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颓废自杀心理探讨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19-09-25 09:01
研究表明,我国每年自杀的近30万人群中,15 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3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占据首 位,中青年自杀,尤其是未成年人自杀,不仅给无数 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难以弥合的阴影,而且也会 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健 康成长。之所以出现自杀的恶劣现象,主要还是由 于当前一部分青少年的颓废心理和精神空虚所促 成的。
一、 青少年颓废自杀心理的几种表现
颓废,是一种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的心理状态。 据大量的新闻媒体披露和调查了解综合分析,当前 我国青少年颓废自杀心理有以下几种类型:
1、 颓废吸毒,少女殒命
2、 成绩太差,悲情自杀
3、 少年“父母”,争吵自焚
4、 疑夫不忠,孕妇跳江
5、 不满现实,跳渠轻生
6、 早恋未果,少年跳楼
7、 难奈挫折,以死殉“分”
8、 愚昧冲动,受辱轻生
二、 青少年产生颓废自杀心理的成因
我们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 成因。
1、 从青少年生理心理方面看。他们尚处在青春 初期,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健全,神经兴奋度比较 高,抑制力相对不足,思想情绪极不稳定,对各种刺 激十分敏感,情绪极易动荡冲动。加上他们思维的 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够成熟。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 面性,过分自信,固执己见,产生偏激。难于及时用 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往往突然产生盲目的 狂热和不计后果的行为,充分表现出他们心理上的 极度脆弱。
2、 从家庭教育方面看。当代青少年过多地享受 了家庭的娇纵,他们从家门到校门,一切都在顺境 中度过,稍遇一点挫折,就地走向极端;加之有的家 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在促使孩子成龙成凤方面设 置许多标准,并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心理压力 越大,学习效率越低,于是产生恶性循环,对于尚未 具备心理承受力的青少年,很容易悲观或轻生;此 外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子女的心理,也不愿同子女 交流沟通,如此家庭的孩子心理能会健康和正常 吗?
3、 从学校教育方面看。如今一些学校仍然重智轻德,只教书不育人,“素质教育”也只是当作口号 而已。某此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只会下发一些“加 强”、“改革”类的官样文件,下面执行得如何,他们 是很少深入检查过问的。尤其是不少教师,道德低 下,师德差.他们不了解学习的心理,也不会做学生 的心理矫治工作。在不少学校中教师主动找学生谈 心和到学生家中家访的越来越少了。有一些教师甚 至时常找各种“机会”示意学生向自己“进贡”、“送 礼”。
4、 从社会大环境方面看。一是政府部门对家庭 教育重视力度不够,有关部门对家教工作配合也力 度不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在当前家 庭功能和控制力日趋弱化的不良形势下,部分青少 年不仅会产生颓废心理,而且这种不良现象还会不 断“传染”扩大,从而造成不良后果。此外教育行政 管理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一些根本不具 备政治合格、业务素质差的人仍然混迹于教师之 中。根本不懂心理学的,低质量的师资难以承担高 质量的教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其次是教育行 政部门也没有真正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 年来各地都出现了学生出走和自杀的严重事件,教 育行政部门也只是就事论事,轻描谈写加以处置, 没有从根本上采取有力举措加以预防和制止,邓小 平同志普极其尖锐地提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上的 失误”。今天,当我们面对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和 在校生犯罪率逐年增加的局面时,仍然可以肯定地 说,这一重大失误和责任仍然在学校教育身上。这 也是为广大群众最不满意的一项民心工程。
5、 青少年产生颓废心理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 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不良因素,但最根本的一 条还是在于我们放松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 工作,有些学校虽然也只是表面上“强调”实际上并 不落实,致使一部分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树立起正 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 民服务的理想。
三、 青少年颓废心理的危害性
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正确奋斗目标的人是 无所不能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 少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青少年心理颓废会有什 么危害性呢?
其一,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有颓 废心理的青少年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视而不 见,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他们懒散度日,自甘落伍, 成人以后,品德低下,文化浅薄,一般岗位不愿干, 重要工作干不了。这种无所作为的“新一代”既无法 为祖先争气,更不能为国家争光,这种人越多,我们 奔小康大道上的"包袱”也会越重。其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人群也是 如此。而具有颓废心理的青少年会变得更快。当他 们无法上进之时,便会更快地由颓废转向堕落,滑 向违法犯罪的边缘,从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统 计数字表明,大部分在校生犯罪者都是由“差生”变 化而来的,可见青少年存在颓废心理的危害性之 大。
四、 对青少年颓废心理的防范自我矫治
青少年产生不良心理,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因此,我们在预防和矫治方面不仅要发挥 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等外部作用,更要发挥青少 年自身的自我防范作用。
1、 青少年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以及社会公共规范
2、 青少年应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
3、 青少年应不断增强事非观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