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瘫患儿家属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19-11-13 08:50
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的非进行 性损伤所致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的一组综合征,以 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随着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早产 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成活率的提高,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及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可能伴有多种并发症。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难度大,病程长,患者家属担心致残及生后不能 自理,以及医药费用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我们对97例脑瘫患儿家 属进行心理干预,以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抽取 97例脑瘫患儿家属,女 73例,男24例,年龄25~45岁,住院时间3个月~2年,文化程度:文 盲30例,小学4例,初中及以上90例。经济状况:无经济来源14例, 月收入<1000元50例,>1000元33例。
1.2 方法
1.2.1 评估患儿家属抑郁焦虑的程度,了种原因,耐心倾听患者诉 说,给与心理疏导,动员家庭、社会系统与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 帮助。患者家属轻者表现为唉声叹气,康复训练不积极或被动服从, 严重者出现心烦、发脾气、不愿与周围环境接触,焦虑,情绪低落, 悲观厌世等。在实施心理护理中,护士应经常与患者家属接近,陪伴 患者家属,与其谈心,同情疏导其心理,启发患者家属接受现实.面 对现实,劝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康复训练。增强对功能恢复的信 心,从而消除抑郁焦虑心里,心理干预的重点是心理护理及家庭、社 会支持,心理护理的特点在于激发患者潜在心理资源协助患者度过危 机,提供安全感,增强康复信息,主动积极进行康复训练[1]。
1.2.2 康复指导:对患者提供可靠的康复训练与指导,能够提升患者 自身的恢复成效,对一些常见并发症祈祷了很好的防御作用。对于脑 瘫患儿来说,对其进行康复指导有助于加快病情恢复,通过知识讲 解、图片演示、健康宣传等方法,排除了患儿的心理障碍,使其勇敢 第面对疾病[2]。对其进行康复知识的宣传,患儿的预后与转归.调整训 练方法,增加指导次数。
1.2.3 家庭支持:取得家属的理解、支持是发挥家属的主观能动性有 效方法之一,充分发挥家属的亲情作用,让患者家属有归属感,被重 视感,对于中、重度抑郁焦虑患者增加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社会支 持、申请社会救助、减轻经济困难。
1.2.4 预防并发症。由于长时间患儿易出现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关 节活动受限,向家属介绍预防并发症的基本知识,要长期不懈的康复 训练,才能减少并发症,使患儿真正走向社会,生活自理,根据患儿 病情制定不同护理计划,因人而异,因病施救,向患儿家属讲解康复 训练的技巧,使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相应康复训练。
2 结 果
2.1 本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原因分析:75例不能接受现实后出现抑郁 焦虑63例在康复训练中急于求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康复效果出现急躁、发脾气、消极等急性情绪,18例因出现步态异常,姿势异常,不 愿进行功能训练。
2.2 本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通过心理干预后,本组患者家属主动参 与肢体功能训练89例,被动参与8例,急躁、发脾气明显改善77例, 基本改善20例,抑郁焦虑明显减轻83例,有所减轻14例。
3 讨 论
脑瘫患儿后遗症及并发症多,近年来有研究表明[2]:综合康复治 疗在脑瘫的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疗效,且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疗程 越短,疗效越好。良好姿势的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至关重要,改善 预后减少并发症,早日回归社会。脑瘫患儿康复训练难度大,病程 长,以往在帮助患儿康复训练中只注重其生理功能上的训练,而忽视 了家属心理上的护理,使较多患者家属对康复训练缺乏信心,不积极 主动配合训练,导致康复过程延缓,影响了患儿愈后.因此,通过对患 儿家属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不断鼓励患者,培养其积极乐观自信顽强 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家属主动参与训练,加快康复速度.患儿家属在 治疗护理及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及时提供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 使患者家属了解康复训练知识,有效消除患者家属不良情绪对康复治 疗的不利影响。护士要掌握康复训练知识,掌握语言交流技巧,针对 患者家属在住院期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心理支 持,在与患者家属交流时,以情感为纽带,言语重点突出,具体明 了,交流中使用礼貌性语言,关心体贴患者家属,用心感受其痛苦, 以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帮助其尽快 适应角色转变,鼓励家属社会支持尽可能给与患者家属关怀与支持, 多与其交流、沟通、使急性情绪得到释放,转移,让家属有归属感和 重视感[3]。激发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的决心,使其正确认识到脑瘫疾病 的可治愈性,这样才能彻底排除一些异常的心理状况,对未来的人生 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