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19-11-13 09:07
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围绕涉及大学生心理困 扰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对策等lO个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显示,九成多的大学 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心 理问题及其原因,积极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路径,对 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管窥
1.功利心理。指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往往脱离客观 实际,奢望高职厚禄的功利思想。有些大学毕业生想一步 到位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有些大学毕业生对自身评价过 高,认为理所当然地应该到大城市、大公司里工作,而不愿 意到急需人才但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基层工作,过分考虑 个人的地位、薪水等。
2.急躁心理。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期间往往为了抢 占先机,整天烦躁不安、四面出击,不能深思熟虑、放眼长 远。由此导致了急躁心理:一方面不明就里、盲目签约,一 旦发现有更好的岗位,擅自毁约,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 烦;另一方面不辨真假、糊涂签约,以致上当受骗旧J。 3.恐慌心理。在面临就业这样的重大问题时,不少大 学生既希望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 外,唯恐在择业上的一时失误而遗憾终身。因此,缺乏社会 经验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恐慌心 理,精神紧张。忧心忡忡。在应聘面试时,往往反应迟钝,答 非所问,手忙脚乱,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其的评价。
4.盲从心理。盲从心理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总是 “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不顾客观实际,随大流。对热门 职业盲目追逐。不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出发去考虑 择业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宁愿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及城 市,也不愿去经济落后的地方和边远地区发展。
5.依赖心理。当前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凡事依靠外力和他人的帮助,由此导致了依赖心 理。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没有独立的决策能力,一味地 依赖父母亲戚为其托关系、走后门。
6.自卑心理。此类心理多产生于大学毕业生多次求职 失败而引发的悲观情绪。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 低,担心找不到工作或者难以胜任未来的工作。面对复杂 的社会,缺乏经验,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困难挫折 的耐受力降低,在自卑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7.抑郁心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频 频受挫、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而导致抑郁。处于抑郁状 态的毕业生,表现出信心不足,过度敏感,生活中稍有不顺 心的事,情绪就很难平静。
8.偏执心理。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指固执己见的执拗情 结。在选择职业时缺乏变通。只看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独特 性。限制了职业选择的范围,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寻找理 想中的职业,固执己见。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个人因素。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大学毕业生在 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其能力和素 质偏离市场需求。“据调查,65.1%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 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有40.7%的大学生感到自 己的创新能力很不足”"J。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建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就业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不可避免。由于大学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心理素质不高,导致其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加之社会经验 贫乏,心理比较脆弱,难以承受就业竞争这种巨大的心理压 力,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急躁、恐 慌等心理问题,都与此有关。
2.社会因素。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人追 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了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 潮的泛滥,致使大学毕业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扭 曲,造成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攀比等不良心态。 其次,政府监管不足。政府的监管不足导致就业市场的失 序和混乱。随着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加之相关政策法规的不 健全,由此导致了就业市场竞争的失序和混乱。如近年来 出现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等问题,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监管不足而引起的。最后,教育政策与 就业政策衔接失调。一方面,转型时期我国政府推行积极 的高校扩招政策,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这在促进高等教 育普及化的同时,却导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流入就业市场, 造成劳动力供给的过度,从而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态势;另一 方面,虽然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 二,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政策的不合理导致产业结 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转型升级步调迟缓,无法吸纳大规 模新增劳动力。即便是政府一直以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新 增劳动力的吸纳力度,但仍无法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所面 临的严峻就业问题。比如,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急功近利、 盲从、依赖偏执等心理问题,大都与此有关。
3.高校因素。第一,学校对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大部分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 教育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服务功能.重视毕业教育的实用 性,而忽略了毕业教育中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 导工作严重滞后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就业指导 缺少针对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 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第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陈旧,心理健康教育缺 失。第四,高校资源投入与资源整合不足。
4.家庭因素。有些学生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学生 的依赖性过大,遇事没主见,就业无目标。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 和个体原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理问题 的解决也必须依靠个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1.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监控能力。对于大学 毕业生个体而言,提高其自我监控能力是解决其心理问题 的重要途径。所谓自我监控是指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 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 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过 程。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自我指导训练。第一,要指导大学 毕业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大学毕业生要正确对待 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学会自我凋适,面对就业过 程中的挫折与困惑,应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和全面正确地 评价自我,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发现自己的特长与 优势,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第二,要教 育大学毕业生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又要学好专 业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过硬的专业知识是胜任工作的前 提,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各种挑战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能力则 是提升工作能力的保证,是大学毕业生有效应对各种不利 情况的保障。第三,要强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践技能的培 养。就业实践技能是专业知识向工作能力转化的载体。要 从入学时就开始注重就业能力的提升,既要丰富学生的专 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培养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人际 交往能力。
2.全社会、特别是企事业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应机制的形成。第一,政府要制定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包括为大学生提供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健康的 社会文化氛围,就业和贫困生救助的社会保障机制及专业 化的心理咨询机构,协调企事业和高校的人才供需关系,等 等。第二,企事业要充分及时地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加强与 高教就业指导中心的沟通,让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企事业 的人才需求情况,增加信息供给量。第三,要让学生知道企 事业的用人策略,在招聘的时候做好岗位分析、岗位说明, 让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情况,减少信 息不对称的问题。第四,企事业要提供合理的薪酬。从长 远来看。企事业要给人才以更多的机会及与其岗位相匹配 的待遇。第五,企事业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平等对待所 有的应聘人员,严防就业歧视和人为地设置就业障碍。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利用多种栽体,从根本上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第一,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实践教学,组织开展课前主动发言、演讲、辩论、社会调查、 专题研讨等活动,并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开展实习合作,给大 学毕业生提供锻炼其各方面能力的机会,帮助大学毕业生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角色转换的能力,增强大学 生就业的自信心。第二,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 毕业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树立多次就业、逐 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帮助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 强竞争意识,转变求稳怕变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勇 于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岗位上 去发展。第三,“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放 眼长远,为提升就业竞争力深谋远虑”。第四,必须加大 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 化”的要求,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高校要投入一定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通过集中培训、多层次的选派进修、多角度 地引进人才等途径,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政治觉悟、较强业 务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形成全员关心 就业、全程服务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 的各种心理问题。
4.发挥家庭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方面的积极作 用。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及时指导子女在校的 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及就业思想等问题,又要经常鼓励子女 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理想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