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效果分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1-19 09:48
        精神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绝大多数患者的治疗 和康复过程在家庭中进行。 作为患者的照护者,陪护人员对精 神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由于 看护工作繁重、社会舆论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易产 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对患者的照护,也不 利于其本人的身心健康[1]。 本研究分析了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 员的心理特征和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5 月—2014 年 4 月 54 例精 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包括男 24 例,女 30 例;年龄 24 岁 ~65 岁,平均年龄(47.34±11.28)岁;照顾患者时间 2 年 ~20 年,平均时间(8.43±2.12)年;与患者关系为配偶 20 例、父 / 母 15 例、子 / 女 12 例、兄弟 / 姐妹 7 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 2 例、 大专 8 例、高中 18 例、初中 20 例、小学 6 例。 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患者负有照顾、 赡养或抚养的法律责 任,与患者共同生活时间≥2 年。 剔除精神异常,文盲,严重视 力、听力、语言障碍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1.2 心理特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患者陪护人员心理状态。 SAS 量表共包括 20 项内 容,每项采取 4 级评分法,将各项得分相加后乘以系数 1.25,取 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 临界值为 50 分,SAS 评分 >50 分者认为 存在焦虑心理,SAS 评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2]。 SDS 量表共包括 20 项内容,每项采取 4 级评分法,将各项 得分相加后乘以系数 1.25,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 临界值为 53 分,SDS 评分 >53 分者认为存在抑郁心理,SDS 评分越高,表 示抑郁程度越严重[3]。 经心理评估后发现,54 例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 SAS 评分、SDS 评分均超过临界值。陪护人员 SAS 评分为 54~72 分,平均 (61.35±7.58)分,SDS 评分为 55~76 分,平均(63.24±7.73)分。
       1.3 护理方法 与陪护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 向其讲 解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和预期效果,使之对疾病产生 正确的认识。 告知陪护人员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医院的特殊管理 制度、探视制度,使其认识到不设陪护的重要性。 发放宣传册等 资料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政府对精神疾病治疗的相关政策等。 对 患者实施电休克治疗、 保护性约束等特殊治疗前向陪护人员解 释治疗目的,争取陪护人员的理解和配合[4]。 及时告知陪护人员患者的病情转归、 用药反应等情况,患 者出院时指导陪护人员在家进行用药监护、 与患者的接触技 巧、回归社会训练等知识,嘱其认真践行,共同帮助患者预防出 院后复发。 对陪护人员给予安慰和鼓励,只要科学用药、护理得 当,精神疾病可得到良好的控制,缓解期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 使陪护人员认识到家庭是患者最重要的支持,家庭的温暖是康 复的关键。 请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强陪护人员的 生活信心[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 SAS 评分、SDS 评分均有所下降,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陪护人员心理状态比较(x±s,分)
       时间       例数  SAS 评分 SDS 评分
    护理干预前 54  61.35±7.58 63.24±7.73
   护理干预后 54  50.62±5.38 51.75±5.65
         t                     13.52     10.83
         P                   0.016     0.025
      3 讨论
      本研究中 54 例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经过心理评估后发 现,所有研究对象的 SAS 评分和 SDS 评分均超过临界值,这一 结果提示心理问题在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中比较普遍,对其 实施护理干预迫在眉睫。 经过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 措施后,患者陪护人员 SAS 评分由干预前的(61.35±7.58)分下 降至(50.62±5.38)分,SDS 评分由干预前的(63.24±7.73)分下 降至(51.75±5.65)分。 这一结果提示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护 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
       精神疾病发病原因复杂、易复发,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身 心摧残,也对其陪护人员产生巨大的痛苦。 对陪护人员而言,治 疗效果不佳、药物副作用、社会舆论、医疗费用等均为重大的应 激因素,在应激状态下,其机体发生神经 - 内分泌、神经生化、 免疫功能等变化,出现抑郁、焦虑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敏感,部分陪护人员甚至丧失治疗信心而放弃治疗,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究 其原因,与其缺乏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信心不足有关[7]。 针对这一情况对患者陪护人员实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使其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病因的复杂性和治疗效果,目前的医疗水平 虽不能根治,但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指导陪 护人员掌握家庭护理要点,有利于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并改 善患者预后。 对患者陪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其对 精神疾病加深了解,使其更加理解、信任和配合精神科医生的 治疗工作,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使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工作顺利完成[8]。
       本研究结果表明: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 的焦虑、抑郁心理,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护理 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陪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