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重度病患心理研究
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护理研究
重度病患心理研究 2020-04-09 08:55
        1 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护 理风险本身就有一定的职业风险性,再者,近几年发生的比例也明显增 多,而危重病人由于自身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病情好转情况不确定、 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棘手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于相关的护理人员医学 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缺乏经验,医生、护士、患者沟通少,抢救用物、 药品准备不齐备等原因的存在,致使医院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近几年呈 明显的上升趋势。医院如何处理诸多的安全隐患以及和患者这件的潜在 纠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风险意识深入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 里,日常工作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护理技能,确保护理质量,才能 最终使得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有效下降,促使护患关系不再紧张,朝积 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笔者从事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分析危重病人护 理的存在风险原因,并就如何有效规避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危重病人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2.1 客观因素 首先,重病患者自身的疾病因素。重病患者患病的复杂性、危重性, 将直接导致医疗护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这样护理过程中发生风险的几 率就是会上升。其次,患者的心理作用的影响。由于危重患者发病往往 很快,患者还来不及准备,就得接受严酷的现实,这直接导致了患者心 理应激能力的降低,并对医护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对自身的病情不是不 了解,就是极度的关注。最终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护士的护理, 给医疗、护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者,家属因素也给医院护理带来了 潜在的风险。很多重病患者的家属,由于病理的相关知识并不十分了解, 对医院的医疗总是持怀疑态度。医疗、护理过程如果出现稍微的副作用, 家属就会严重干预医疗、护理的工作,从而导致医护工作者不能放开手 脚去面对及处理患者出现的问题,这样也会使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最后,社会因素也给重病患者的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多年以来,医 生和患者,在社会上被认为是“对立”的,患者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一 旦出现重大问题,社会媒体就会严重关注,某些媒体甚至不切实际的炒 作,站在患者一边,大肆批评医院。使医生和患者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导致医患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2.2 主观因素 首先,护理人员的工作不到位。护士的法律意识严重缺乏,应该履 行的责任没有履行,应道该尽到的义务没尽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患者的法律意识却越来越强,稍不小心就为患者提起诉讼找到了依据。 有时,由于护理人员工作不够认真。危重患者的抢救没有严格按照操作 规程,慌慌张张,操作没有程序,处理危急情况也不够沉着冷静,应用 抢救器械也不熟练,这样患者、家属产生就会对医院产生不信任感,也 就增加了患者提起诉讼的风险。其次,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妥以及缺 乏沟通。纵观众多的易患纠纷,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在护理危急重病人时, 医护人员忽略、或不及时的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交流,只倾注 全身的精力来实施自己的抢救手段和发挥自己的医护能力,对急切关心 病情的家属不予理睬,有时甚至对家属的提问和过度关心,当成是抢救 的绊脚石,不是对家属回答问题,而是加以训斥,一旦患者的病情并没 有按家属的意志好转时,家属就会把对医院的不满发展成为易患纠纷。 再者,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不够不精练,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不佳。 没有超前抢救的意识,这些都有可能使得抢救时间被延迟,因而影响了 抢救成功率。护理过程中的记录也还不够客观。记录记录只是迫于形式, 从记录上还不能很好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发展趋势。对痕迹记录也 不够重视,有时甚至病情与记录并不相符合,医护记录自相矛盾,补记、 漏记、随意涂改等,最终使得诉讼举证时显得非常被动。再次,医院人 员严重紧缺。由于医院护士的编制非常有限,而日常工作量又大,加上 危重病人病情发展快,抢救工作时间紧张,患者及家属在抢救过程中情 绪急躁等因素,使得护士承受着很重的心里压力,身心都很疲惫,这样 就会使得行为认知能力较正常状态有所下降,最终增加了出错机率。最 后,抢救过程中所需要的紧缺设备、物资过少,质量也很低劣,致使抢 救过程麻烦不断,增加了抢救时间,有时甚至会因忙乱造成事故,这些 都是引起风险的因素。
       3 防范对策
        3.1 加大风险意识教育力度 风险意识除了定期讲之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也要算入到考核 中去,让医护人员清楚护患双方责任、义务,自觉维护权益,切实履行 义务,减少风险发生。
        3.2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首先,得体的称谓是保证医护人员和病人良好沟通的前提,护士对 患者的称谓非常重要,称谓是否得体往往决定着护理人员和患者护理期 间必要交往活动的成败。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个人经历、信仰、生 活背景、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地位等的差异,患者对称谓得体与否的 心理期望还有所不同,但实际情况中有患者全都希望在医院能被重视、 被关注、被了解、受尊重、被同情等。护理人员在大致了解患者心理需 要的情况下,运用舒服、得体的称谓,就能很好地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从而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能拉近很多。获得病人的信任, 与患者进行顺利交流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成功的与患者交流对获取重病 患者的有效资料,积极展开救治工作非常重要。其次,注意在聆听过程中要把握一定的技巧:倾听时要有耐心,但是不必都需要做出回应,只 需选择性地回应。当病人所说的内容是有意义的或者心理上比较特殊的 问题等方面的事情时,需要作出反应,这样可以使与患者的交流是有效 的,并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再次,语言表达方式选择时一定要谨慎,所 提的信息既要及时还要有利,这样才能尽早地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 信念。最后,护理人员情绪不好时,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关的科 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绪以及情感直接决定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最终影响到人们自身的行为”。
        3.3 加强学习沟通技巧 首先,救护处置与心理护理需同步进行。如果场合允许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可在观察病情的同时进行了解患者心理观察,对于首次接受检 查的重病患者解释工作要同步进行,或者在在操作时简要的说明意图, 这样就可以及早的消除患者忧虑,为医生和患者创造良好的合作条件。 其次,尽可能地与病人家属取得合作:家属是重病患者接触最多的人, 其想法最易受家属的影响,但是不好的想法会影响病人进程及康复,做 好了病人家属的协调工作,对患者恢复康复很重要。再次,给患者创造 宣泄不满情绪的机会,有时可以利用社会方面的支持,这些可以很好的 引导重病患者选择有利于其康复的策略。最后,抢救的过程中,耐心细 致的患者及家属的问题进行认真讲解,若无时间讲解,可设用非语言沟 通使患者理解,不能只顾抢救而不顾义务告知。
        4 案例分析
        4.1 病例介绍 某一男病人,49 岁,2010 年 6 月 29 日头面部被撞致使胸膜腔脏器 受伤,两侧肋骨骨折,在 1 小时后入院。入院后,立即在全麻下,行右 侧胸引流手术及小肠膜修补手术,手术很顺利。手术做完后,第 2 天出 现昏迷状态,经检查是迟发性肠坏死,再次进行手术。护理期间,给予 抗体克、扰感染,以促进脑功能得到很好的恢复,并采取了纠正水、电 解质平衡等措施,并给予了十分细心的照顾和护理、嘱咐其进行功能锻 炼。2010年 7月 11日起涿渐清醒,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切口也恢复的很好, 最后治愈病出院。
       4.2 护理过程
        4.2.1 病危期间 病人昏迷不醒,对外界反应迟钝。此病程阶段由于病人无意识,通 过细致观察发了现存在的问题:可能会肺部感染、皮肤受损等,于是制 定了护理计划,保持病房整洁、安静、通风;保持引流管通畅,基础护 理得到了加强,并对其进行翻身等,病危期间的多数目标都实现了,病 人没有出现窒息和皮肤受损的情况。
       4.2.2 康复初期 病人经过抢救,病情以得到明显好转,神志也渐渐清醒,但由于气 管手术无法讲话,只能通过手势沟通来了解病人情况。这一阶段,病人 表情沉闷、情绪非常低落,及语言沟通无法顺利进行,制定计划是采用 非语言增加交流。通过写字了解病人想法。通过微笑、手势等来增加交流, 并用十分关心、安慰人的语言安慰患者,使医院和患者建立了较好的护 患关系。效果:病人主动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心态以十分乐观。
        4.2.3 康复中期 随着患者病情好转,情绪变化无常,非常焦虑。护理对策:信任关 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病人所处的困境予以深深的同情,护士积极向 上的情绪去影响病人,及时的满足病人的需要。每天尽可能的安排患者 进行一定的娱乐活动,看电视听听歌等,不经意中对其进行鼓励,使病 人慢慢有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念。
       4.2.4 痊愈期间的护理 经过医院积极的治疗及护理,病人最终撤下了呼吸机,拔掉了气管 套管,病人说话也恢复正常了。此阶段病人有急着像正常活动的想法。 于是采用讲道理,病来的快,去的慢,鼓励病人活动宜缓不宜急,循序 渐进的进行锻炼,并为病人辅助治疗,最终病人康复出院。
        5 结语
       重病者患者的护理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技术问题,它还关系到人的心 理、行为、习惯、及社会等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服务必须由只 重视病人的身体疾病病变转向兼顾病人的心理支持。因此,重病患者的 护理要以病人为中心,运用全面的护理技能及调整病人进入良好的心态, 使其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