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初探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5-20 08:29
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是“精英”,大学校园被认为是充满荣誉与欢乐、健康 与文明的乐土。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大学生活中 的某些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即是其中之一。为此有 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找到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1.孤僻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多表现为不善交 际.行为怯懦,消极被动,如不善加引导,很可能发展 为言行乖戾,敌视周围环境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破 坏倾向。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人智商很高,学习成绩 较好,生活有规律,有记日记的习惯。
2.自卑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 不敢表现自我,情绪低落,时时陷于耻辱、自责、焦 虑、悲观、抑郁的情绪体验之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 自暴自弃,个别人在有的情境下会产生自残倾向。 在人群中.他们往往成为追随者。他们的学习成绩 一般较差.动手能力不强。 3.自大型。此类学生自视甚高,瞧不起同学和 师长。他们常有不切实际的妄想,言行易情绪化,不 计后果,专横独断,容不得不同意见,有时爱走极端。 他们极爱出风头,表现欲非常强并且有强烈的虚荣 心。这类学生经不起挫折,他们往往把生活看成非 黑即白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没有调和余地。这种人 很难交到真正的知心朋友。
4.幻想型。这一类学生受某些影视和文学作品 影响甚深,常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来设定自 己的生活。有的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难以自拔, 其业余时间多被上网所占据。有的学生由于与现实 生活的疏离而失去了现实感,有的学生迷失在文艺 作品和网络中的某些不健康内容之中,导致心理失 衡甚至变态。此类学生学习无法专心,无论做什么 都难以集中精力.严重时还会诱发失眠、健忘、生理 功能失调等身体疾患。
除以上几种外,还有自恋型(自我中心主义者)、 幼稚型(心理年龄远低于生理年龄)等等,有的还是 几种类型的复合型,如孤僻型兼具自卑型心理特征, 自大型与自恋型或自卑型复合等等。 以上所列各种类型的学生大多有着以下共同特 点:一是有着极为敏感的内心世界,二是对大学生活 乃至社会有不满情绪,三是不敢或不愿直面现实,对 暂时的挫折和失败缺乏承受能力。这些不良心理反 应在上述几类学生中容易造成交际障碍、认知障碍 甚至语言障碍,使得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与集体产生隔膜,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学习与就业压力。大学生从中学跨人大学校 门之后,发现“天外有天”——在中学是“尖子”、是 “精英”的他们突然进入了精英荟萃的大学校园,昔 日的佼佼者在这里变得不再有优越感。这种优越感 的丧失使得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失落与迷惘,导致心 理失衡,有些学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 他们又不得不面对一次次的考试、设计、答辩和实 验,这令他们一直都在忙于背诵、练习和应考,进一 步加剧了他们的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就业问题也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随着毕业的I艋近,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 一部分学生过渡紧张,对毕业怀有恐惧感,长期压 抑,导致心理反应偏差。
2.世界观。中学教育“一切服务于高考”的教学 主导思想,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疏离了社会,在中学 校园这个小圈子里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对社会 与人生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一旦进入大学,眼界 的骤然开阔,对他们已形成的世界观产生了革命性 的冲击。一些学生因对自身生存境况的不满或受到 西方某些宗教、哲学思潮和政治思潮的影响,对社会 与现实产生偏见,总以一种消极片面的眼光去看待 社会生活和大学校园中的人与事,久而久之,逐渐对 周围环境失去热情与积极性,或走向自我封闭,或变 得玩世不恭。
3.人生经历。学生各自的人生经历不同,对他 们的个性形成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出身于贫困 农村家庭的学生往往内向、腼腆.社交能力不强,而 城市独生子女往往占有欲强、心理脆弱,对苦难缺乏 体验与同情。苦难的生活会铸就成熟、自尊与坚强, 同时也能造成怯懦和自卑,顺利的成长道路会形成 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能带来幼稚与脆弱。
4.恋爱与性。一般大学对学生之间的恋爱采取 既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政策,并且往往忽视了对学生 正确恋爱观的教育,这使许多学生对大学校园里的 爱情抱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的学生因自己的 体貌不佳而深感痛苦,有的则因恋爱失败而导致灰 心绝望。据统计,在导致学生自残行为的原因中失 恋占一半以上。
5.校园厦周边环境。校园环境也是育人环境,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育人效果。市场经济的飞速发 展,有的大学的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遍布 商业网点。游戏厅、网吧、台球厅等文化娱乐设施,个别的还带有赌博和色情等内容,极大地干扰了正常 的校园秩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
上述原因,归根到底是学生对环境、对他人、对 自己缺乏全面合理的认知。认知的偏差往往表现为 对事物的要求绝对化、待人接物以偏概全、过分夸大 失败或痛苦的体验、易受环境困扰、对新环境难以适 应等。认知偏差会导致心理状态不够成熟与稳定的 学生产生心理误区,如不加引导,将会影响其一生。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产生心理问题有意志、遗传和个性的原 因,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笔者认为.培 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从以下方面人手。
1.充分发挥两课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人的心理现象 的最高层次,在心理活动中具有指导性作用,它决定 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还影响着他的意 志、需求、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最高层次上调控着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培养正确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 理误区、对环境刺激作出正确反应的关键一环。而 两课教学的宗旨正在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育。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使学生克服绝对 化、片面化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用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对其进 行正确评价,进而作出理性的反应。所以两课教学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情感智力水平。心 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情感智力进行训练并使之 不断提高。情感智力包括五个范畴的能力:自我意 识:控制情绪;激发自己;移情作用;把握关系。具有 一定的情感智力水平是构成健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心理教育 从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
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良好的生活质量能够让人有满足感和充实感,使人 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 和积极向上的氛围才能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大至 整个校园乃至校园周边环境,小至一个教室和宿舍 的氛围,无不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挥着各种课堂 教学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营造健康 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在学生心理健 康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