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提出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釆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它是自我意识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对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釆 取的最后“保卫自己”的手段。最近几年,全国高校中相继发生自杀死亡事件,大学生自 杀事件不仅在校园内造成极大震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自杀行为虽是个 别现象,却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 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此更易于导致自杀行为。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 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
二、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
自杀行为是心理、生物、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精神障碍和人格 缺陷,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内在素质根源⑴。
1. 人格障碍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1) 抑郁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负性情绪,是大学生中 常见的情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多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暂,随着时过 境迁也就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 的学生容易长期进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岀现。大学生自杀观念的形成与其抑郁 情绪密切相关,抑郁情绪越严重者其自杀观念越强烈⑵。抑郁症状可以作为评定自杀危险 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 悲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之一。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显然 是存在差距的。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便认为自己“无 能”,是个失败者,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之中。以悲观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和失败等于是在原有的失败感中增添新的失败感,这必定会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很容 易对人生失去信心以至产生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
(3) 自卑是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会得不到别 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这种人在外界刺激的诱发下极易导 致自杀。
2. 挫折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 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大学生 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表现。源于错误的认知及脆弱的承受力,例如他们 认为挫折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以某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 象得非常可怕,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挫折承受力比较脆弱也是导致不良心理行为的原因之一。耐挫力弱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 敏感和紧张,稍遇挫折就惊慌失措,并且容易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中而不能自拔。这样,几 经挫折打击,也许是并不很严重的挫折打击,都容易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失常,甚至直接引发 自杀行为。
3.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生活事件是心身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导致心身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自杀 行为的发展也与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几乎所有的调査都发现,自杀的直接诱因最为主要的 是生活事件,如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意外挫折与失败等。生活事件影响人的心理健 康,增加了心理紧张、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与个性和认知能力等因素相结合,促进了自杀者 迅速消除和解脱强烈心理压力的行为。
三、自杀的心理过程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⑶: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 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很难适应大学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自感 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 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 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 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 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 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 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 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 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 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由于自杀者的出身、经历、个性、教育背景、价值观念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自杀者 的心理过程和心理表现也十分复杂。
四、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曾提岀心理求助的三级预防系统:一级预防是指心理健康知识大范 围内的宣传,主要针对健康的正常人,指导正常人克服生活中常见的危机与困扰,包括在生 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一切措施;二级预防针对于轻度心理异常者,如 问题行为、不良习惯、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感情问题、生活中的各种危机。二级 预防系统常釆用常规性的咨询,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个人提供了便利;三级预防的对象是严 重的心理异常者。这部分工作大部分是由医院及专职心理工作者进行。三级预防系统的根是 第一级,一级预防工作的充分程度直接决定着二级和三级工作的顺畅性。从这一预防系统中可以看出,心理救助的系统需要从宏观上调动起社会上每个人的力 量:让每个人都有心理健康的自觉、心理健康的意识、心理问题求助的自觉性。
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杀行为进行干预。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问题,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是防止大学生自杀的有效途 径。如开设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定期做心理学讲座等,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与社会适 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缓解心理压力,预防极端行为的 发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2.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科学 生命观;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情绪的表达机会和消极情绪的宣泄方法,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 得以宣泄;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正确地看待人生,增强 其心理耐挫力,并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关爱自己的生命;组织学 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文体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人际交流的机会,提高人际交 往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咨询队伍
在咨询工作中,当评估来访者存在有自杀危险时,咨询者要保持相当的警觉,学会预警 识别,并要多方面收集资料。预警识别指咨询者对引导学生产生危机事件和状态的相关诱因 的敏感和对学生危机行为的识别⑷。由于自杀冲动的强弱程度随时间、情景等多因素的改 变而发生变化,所以评估也要反复进行。在干预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作用非常关键。能 否迅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快速掌握准确的信息、给予来访者信心等直接决定干预的成 效,除了要求心理咨询师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应具备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要不 断地学习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成功地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