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强迫型人格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1-02-05 09:20

强迫的起源

 

我想从人类种族的进化和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角度谈谈强迫在人的心中是如何出现的。

 

从人类种族进化的角度看,人类作为当下世界上的绝对主宰者,其进化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我们需要逐渐摆脱动物的吃饱就睡的惰性,我们要不断的发展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要不断练习我们四肢的精细动作,要学会利用粗糙的材料创造精巧的工具。

 

当我们终于统领世界之时,回首过往,自豪感油然而生,自豪与骄傲的同时,我们好像也有些飘飘然,会认为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的发展我们的理性思维,继续不断的行动,我们就可以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

 

基于这样一个幻想,我们也就开始用思维和行动去处理(压抑)我们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我们无法接受的情感,殊不知,内在感受有时并没有那么有逻辑,可以让我们想清楚,也没有形成公式,好让我们通过某种行动的外力对其改变,久而久之,理性与感性就此胶着,也就形成了强迫型人格——即个体心理主要受理性思维和行动所支配,而与非理性、发散性思维特征明显不对等。

 

从个体的发展角度看,这样“人定胜天”的幻想更多来源于父母和家庭,当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严厉甚至严酷时,其潜意识的过程可能是把自己未解决好的理想化的部分强加于孩子身上,同时还有一个“只要对我的孩子有足够强度的要求和控制,他就会成长为任何我想要的样子”这样一个对自己能力无限夸大的力量感(父母这种力量感的来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对现实中感到失败的自我力量的补偿,对于来自父母对自己父母的理想化的认同或未达到理想化的恐惧等)。

 

在这样一个过分理想的目标和“大跃进”式过分努力的对孩子的控制之下,由于孩子天然的力量和能力的劣势,最终定会败下阵来,同时会带来“如果不按照父母那样控制我自己,那将会有极为严重的后果发生”这样的心理印象,最终,由他控变为自控,父母也就成功的将强迫传递给了孩子。

 

强迫型人格的内部和外部表现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去描述强迫型人格内在的感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和来访者共同探索清楚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会是很多强迫型人格的来访者的重要的咨询目标,因为这也就意味着放松了过分理性的防御,也就是放松了来访者内在的强迫性。这里我尝试描述强迫者的内在感受:

 

从表面来看,强迫者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生动的能够描述的确切感受,但同时他们内心会经常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些感觉是模糊又强烈的,也正是为了缓解这些感觉,强迫的思考和行为才反复出现。

 

或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强迫本身就是对内心不可接受的情感的防御,因此防御过后情感会逐渐远离意识,进入前意识或潜意识当中,这对来访者完成一些需要谨慎与逻辑的工作是有利的,但是在日常需要情感参与的生活中,来访者又常常显得呆板又无力:如无法进行的哀伤、毫无情趣仅仅是冲动-释放模式的性生活、泾渭分明的道德感、对自己持续控制造成的紧张感转化而来的躯体症状如头痛、高血压等等。

从更深层次来看,强迫背后掩盖的必定是痛苦,如被控制而导致的强烈的愤怒、被谴责和被惩罚的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深深的羞耻,例外的是有些强迫者也会刻意不让自己过分欢愉——这是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会认为乐极必定生悲,肆无忌惮的快乐同时也意味着自我感觉失控所带来的湮没感,这其实也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强迫所感知到的:要么完全不做,要么就停不下来,自己仿佛永远处于完全控制与完全失控的循环当中。

 

强迫型人格的心理咨询

 

首先,去逐渐接近强迫者的内在感受永远是咨询努力的方向和总目标,这其中咨询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从身体感觉入手,结合正念、放松训练等放松身体、觉察体感的活动,带领来访者从相对更加安全的身体感觉出发,慢慢的转向心理感受的探索;咨询师对于来访者所表露出的自己无法接受的情感的接纳与理解亦是十分重要,将这些情感一般化、普遍化会减少来访者的羞耻感和内疚感,也会让来访者感到更安全;

 

咨询师能够换位思考,通过模拟“假如我是你,处于你当时的情况中,也许我会很愤怒”,这样的自我表露会尝试让来访者产生观察的自我,去第三者的角度审视内心的情感。

 

这些努力往往不会立竿见影,会经常无功而返,但要知道其实每一次的尝试目的并不在于揭露来访者内心隐藏的部分,而是去让来访者能够了解自己是可以有情感的,是可以用情感去面对生活的。

 

其次,对于强迫者无法解释的强迫部分尝试去鼓励来访者讨论强迫的意义也会对他们理解自己有帮助,比如“你在日常会反复的检查确认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做好,虽然你认为偶尔的错误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你好像还是控制不住要这么做。我会觉得人的行为其实都有他的道理,对于你来说好像对自己能不能做好没有很多的安全感,也许你实际的安全感要比你意识到的要更低,关于这部分你有没有什么更多的感受,愿不愿意多谈一些?”但是对于这样的讨论咨询师同样要小心不要和来访者共同陷入他的“理智化”陷阱,就是关于来访者的解释一定要去思考或者辨别“到底他真的是这样感受的还是他从理智上认为自己应该这样感受?”

 

 

最后,我会觉得其实强迫者之所以会强迫也有一部分是他们对自身的痛苦的容纳能力不足,好像总是要急匆匆的要去即刻处理掉自己的痛苦,因此有时和来访者在咨询中共同在自己的痛苦里待一会也是必要的,或者说不要去即刻消除来访者的痛苦才能够给我们触碰自己的真情实感提供时间和空间,有时也真因为看到我们的痛苦,别人才会来安慰我们,我们才能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