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青年心理灵活性的机制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12-25 09:04
一、心理灵活性基本概念
          (一)概念提出 Hayes 教授在建立 ACT(接纳与承诺疗 法)的流程中将心理灵活性作为核心内容 和最终目标提出来。ACT 疗法包含六个部分: 接纳、认知解离、活在当下、以己为景、价 值和承诺行动。这六个部分是自由排序和 组合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是独立又是紧密 联系的,每一部分在心理灵活性的渗透下, 作为一个整体对个体发挥阶段性和长期性 相结合的作用。ACT 疗法被形象地比作“六 面体钻石”模型,每一部分作为钻石的一 角,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形成一个流畅的 闭环 [3]。与心理灵活性相对应的是心理僵 硬,包含:回避、认知融合、依恋于概念 化自我、不灵活注意、不明确价值、冲动、 不动或持续回避。
        (二)模型解释 心理灵活性:心理灵活性是一个复杂 动态的心理结构,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 过程中个体反复出现的与情境相匹配的动 力适应过程 [7]。个体具有一定认知能够解 释自身与外界的互动现象,并尝试和探索 新知以弥补认知的局限,具有及时转换心 理表征的能力 [8]。在行动上集中内外在资 源并加以合理运用,致力于走出困境和改 善生活,达成内外界、身心灵、思维和行 动的协调统一。 接纳:个体能够接受发生在自我身上的 是客观事实,并且无论在内心还是行为上 都能够将这一事实纳入自己的认知图式,并 对随之发生的改变做好了积极应对的心理准 备。对于不良情绪,个体不会刻意去回避、 抵抗、控制,而是在有意识地避免长时间陷 入纠结、反复、犹疑、徘徊等不良情绪之中 的基础上,能够自我发现停止内耗。 认知解离:个体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认知 有限并且受僵化的语言规则限制,可以通过 增加认知和打破语言规则限制,消除受限和 固化认知带来的痛苦。ACT 认为僵化的语言 规则是造成心理痛苦的来源 [3]。个体应当将 某些不成熟的和僵化的认知暂时从自己的语 言规则中剥离,以一个看待语言现象本身而 非事件本身的外部观察者的视角去审视自身 的痛苦 [1]。 活在当下:当下与过去是相对的,活在 当下首先是要对过去告别,过去所产生的具 象与抽象的痕迹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进行 审视、整理、总结,并对当下和未来就这个 范围内形成一个指导性的认知。超出自己能 力范围的,可以暂时打包、封闭,搁置、远 离。集中心力去处理当下的困难,去感知当 下的美好,以当下获得点滴进步和美好感受 的我去带动残留过去不良体验的我,最终合 二为一。 以己为景:将自身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如同一棵树、一朵花,以欣赏自然景色变化 的视角去看待自我的变化。自然之景有盛衰、 有节律、有周期变化,有看得见的外在显现 和看不见的内在生长,并且随着温度、日照、 水分、土壤而不断适应生长,最终开花结果。 个体要接受自我的变化如同接受自然之景, 意识到自我变化的自然属性、规律性、周期 性,意识到外在条件对自身影响的客观性, 积极适应。 价值:明确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价值取 向是个体生存发展的意义所在 [3]。犹如人陷 入沼泽中的最后一把拉力,对个体有生死的 作用。个体的生活目标、行动方向、思想轨 迹都是以价值感为基石。 承诺行动:个体对于困境的改善如果只 停留在认知的转变而不做出实际的行动,那 么只能够暂时缓解个体内在的不适感,个体 与外界的互动也会受限。认知的转变如果不 能实现于行动当中,价值观的确立如果不能 践行于行动当中,那么个体就会陷入言语与 行动不一致的矛盾当中,面临着巨大的人格 冲突,并且伴随着焦虑、无力感、自责等 不良情绪。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没有价 值的,只有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生活才是 有意义的 [3]。
          (三)研究现状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对灵活性的研究主 要涉及认知、应对、情绪三个方面,形成 了认知灵活性、应对灵活性、情绪灵活性、 情绪调节灵活性等主题鲜明的研究领域。目 前,没有明确的关于心理灵活性的可操作性 概念。关于认知灵活性的研究,被冠以不同 的名称,如自我弹性、执行控制、自我调节 和反应调节。近来,研究者又提出心理灵活 性的概念试图整合不同的灵活性及其相关的 内容并指出心理灵活性关系到大量随时间展 开的动态过程,包括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 环境、如何重新组织心理资源、如何转换 观点和视角、如何调节竞争期望、需要和 生活的冲突 [5]。

二、心理灵活性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青年解决心理危机 研究表明心理灵活性越强的个体,越能 够积极整合认知,调节行为以适应内外环境 变化,使心理状态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与外 界良性互动,达到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和社 会化。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青年正处于第五阶段:同一性危机(12-18 岁),面临着角色同一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危机得以解决,则达成忠诚的实现,解决失 败,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无归属感。这一阶 段青年心理具有明显闭锁性、动荡性的特点, 在应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各类人际交往、家 庭与自身的冲突等时常显得无助、痛苦和疲 乏 [4]。青年是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抉择期和分水岭,对于平衡心理和外界的冲突需求 更加迫切,在这个阶段应需要更多的心理资 源的支持及有效地心理灵活性训练以促进青 年资源整合、自我平衡、适应内外界动态变 化,提高解决心理危机与减轻心理压力的能 力,主动参与社会化的进程,提高社会适应 的能力。
         (二)帮助青年获得主观幸福感 心理灵活性不仅仅是对情感体验的研 究,对人的潜在能力和自我认知发展等方 面所构建的关系研究也更为透彻,能够较 好的诠释人的心理动态的变化 [1]。青年群 体正经历人生当中关键的过渡期和转折点, 在身心发展和认知都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 需要面临很多未知事件和难解的人生变化 所带来的挑战。时常经历着困惑、迷茫、 恐惧、无意义、没有自主权等心理体验, 青年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课本知识和 应考中,由升学带来的心理压力也随之高 涨,心理僵化的感受越来越明显,幸福指 数较低。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标 准对其生活质量评价满意时的愉快感觉, 它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一个人 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主观上如何评 价自己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感觉 [1]。 通过对青年进行心理灵活性的干预和相应 的训练,激发青年的内在潜力、增强青年 自我效能感,逐渐改善自我评价从而获得 更多主观幸福感。

三、影响青年心理灵活性的因素
          (一)身体状态 身体与心理是统一的,身体是心灵的栖 息地,也是心理外露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 过身体的变化了解心理,也可以通过改变身 体的状态来调节心理。身心的变化具有统一 性让我们可以从努力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 生理素质、从而达到改变和改善人的心理素 质。这是现代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 的策略和方法 [6]。在统一性的原则下,身心 又可分为匹配与不匹配。心理对身体的认可 度高,接受度高,协调性强,身心匹配程度 良好,有益于身心的发展;心理对身体的认 可度低,排斥感强,协调性差,身心不匹配, 有损身心发展 [9]。青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第 二加速期,对于自身和他人的体貌特征都非 常关注与敏感,包括容貌、肤色、发型、身 高、体重、服装、身体姿态等,如果没有达 到他们心里中的理想状态,并且自身无力去 改变,长时间无法接纳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 障碍,此时,身体不再是心灵的栖息地,而 是心灵的囚笼,身体成为心灵放飞的阻碍。   
         (二)环境影响 环境是身体的居住地,通过直接或间接 的方式对心理产生影响。人总是在一定的环 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 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 的 [6]。青年的心智发展还没有健全,易采 用外归因,希望外在环境人际环境、物理环 境改变来快速改善自身的状况,因而更易受 环境的影响。人际环境包括家庭氛围、亲友 关系、学习环境、重要他人等,物理环境包 括温度、气味、明暗、声音、冷暖色调、布 局、装修、空间大小等。青年对于环境的选 择和改变是有限的,在所处的环境中“不舒 服”的时候,通常采取的是被动接受和暗自 反抗,而不愿向大人诉说自己的想法。外在 的环境带给他们的负面感受如果不能得到及 时舒缓,就会像穿上一件不合尺寸的衣服, 青年总是会感受到“别扭”,身体的不适感 就会引发心理的不适感,消耗掉很多的心理 资源。
         (三)自我建构 青年自身经历有限,认知和思维发展还 不够成熟,对待事物易形成偏执、静止、走 两个极端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看法 [10]。自我 建构是一个长期不断探索、反思、修正、更 进的动态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资源才 能完成。青年缺乏自我建构意识,倾向追求 短期快速的解决方式和成效,对自我和外界 事物认识不足,即使有反思,也无法达到比 较深刻的程度,修正的思路也不明晰,更进 过程缓慢。 青年在传统课堂教授式的教育下,忙于 对知识点的接收和掌握,而缺少反思和质疑, 在家庭权威式的教育下,易形成假服从,即 表面服从,内心不以为然。教师和父母都与 孩子缺乏有效地情感互动,青年的自我建构 缺乏良好的形成机制,包括自我建构中如何 寻求他人帮助,自我建构中重要他人的作用、 自我建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自我建构的监 察评价等。自我建构就像是青年身心修补的 重要工具,只有随身带着工具上路,才能及 时恢复身心平衡状态,走的更远。
         (四)缺乏实景训练 心理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和隐晦性,青年 心理成长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仅靠口 头教育和书面教授是不够的,青年很难有深 刻的体会内化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或无法长久 保持,成为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一方面,青年是缺乏相应的心理理论知识的, 另一方面,青年无法适宜的选择相应的方法 和灵活掌握各种方法运用的尺度。在这一过 程中,青年将耗费大量的心力在理论的探寻 和方法论的使用上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的运 用。实景训练即在实际的问题场景中,先观 察青年在独立个体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问题解 决,可以多种方式解决,记录下时间、表现、 问题解决的程度、个体感受等 [8]。再给予青 年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提供其余方案解决,让 青年尝试再一次完成问题解决并做记录。最 后,比较各种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前后的感 受,青年得出对于个体而言最佳的解决方案 并说出利弊、注意事项等。实景训练可以让 青年更加注重心理调节理论的具体运用从而 避免陷入方法论中。

四、青年心理灵活性训练方法
        (一)生理改善法 健康良好的身体状态是实现心理功能的 重要保障。身体状态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心 理灵活性的实施。当青年的身体素质,脑力 素质无法同步心理节奏时,青年的诸多“心 理方案”就会受到阻碍,心理调节的方法也 会受限,时常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 象。因此现代心理训练中应高度重视通过自 我改变生理状态、强化生理功能,并不断地 训练和强化,进而增强心理灵活度 [6]。身体 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风貌。青年正处于 身体快速成长期,应注重补充能量,加强体 育锻炼,科学饮食,规律作息,张弛有度, 保持良好的体魄。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识飞速 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青年对于体貌特征的 变化也会变得格外敏感,并形成个体的审美 观,对自身的体貌特征变得不自信和挑剔。 家庭和学校在宏观上应引导青年形成朴素的 审美观,加强伟人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坚定的信念信仰,以远大的理想抱负作为 人生目标。在实际生活中,一方面引导青年 悦纳自我,善于深刻剖析自我,辩证客观看 待自身优缺点,设置恰当的阶段目标,增强 自信自尊[4];另一方面尊重青年的个性需求, 在合理范围内,建立良好沟通机制,支持和 满足青年对于自身风貌的塑造,具体到兴趣 爱好的培养、服饰发型的选择、成长隐私的 保护等,为青年形成良好的心理机能提供较 为舒适的身体环境。
         (二)环境互动法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的,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具有流动感、节奏感 的,它会给予青年一定的感染带动力量,促 进青年的心理灵活性,成为青年心理机能最 大化实现的支持系统。因此,要高度重视青 年对环境的接纳与否和青年与环境的互动状 况。青年要积极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在能力范围之内,改造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 圈”[6]。在人际关系上,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有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 识,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在物理环境方面, 要正视客观大环境的局限性,主动寻找适宜 自身发展的各种小环境并不断加以改善。在 环境适应的过程中,青年要善于发现环境带 给自己美的感受,主动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环 境圈,最大可能地加以利用,发挥其对自己 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以借助有利的外部环 境推动自身心理始终保持向上的状态 [6]。
        (三)自我建构法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 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 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 善 [6]。青年要明白自我建构的重要性,在掌 握一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增强主动建构意 识,发掘自身有生力量,磨砺自身意志,不 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自我建构是一个长期动 态、曲折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构 理论的缺乏、建构方式的不恰当、自我认知 不足等都会导致建构的失败,青年因此陷入 长期的反思、自省甚至自责的心态中。事实 上,努力回避,改变或消除这些负性体验恰 恰导致个体自身与这些体验联系更紧密 [7]。 因此,建构过程中,一方面青年要注重通过 广泛阅读结合精准阅读及时补充和更新自我 认知,灵活运用自我强化方法。另一方面青 年要正视自身的不完善,承认人性中的不完 美,及时从自责的心态中跳出来应对当前, 以此时的良好心态和积极作为带动彼时的不 良心态和缺乏作为,从而化停滞为流动,进 入良性循环。在自我建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 特点,每个个体的建构方式、所需时间、所 获成效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建构过程中要适 当顺应自身的规律和客观实际,循序渐进, 不断探索最优建构模式并付诸实施。
           (四)情境训练法 今天的心理健康动态观点认为,与情境 保持最佳匹配的调节反应能力对心理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7]。青年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 础上还要增强实际的操练以深化理论知识和 学会解读具体情境中自己的心理变化,选择 与情境匹配度较好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心 理调节效率,从而提高心理灵活度。教师可 以为青年定期设置一些符合日常生活的小情 境,在情境训练前,教师可以为青年做心理 灵活性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评估影响个体 心理灵活性的关键点,青年也可以此为参照 点,重点改进 [8];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一定 的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含:问题的 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与联想、情感与动机状态、个性因 素等。在情境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 青年的心理变化 , 引导青年完成问题解决, 例如任务分解,一小步一小步递进完成、及 时跳出自责立即行动、列出任务清单从易到 难代替僵化的时间规划细目表、寻求专业帮 助快速解决等。在情境训练结束之后,及时 分享和反馈,深化青年对影响心理灵活性的 因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