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青年心理障碍特点及成因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10-27 08:58
网络时代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 构。它在带来便利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尤在青年群体为表现突出。根据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十多次调 查发现,在网络用户年龄构成中,35 岁以下的青年及少年基 本保持在 80%以上。他们大多热衷于聊天、游戏和垃圾信息 的浏览,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频频出现的网络心理障 碍的案例。网络心理障碍是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失 控、心理异常、人格裂变、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表现为情绪 低落、疲乏无力、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和食欲不振等情况。
一、青年群体网络心理障碍表现特点 心理障碍,一般是指个体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 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网络心 理障碍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种,也属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出以下 几方面特点:
(一)认知上的自我迷失。网络上由于真实的自我的“隐 退”,社会现实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规则在虚拟世界中被隔离, 本就缺失一定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的青年一时任意放纵自 我、表现自我或盲目不知所措,并由此引发自我角色、自我规 范的冲突,如任意浏览反动、黄色网站、制造网络病毒甚至网 上犯罪等。
(二)情感上的错位。在网络状态下的个体通过网络游 戏、上网聊天、获取信息等活动不恰当的投入个体的感情因 素,从而导致的感情受体对象的错位。情感错位一方面表现 为感情冷漠,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应有的爱心与责任感,放纵 自我情感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为网络恋情迷恋,常见的是 把网上爱情视为生活的唯一追求, 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的同 时更易使其远离各种社交场合,性格开始变得孤僻。
(三)意志行为的弱化。青年易于将个体感情和注意力倾 注在网络活动中,表现在追求网络游戏中的升级、网络注册成 员的升级、暴力游戏的情感转化等等,有些已经抛弃了网络道 德的要求,一味的追求快乐“本我”,呈现出网络收集信息瘾、 网络聊天瘾、网络游戏瘾等等一些列网络成瘾症状。 (四)人际交往上的障碍。过多的网络交往会使青年忽视 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丧失现实交往的技巧。心理学家拜客 拉指出,人如果沉迷于网络、减少与外界用语言交谈的人际接 触机会,势必导致人的交往观念的变化,并渐趋淡薄。尤其是 他们一旦脱离网络的虚拟环境,面对现实的人际互动时,在面 对不同人时也总是茫然不知所措、甚至麻木。
(五)反人格的社会表现。青年群体通常拥有远大的抱负, 志趋高远,有很强的自我实现愿望,当在现实中受到阻挠后, 会在网络世界中积极寻求实现自我的方法和途径。他们在网 络技术的催生下肆意的散播和表现出反社会、反对团体的言 论和行为,比如网络 HACK、网络犯罪等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青年网络心理障碍的形成分析 网络心理障碍是在个体与网络的不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形 成的,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在与网络的互动中发生了错位。
(一)片面的自我认知 一是强烈的求知欲望与现有认知水平的矛盾导致心理准 备的错位。青年个体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直观丰富和形式多 样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热点信息,但也会受到谬论的影 响和不良意识形态的灌输,网络上当受骗后容易以报复的心 理和态度进行破坏,对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 二是虚拟的“高峰体验”替代现实的自我实现。如前所 述,青年不断追求和获取自我实现和发展的资源,但现实条件 往往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于是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打造 理想世界中的自己,寻求“高峰体验”,来替代因为现实的不足 导致的自我实现的推延或者缺失,久而久之就会摆脱对现实 自我的驱力,错过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导致网络人格心理 的失真。
(二)消极负性的自我体验 一是控制感膨胀。心理学研究发现,面对外部环境有的人 消极地适应环境,有的人则是积极地把握环境。热衷于控制和 改造环境的人特别易受网络的吸引,他们在自己主观臆想构造 起来的网络世界里挥斥方遒,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沉迷。 二是无助感和失败感出现。青年在初始社会化结束过程 中会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就业和感情等方面的压力,极易产 生消极负性的自我体验。而网络恰好回避了现实压力,成为 他们逃避现实生活的避风港。在不得不面对现实时,他们又 会感到灰心和迷茫。 三是成就感的驱使。我国典型的网络成瘾者,大多是 20-30 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个性敏感、抑 郁、缺乏社会交往且自我期望值高。他们不满足于现实中的 生活现状,网络正好能满足人类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进而 将现实生活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混淆,最终使自己沉迷其中 而无法自拔。
(三)失调的自我控制 一是网络世界中的“快乐本我”的充分实现。根据弗洛伊 德的无意识理论,本我遵从“快乐原则”。在网络的的“非限制 性”王国中,隐匿性和自由性替代了现实世界中的规范和准 则,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环境不断释放自我追求满足的本能,完 全不顾及网络道德的约束。 二是网络文化的失范。网络自身的弱规范化和缺乏效率 的管理缺陷不可避免的造成网络文化内容的不真实性和丑恶 性等负面因素,这样网络在迎合青年猎奇需求的同时为其提供 了越轨的条件和视野,不健康的因素也渐渐侵蚀健康的心灵。 三是感情的滥觞。青年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敢爱敢恨 是他们在处理感情问题上的特点,尤其是在网络聊天和博客 等中肆无忌惮的表达他们的爱恨,在网络中甚至堂而皇之的 变换性别角色,还有人甚至实现“网络上的夫妻”、“网络上的 家”等等肆意表达自己的梦想立场,寻求网络“支持”,进而获 得心理安慰。 研究青年群体网络心理障碍的特点和成因,目的是要注 意把握其教育性、灵活性和引导性的原则,创新教育方法和手 段、优化网络时代的青年成长环境,并最终通过完善青年群体 网络心理障碍者的认知和健全其人格,最终帮助其顺利适应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