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但死活不肯吃药,家长急得团团转:
“医生,孩子不肯吃药,怎么办?”
“医生,我偷偷把药加到孩子的饭菜、饮料里,行吗?”
“医生,怎么能让孩子不知不觉地把药吃下去?”
……
这些都是精神科临床中非常常见的家属困惑。
这些孩子一般都是已经看过医生的,医生已经对他们下诊断并开药。有少部分可能没上过医院,而是他们的父母向医生转述孩子的病情,医生开了些药让家长带回去。当然,这里指的主要是精神科药物。
但孩子可能以前吃过药,觉得效果不佳,副作用还大;要么就是根本不相信药物,甚至不认为自己有精神心理问题。总而言之,他们死活不肯吃药,一说吃药他们就发脾气。
而且,这些孩子往往与父母的关系不良,父母说的话基本听不进去。所以父母也不敢明着硬逼孩子吃药,更不敢强制送院治疗。
可是,医生开的药,患者能说不吃就不吃吗?不吃不会更严重吗?很多父母真是进退两难,伤透了脑筋。
其实,偷偷给药不是不行,但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有些时候,家长瞒着孩子偷偷给药是比较理性的决定;但有的时候,这是一个弊大于利的,有可能引发可怕后果的决定。
下文就来详细谈一谈这个话题,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希望可以解答这部分家长的困惑。
给出具体建议之前,先来简单分析一下孩子不愿吃药的原因,以及谈几个解决问题所必备的大前提。
孩子不肯吃药的原因主要有3种。第一种,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有一些现实的难题和困惑,而不是所谓的精神心理疾病。
“我没病,我为什么要吃药?”
当然,也有可能是病耻感作怪,孩子意识到自己可能罹患了疾病,但不愿意面对和承认。
第二种,他们承认自己罹患了精神心理疾病,但他们希望先自我调整,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资源。
而且,现在网络信息非常发达,有的孩子自己会去查,发现精神科药物原来有很多副作用,有的孩子甚至以为吃药会把脑子吃傻掉。他们自然更不愿吃药了。
第三种,他们曾怀着希望服用过药物,但药物疗效不理想,而且副作用非常明显。比如体型迅速发胖、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嗜睡、头晕和恶心等等。
尤其是发胖和记忆力、注意力下降,这是很多青少年患者非常介意的。这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情绪波动,恶化病情。所以,他们从此非常排斥药物,甚至仇恨给他们开药的医生。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精神科药物客观存在的副作用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还有很大的因素是家长和孩子都缺乏心理准备和应对,尤其是家长,总是带着孩子盲目求医。
有一些孩子随父母来找我们面诊的时候,一开始表现出来的态度非常不信任。我问他们,为什么?
他们也很坦然,说只要父母说要带他们看很厉害的专家、医生,他们就很反感。
因为他们发现父母每一次都是这么说的,但每一次诊疗的效果都令人失望,尤其是一些医生开的药,吃了反而更严重了,“感觉吃了药,人都废掉了”。
当然,孩子的话有点夸张了,也不太客观。
但在精神科临床上,有些用药经验非常丰富的大夫、专家,他们的用药风格确实比较“猛”,会在较短时间内把药量加到较高剂量。有可能药效还没出来,但副作用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这些医生的用药风格不一定是不科学的,主要来自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确实,这很可能会令部分患者、家属猝不及防。
如果患者能坚持,扛过了副作用最大的阶段,后续获得了期待的药效,自然是最好。但有的患者觉得副作用困扰太大了,难以坚持。当然,就算坚持下来了,药物也不是对每一个患者都有效的。
所以,父母带孩子就医时不要一味盲目随大流,一定要提前了解就诊的医生、专家的用药风格,选择适合青少年患者的医生。
至于什么医生比较合适?
本文后面也会提供一些选择的技巧。
那么写到这里,可能有些家长就明白了。如果想要解决孩子不愿吃药这个问题,就要找到孩子不愿吃药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他们对精神心理障碍、精神科药物和诊疗模式上的认知偏差,进行耐心的解释。
要做到这一步,家长必须具体以下前提:
第一,父母必须有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尽量让孩子愿意和自己沟通;
第二,父母必须积极、努力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包括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根源和本质,基本的精神科诊断和治疗模式,主要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和应对办法等等。
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想让孩子乖乖吃药、加快康复,这几乎难以实现。
上一篇:强迫型人格
下一篇:心理危机如何识别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