
      3.2情感护理 老年患者的情感脆弱、幼稚,甚至和小孩一样,会为不顺心 一】52一 的小事而哭泣。为某处照顾不周而生气。他们突出的要求是被 重视、被尊敬。因此,对老年患者的尊重是护理人员的重要品 德。对他们的称呼需有尊敬之意,谈话要不怕麻烦,常谈谈他们 的往事;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语速要慢,声音要大。 老年患者一般都盼望亲人来访,护理人员要有意识地告诉家属 多来看望,带些老人喜欢吃的食物等。对丧偶或无儿无女的老 年患者,护士应倍加关心,格外尊重。老年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 度的健忘症、耳聋和眼花,护理人员要勤快、细心、耐心、周到、 不怕麻烦。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刻板,看问题有时也很固执,除饮 食治疗的需要以外,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如有的爱吃甜的、 有的爱吃面食、有的爱吃米饭等。护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将换来 这些老年患者良好的心境,做到医患积极配合,更好地促进他 们的身体康复。
      3.3挟食护理 老年患者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营养需要和禁忌, 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 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患者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 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良好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 理护理的意义。 3.4心理保健
       3.4.1适度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可以延缓衰 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机体“用迸废退”,古人也早 就提出了“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年人问题的专家指出 “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进行适度的锻 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就是这个道理。
       3.4.2仁爱之心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 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 个个慈祥、善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与帮助他人也有 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们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 也有利于自身。
      3.4.3勤于学习勤于学习,就是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 生保健。要学会科学用脑,对周围事物要有好奇心。老年人步入 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 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进入 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 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 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 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一些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上网 浏览,老年人可以发现很多惊喜的东西,也能学到很多新的知 识。
       3.4.4保持平常心态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是 老年心理保健最重要的一点。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 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生理的疲惫和痛苦。”乐观与豁达是一 种宝贵的资源,老年人不仅要学会享用,更要善于发掘。只要每 位老年人时时刻刻都以积极向上、平静豁达、开朗乐观的心态 对待生活,处理矛盾,看待人生,认识社会,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一定会提高,其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