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心理状况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1-02-01 10:25
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国民膳食结构的改变,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卒中(136.64/10万)已成为全国第一死因。80%存活患者遗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国际公认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原则是及早开始康复干预,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急性期照顾脑卒中患者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生理压力等影响患者家属身心健康状况,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了解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帮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家属正确面对危机,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针对国内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研究简述如下。
1 患 者
脑卒中作为临床急重危症,不仅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不良影响,对心理及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也表现较为突出[5]。现代医学发展已经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智力及肢体残疾得到一定恢复,但其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进一步康复和生存质量。因脑卒中症状的严重性、特殊性、康复长期性及群体特殊性(中老年),决定了患者心理障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据研究报道约20%患者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是情感障碍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强烈或长期情志刺激扰乱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产生或加重,对智力和肢体康复有负性影响,阻碍康复。
2 家 属
2.1 后遗症期 家属在长期家庭照顾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报道显示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身体症状,如瘫痪、言语及智能障碍、心理状体以及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等因素,会成为家属强大的心理应激源,使其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家属常感到孤独、无助、悲伤。蔡松娟等报道患者家属大多存在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易产生悲痛、无助、恐惧、怀疑、敌对等不良心理,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由于家属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属。
2.2 急性期 家属因患者突然发病,病情危重,致残率高等因素,易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产生明显紧张、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状态。作为患者最有力的支持者及护理者,在早期康复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患者康复具有影响力和调节动力,是干预措施实施过程的监督者与支持者。但目前国内针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家属的研究非常少,高强等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家属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内容单一,只局限在家属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
3 结 语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服务对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扩大,护理服务不仅要维持和促进患者个人健康发展,还要面向家庭、社会,提高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脑卒中由于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加之担心预后、治疗费用、需要陪护,对病情进展和治疗缺乏了解等,家属易产生强烈情感冲击,发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患者治疗不利。中医重视情志调节,如“七情致病”及“七情养生”。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心理、情志。目前,国内针对脑卒中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研究较少、内容单一、未涉及生理、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利于疾病的防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