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某社区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3-12 09:00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城市国际化的进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然而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将越来越多。WHO 提出:“健 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 态。”。可见,心理健康与人类的整体健康密切相关。重视心理卫生保健, 推动心理卫生进社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的趋势。为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提供依据,现将社区居民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上海市某区,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出 512 户居民,将其中 16 岁以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 1700 份问卷,回收 1437 份有 效问卷,有效率为 84.5%。
      1.2 方法
     对抽取出来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卫生 专业人员、卫生所医务人员、社区医生以及居委干部进行。内容包括居 民的基本情况和一般健康问卷(GHQ)。调查所采用的一般健康问卷 (GHQ)是目前世界上用来测试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先进,敏感度较高 的一个问卷[1]。GHQ≥3分为检出阳性,即疑似心理问题;GHQ≥5分 表示有心理障碍。调查表由调查者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用 EpiData3.02 进行问卷录入,建立数据库,用 SPSS16.0 统计软件 进行 X 2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
      基本情况 1437 人,男性 713 人,占 49.62%;女性 724 人,占 50.38%。年龄为 46~55 岁,408 人,占 28.39%;平均年龄 50.62±17.08 岁。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1067 人,占 74.25%。文化程 度以高中/中专最多,576 人,占调查人数的 40.08%;学历本科及以上, 349 人,占 24.29%。职业分布中,在职 797 人,占 55.46%;不在职 640 人,占 44.54%。详见表 1。
       表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项 目                     N    %               x ± s
   性别
      男                     713  49.62
      女                    724  50.38
   年龄                                          50.62±17.08
 16 岁—25 岁         141  9.81
 26 岁—35 岁       159  11.06
 36 岁—45 岁       182  12.67
 46 岁—55 岁       408  28.39
 56 岁—65 岁       285  19.83
 66 岁以上            262  18.23
婚姻状况
已婚                   1067  74.25
未婚                    290  20.18
离婚                      14  0.97
丧偶                      66  4.59
学历
小学及以下          108  7.52
初中                    292  20.32
高中/中专            576  40.08
大专                     112  7.79
本科及以上         349  24.29
就职情况
在 职                  797   55.46
不在职               640  44.54
       2.2 研究对象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表 2 显示,该社区人群 GHQ 平均分为 1.09±2.28 分。有 184 人可 能存在心理问题(GHQ≥3 分),阳性检出率为 15.59%;其中,有 103 人存在心理障碍(GHQ≥5 分),占调查人数的 7.17%。GHQ 量表中 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的次序为: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生理健康﹥心理 和精神健康﹥自信程度。
      表 2 一般健康问卷评定情况
      项目                                          N    %        x ± s
   GHQ 总分                              1437 100     1.09±2.28
   GHQ≥3 分                              224 15.59    5.73±3.61
   GHQ<3 分                            1213 84.41  0.41±0.66
    GHQ≥5 分                              103 7.17 8. 13±3.79
 A 因子:生理健康                                        0.29±0.83
B 因子:心理和精神健康                              0.28±0.80
C 因子: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                      0.37±0.83
D 因子:自信程度                                       0.14±0.67
      2.3 人口学基本资料与 GHQ 阳性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表 3 显示,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人群以及在业情况 不同人群之间 GHQ 阳性检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 组中,GHQ 阳性检出率以 66 岁以上组最高,达 24.8%;其次为 46 岁 —55 岁组,17.2%;再次为 56 岁—65 岁组,15.8%;16 岁—25 岁组的 阳性检出率最低,为 7.8%。不同婚姻状况中,GHQ 阳性检出率依次为 离婚(57.1%)﹥丧偶(39.4%)﹥已婚(14.7%)﹥未婚(11.4%)。 不同文化程度中,以小学及以下人群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 34.3%;最低 的是本科以上人群,为 9.7%。各类职业人群中,离退休人员的阳性检 出率最高,达 22.1%,其次为商业服务人员,为 20.0%。女性 GHQ 阳性检出率为 14.0%,略高于男性(11.6%),但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
      2.4 GHQ 评分及其各因子与年龄等因素相关分析 表4显示,该社区居民GHQ总分、生理健康因子和精神健康因子分 均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有关;女性得分较高;与年龄呈 正相关,年龄越大,得分越高;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学历越高,得分 越低。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因子分与年龄也呈正相关,年龄越大,得分 越高。自信程度因子分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学历越高,得分越低。此 外,精神健康因子、社会活动与工作能力因子还与是否在业情况相关。 为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则采用多因素分析法,以年龄、性别、婚姻状 况、文化程度、是否在业做为自变量,GHQ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 归分析(自变量引入水平α=0.05),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因 素与社区普通人群GHQ总分的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
      3 讨论
     调查研究显示,本社区人群的GHQ阳性检出率是15.59%,与2004 年我区监测点的调查结果[2]相比有明显提高。这足以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我们应高度重视社区心理保健,积极开展心理卫 生进社区等相关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3可看出,在GHQ阳性检出的社区人群中46岁以上中老年人的 比重较大,达80.36%;各年龄组中66岁以上老人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 24.8%;46—55岁的GHQ阳性检出率居次位,为17.2%。这说明中老年 人的心理问题在社区人群中较突出,这可能由于中年人既是社会的中坚 力量,又是家庭的主心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沉重的家庭负担;老 年人则可能受社会地位的落差、经济收入和家庭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影响 [3]。因此,老年人是我们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
      本调查结果表明,人口学基本情况不同的人群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存 在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学历则与GHQ总分呈显著相 关,尤其是中年、离退休人员和低学历的人群。表2显示,社区人群的 GHQ量表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生理健 康﹥心理和精神健康﹥自信程度,说明社区普通人群在社会人际交往和 工作压力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心理健康,这是我们今后在社 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时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加强社区心理卫生干预势在必行,为能够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出 以下几点建议:树立城市社区心理健康的新理念,从“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的角度理解健康含义[4]。社会中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各单位应动员社 会力量,共同关注心理卫生,重视辖区人员的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
       加强社区非专业队伍的心理卫生培训,填补心理保健人员的不足。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心理咨询服务人员明显不足 [5] ,本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心理咨询的仅2.95%[6]。因此,很有必 要对从事社区工作的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民警、社会工作者、居委干部 以及街道/镇办事处相关人员或社会志愿者等人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服 务培训,在社区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9]。当然,培训的目的不 是要使这些工作人员成为心理医生,而是让他们掌握足够的基本知识和 技能,在第一时间去处理社区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应尽快将心理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体系,列为社区 卫生服务日常工作职责。仅依靠目前社区精神病防治三级网络中的专 (兼)职社区医生,无法解决居民日益增多的心理卫生问题,更不能为 社区提供优质的心理卫生服务。所以,需尽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将心理卫生纳入我们日常工作职责,配备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这样 既有利于社区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 识,又能推动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