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1-03-24 15:48

说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要说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健康。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给人类的健康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处于完好的状态",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身体健康标准大家比较了解,它可以用数据加以量化,心理健康无法用数来表示,那么如何来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适应和改善环境的能力;(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冲突,是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心里,当事人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不能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苦。心理冲突人皆有之,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是需要得不到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需要、爱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产生的心理冲突也就越强。

心理冲突有两种,正常的和病态的。病态的心理冲突具有以下的特点∶(1)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大脑病理学形态学的改变为基础。(2)心理冲突持久存在,通常持续1年以上。(3)心理冲突的痛苦令人难以忍受,病人力图从这种痛苦中摆脱出来,却反复失败,不能自拔。(4)心理冲突妨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或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安全感、性格品质、互联网、急性应激事件等等。以下主要介绍三个方面。

一,应该之暴虐。每天日常生活中应该与不应该做的或想的事情太多,满脑子都是应该与不应该。其主要因素是禁忌意识太多,过多考虑面子、自尊心以及耻感。强烈的"应该感"来源于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甚至苛求;来源于父母、长辈对儿童的不理解、不宽容和不尊重。惩罚的内化便产生"我应该与不应该",一旦出现"不应该"的念头,便产生有受惩罚的危险。为此孩子就苛求自己总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学校老师不合理不恰当的批评、惩罚及苛求,也会使学生产生应该与不应该的念头。"应该感"强的人心理冲突多。解决"应该感"的方法就是把应该做的事变成喜欢做的事。

二,缺乏爱或者渴望被爱。爱别人和被人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爱和被爱的主要在家庭中体现。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和睦,积极乐观,理解尊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而较差的家庭环境则存在爱的缺乏与爱的不合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家庭爱的环境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心理冲突的出路是培养社交兴趣,提高社交技巧,逐渐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一旦主动爱别人的能力提高了,发展了,一个人就会感到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

三,自卑情绪,即自我评价过低。心理冲突者几乎都是自卑的。自卑者是争强好胜又怕输的人,也是要求完美的人。自卑者过分追求优越感,自卑源于自尊的缺乏和强烈的个人耻感。自卑者一般是勤奋的,为了超越他人,对自己要求很高,甚至自我苛求,这样便带来了两种不良的影响∶(1)在努力的过程中很难体验到快乐,甚至感到紧张;(2)由于所定的标准的太高,往往导致挫败感和失败感,使痛苦更甚。解决自卑的方法是培养尊重别人的能力与认识,有与人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

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和强迫。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搓手顿足似有大难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抑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恐惧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强迫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

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总的来说,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良好的安全感、尊重他人的能力和健全的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通俗来讲做到"三乐"与"三不"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不"即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不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相信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