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19-10-30 11:00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群 体的心理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更而日趋严峻,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妨碍一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 保持心身健康的重要障碍n],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 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多个方 面内容,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还是其主要形式, 学者们也认为这是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 益途径。如姚本先等总结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途径,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 程和心理讲座,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全面、更 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 展的特点和趋势,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而 不是盲目从众或者无端猜疑。[21莫旭麟也认为心理健 康教育的内容包含了宣传现代健康观念;讲解实现 心理健康之途径和方法,如接纳自我、发展社会交往、学会心理调适;介绍心理咨询知识。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 5号)进一步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 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 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 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 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因此,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是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然而,国内目前尚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与大学生心 理健康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如何量化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是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 作用?两者间的关系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些问题 都有待通过实证研究予以解答。因此,本研究旨在了 解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当前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二、研究设计
1,被试
在安徽2所高校不同专业共发放问卷800份,回 收有效问卷756份,有效回收率为94.5%。有效被试 中大一学生250名(男138、女112),大二272名(男 158、女114),大三234名(男60、女174);文科330 名,理科226名,心理学专业200名。
2,研究工具
(1)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卷。问卷共由 15个项目构成,前期研究显示,问卷共4个因子, 可解释总变异的47.652%;问卷的Cronbach a系数 为O.68,重测信度为o.73;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4 因素模型拟合良好。[41另外,问卷还包含2项关于对 心理健康关注和心理健康知识获取途径的问题,分 别放于问卷的第一题和最后一题。
(2)一般健康问卷(氐neral Health Question— naire,GHQ)。采用李虹、李锦荣在GHQ一30基础 上修订的GHQ一20,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 个分量表,共20个项目。[53本研究中3个分量表的 cronbach&系数分别为o.61、o.54和o.60。
3.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研究者和任课教 师共同担任主试,测试结束后当场收回问卷。测试前 向学生说明来意,宣读指导语,等所有学生都明白后 开始施测,学生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时问约为 10血n。采用SPSSl6.o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特点
(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及心理健康知识获取途径。自编问卷第一题即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 心理健康话题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65.1%的同学 关注心理健康的话题。问卷最后一题考查了大学生 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该题项可以多选并可以 自己填写选项中没有呈现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或 网络媒体(31.7%)以及学校教育(31.2%)、自己 看书(22.4%)和与亲朋好友交流(12.3%)。
(2)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的分布及差异比 较。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卷的测试结果,将 所有15个题项分数加和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 平分数。描述统计结果显示:i一9.362,s=z.560。 峰度和偏度检验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总体呈正 态分布,符合一般预期。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总分为因变量,分别在性 别、专业和年级等人口学变量方面进行差异分析。结 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在性别(女生高于男生, £=5,359,p 0.05)。 )、专业(F=70.327,p 0.05)。 和年级(F=19.904,p<o.01)上均差异显著。在专业和年级2个变量上进一步的多重比较显示,心理学 专业显著高于文科专业(p<o.01)。 文科专业又显著高于理科专业(户<o.01);大三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一(p<o.01),,但大一和大二之间差异不显著著(p>0.05)。
2.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所有被试GHQ一20的测试结果,分别计算 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因子的得分,将焦虑和 忧郁2个因子的项目数减去该2个因子的得分再加 上自我肯定因子的得分,作为心理健康总分,分数 越高表示越健康。然后计算各心理健康因子以及总 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之间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考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 健康的预测作用,对2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并 分别考查了性烈、年级和专业在心理健康知识与心 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
为了检验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了多元调节回 归分析检验方法。[6]将心理健康知识得分求和,总分进行中心化(变量减去其均值)后,作为心理健康 知识水平。以心理健康各因子为因变量,心理健康 知识为自变量,性别(男性编码为l、女性为o)。 专业(虚拟编码,分是否心理学和是否文科2个虚 拟变量.分别进行1、o编码)和年级(虚拟编码, 分是否大一和是否大二z个虚拟变量,分别进行l、。编码)为调节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第一层进入知 识水平和调节变量2个变量,第二层进入知识水平 与调节变量的乘积项。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对各因变量均无调节效应,专业对焦虑、抑郁和心理健 康总体水平调节效应显著。
为了进一步考察心理健康知识对不同专业大学 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根据专业的不同,将测试样本 分为文科、理科和心理学3个组,分别检验自变量 对因变量回归的斜率,仅检验了调节效应显著的各 因素,具体结果如表3。结果显示,相对心理学和文 科专业,理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对各因变量回归 的斜率的绝对值更大,即理科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 平对心理健康各因素预测作用更显著,而其他2个 专业的这2个变量间关系不显著。
四、讨论与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特点及启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心理健康问 题比较重视,65.1%的同学选择了关注心理健康的 话题。这应该与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越来越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心理 健康教育基本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心 理健康教育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些工作都会使大学 生学会面对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 当然,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从另一个 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所以相 关实证研究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具体调查还显示,在人口学变量上,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较男生高,这基 本符合当前普遍情况,即大学女生总体的学业表现 会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知识在增加,尤其从大二到大三,增长极其明显。 这可能与这一阶段开始接触到相关课程以及自己主 动去累积相关信息有关,并且随着大学生活的适应, 自己也总结出了一些心理调适的策略和方法。在专 业上,心理学专业学生由于本身就是学习该专业的, 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更高;而理科学生由于接触相关 信息的机会更少,也由于自身的偏向性,关注该类 话题的意识性不强,因此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更低, 而文科学生处于中间水平。心理学较其他专业的优 势也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卷有较好的效标 效度。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上,调查结果显示当前 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或网络等媒体获取心理健康知 识,这比较符合目前信息传播的特点。因此,做好 相关的网络资源建设,以便让学生更加直接、快捷、 准确地获取心理健康信息,应该是当前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当然学校教育依然是另外一 个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因为毕竟他们还在学校 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必修、选修和公共选修课也可 以获得相关的一些信息。
2.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知识对 负性的状态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即心理健康知识水 平高的大学生,他们更少焦虑和忧郁,表现了他们 可能在积极地利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另 外,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知识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这表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讲授有利 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两者问的关系在相关的其他研究也得到证实, 例如Walker等人的研究发现,与控制组相比,经过 6周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的实验组表现出更少的抑郁症 状。[71马红霞等的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以 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8]一般意义上,心 理健康知识包含了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科学的认识, 以及应对一些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这些都是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积极因素,这或 许也是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的内在机制。
另外,对专业等变量调节效应的分析显示,仅 专业对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调节效应 显著,具体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不同,理科学生随心理健康知 识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最快,而对于文科和心 理学专业的学生,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增加,其心 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显著变化。这可能由于理科生与 文科和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相比,总体心理健康知 识水平更低一些,因此心理健康知识对其心理健康 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其他2个专业总体心理健 康知识水平更高一些,低分组的人数也更少一些,因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突显出来。当然, 对该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