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渴望同伴,走出孤独
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成长经历是不同的。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家庭、学校、同伴、媒体、工作环境等,都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但对于处在不同阶段的人,这些因素起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童年时,由于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孩子对家庭几乎是完全依赖的,孩子的成长主要通过父母以说教和示范的方式实现;进入学校后,学校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逐渐取代了家庭,同辈群体的影响也日益明显;而工作以后,工作环境就成了塑造人的主要因素……由于这种阶段性的存在,面对处于不同成长阶
段的孩子,家长会面临不同的教育问题。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往往具有自我意识敏锐,同时又个性不成熟的特点。伴随着生理的成熟和成人感的出现,他们急切地想建立不同于"儿童"的新的自我概念,反对成人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反感告诫、命令、指导,事事希望自己做决定,从而出现反权威倾向。但是,长期处于保护下的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依赖性强,习惯了被动接受影响,他们缺乏经验,缺少独立思考、承担责任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当他们真正面对独立,必须承担责任时,又常常表现出软弱、无助,甚至宁愿退回到依赖状态,进而逃避独立和责任。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态,常常使青少年的行为不能符合成人社会的期待,并与成人发生冲突,使青少年与成人的隔阂进一步加深。当青少年不能对成人社会产生认可时,关注彼此行为、心态状况一致的同辈群体,发展同辈交往,就成了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辈群体交往,实际上是青少年与成人社会沟通不足的一种补充。
二、益友,还是羁绊?
同辈群体的基本特征是相同或相近的年龄,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共同的经历、情感和爱好。和其他群体一样,每个青少年同辈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这些规范或者与成人社会的规范一致,比如保持一个好学生的形象;或者与成人社会的规范不一致,比如要穿着奇装异服。这些规范往往不被明确说明,但在成员之间心照不宣,一旦有人违背了规范,就会被其他成员警告、疏远,甚至被排斥出群体。一般来说,青少年同辈群体承载的文化和成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比如青少年往往崇尚特定的服饰、音乐、发型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同辈群体。相对于其他正规的青少年群体,比如班级、学校,青少年同辈群
体的凝聚力更强,成员间的感情更深厚,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同辈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相互认可的程度很高。事实上,青少年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往往大于其他正规青少年群体。正规青少年群体更多的是培养青少年学习知识的能力,较少涉及青少年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在学校成绩一般的人,到了工作岗位上却创造出优异成绩,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和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有很大关系。此外,青少年同辈群体还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帮助青少年学会在群体中竞争、协作,培养诚实、友善、负责任等品质,在和家人沟通不畅时找到舒缓压力的渠道,保持心理健康等。当然,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作用也不全是积极的,容易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青少年同辈群体亚文化
上文提到,青少年同辈群体往往承载着和成人社会主流文化不同的亚文化,而这些亚文化又往往存在着动力性不足的问题,比如对影视明星的崇拜,对时尚的追逐等,如果不对这些亚文化进行适当的引导,可能就纵容了青少年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些爱好上。另有一些消极的亚文化,和社会基本价值观相悖,一旦在青少年同辈群体中占了上风,一旦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成为群体成员竞相模仿的对象,就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鉴于青少年认识能力不高,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的特点,家长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一定要及时了解、加以引导,但要采取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避免其产生抗拒心理。比如,可以利用青少年情感易受感染、喜欢模仿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也可以帮助他们制定一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使青少年有章可循,不至于偏激;还可以借助对具体事件,特别是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件进行评价,使青少年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关键是既要引导,又要避免引起青少年的反感、抵触。2.社会比较危机
社会比较危机,也是青少年同辈交往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人。这种变化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青少年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他们需要在心里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为自我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青少年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同辈群体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评价,这一过程就是社会比较的过程。社会比较不仅对青少年当时的行为产生效应,还会导致青少年固有的稳定观念的变化。社会比较对青少年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他们往往通过社会比较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肯定。然而,社会比较在很多时候也会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危
机,那就是倾向于维持既有的状态,而不是将注意力投向更广阔的领域。青少年在很多情况下有意无意地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社会领域内。当自己在这一领域变得优秀时,会降低乃至放弃向更大成就冲击的努力,像案例中的小 B;而当在这一领域是失败者时,又会转向高度退缩,通过与更为失败的人进行比较来安慰自己。毫无疑问,这两种方式都是消极的,不利于人发挥自己的潜能。
3. 特殊的社会心理处境
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交往中还可能出现特殊社会心理处
境的问题。社会心理处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环境。对于青少年,除了老师、家长的态度,同辈群体的接纳也是其社会心理处境的重要构成因素。特殊的社会心理处境主要是指两种情况∶首先是封闭型小群体。几个人通过相互选择形成小群体,如果小群体的成员,除了和群体内的成员交往,也和群体外的人交往,这个小群体就属于开放型小群体;相对的,如果小群体的成员只彼此间进行交往,不和群体外的人交往,这个小群体就是封闭型小群体。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学校小群体分化中加入的群体,特别是如果孩子加入了封闭型的小群体,他们既不接受其他青少年,很可能也不被其他青少年欢迎,这样的小群体内部很可能存在不健康因素,如果长期得不到成人的有益引导,其发展方向很可能偏离成人社会的期待。其次"是 孤立儿"。在有关青少年教育的研究中,学者们一般会进行班级社会对班级的认同;而另一种" 孤立儿",他们既不被别人选择也不选择别人,他们的问题更为严重,如果长期得不到成人社会的有效关怀,他们极有可能转向社会其他群体寻求承认和安慰,从而很可能被社会不良群体俘虏而走向歧途。
上一篇:关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下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