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时光,如沙滑过指尖,留下的是空白,现在的日子,却是我最渴望逃避的。","自己就像一张白纸上孤单伫立的火柴人,单调的线条,单调的黑色,无论怎么拼命用手势表达,流泻出的总是覆盖心灵的孤独,无论泵么拼命喊,从喉咙喷射出的总是淹没思绪的寂寞。"
很难想象,以上文字分别出自初一、初二学生的作文本上。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写满快乐体验的作文本,突然一下子被一种压抑的氛围替代了,其中充斥着香烟、酒精、死亡……据南京疾控中心对南京市 13 个区县、56 个学校的7161 名在校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进行的调含显不,京地 中学生中患抑郁障碍的达到14.8%。现在的孩一子。百的如tH阳郁了吗?现状一∶责任来自家长和社会
除了在写作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外,青少年也确实把"并不快乐"的感觉付诸笔端。最近对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孩子认为自已并不幸福。
"现在的家长养孩子就像养宠物,不听他们的意见,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孩子的一切,但这些往往是家长的感情宣泄,并非孩子想要的。"这时,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认为自己并不幸福。
另外,家长在发泄自己负面情绪的时候,通常不会回避孩子。从小生活在"大人圈"里的孩子听到太多泄愤的话,就会对社会产生不满,体现在文字中也就是一种灰暗、消极的调子了。
其次,在某些作文大赛中,颓废、阴郁,让人不知所云的语句成为主流,而社会的浮躁又使得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急功近利起来,于是他们刻意模仿这种风格的文字。久而久之,整个人也容易朝这个方向发展。只有"入世",才能变得积极
文字上的改变并不难,可孩子们消极的心态该如何改变呢?
学校和家长可以配合起来让孩子进行一些体验活动。一个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做过这样的试验,给一个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却时常感叹自己郁闷的中学生 50 元钱,让他过了3 天在外打工的生活。几天下来,他3 次被辞、挨了3 顿打,艰难地完成了任务,也从中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变得积极起来。
必须让孩子真正目睹、触摸社会,而不是关在屋子里闷头空发牢骚。当然,学校和家长在放手让他们体验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保护,并且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面对人生。
另外,家长也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凡事多和孩子商量着做。而一些青少年的写作赛事,也应该转变思路,多倡导积极向上的写作模式,别逼着孩子往"抑郁"这个"怪圈"里钻。
现状二∶
四成孩子有过轻生念头
妈妈、爸爸,对不起!我没办法,我只能这样。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差学生,您和爸爸那么辛苦,我让您每天都生气……"这是一名13 岁女生的遗书,而和她有一样想法的孩子在如今的学校里还大有人在。"有人曾在某小学的一个班级里做过调查,班里的 54个人中,有 2/3 的人承认自已有过自杀念头。而在这个班里,还有两个孩子由于早恋问题被老师发现,告诉了家长,于是双双选择了自杀。
同时,还有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已成高自杀率国家,其中,25%的被调查学生想过自杀。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则显示,19%的少年儿童自杀的原因是害怕受到惩罚, 18%患有心理疾病,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最容易诱发自杀。现在的青少年中,自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早恋问题是重要诱因。由于情感缺失,以及青春期对异性特殊的好感,很多孩子过早地迈入了"爱情"的门槛,而一旦两人之间的"秘密交往"被老师、家长发现后,孩子面临的往往是一顿臭骂、甚至责打,这时,他们很容易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次,学业上的压力也会让他们选择轻生。温方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学习好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通常背负着更大的压力,一旦由于自己的某次考试失利,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赞或是预感到不会得到称赞,就会觉得"没面子",继而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
最后,人都是有死亡冲动的,一个成人在自杀前会有很多的顾忌,如妻子、孩子、父母等,这些因素有可能使他有了生存的勇气;而—个孩子则不考虑这些,尤其现在的孩子身上缺乏一种责任感。在他们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很可能会不管不顾地选择自杀。
在国外,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接受到"生命教育"、"责任教育"; 而在我国,这方面的课程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温方说,作为家长和老师,有责任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命的意义。这些教育完全可以贯穿在游戏中,比如,给孩子装上水袋,让他们扮成孕妇,真真切切地体验一下母亲怀他的时候是如何辛苦地过来的,也让他学着珍惜自已的生命。
现状三;
上百名青少年想变性
"老师,我快上初中了,我想以另一个性别进入新的集体";"我不知道自己该是男孩还是女孩,我是该做手术还是该改变自己的行为?"………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告诉 《生命时报》记者,北京市青少年小心理咨询热线不时会接到移子打来这样的电话。从今年年初到 8 月份,打电话咨询变性问题的青少年已经有上百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八九岁。而在前两年,这种心理问题是他们作为专业人士未曾遇到过的。
案例∶我就是想当男孩子11岁的蒙蒙一脸认真地对记者说∶"从小我妈就把我当男孩养,穿的衣服、剪的发型全是男孩子的,长大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变成了女孩子。我不喜欢梳小辫,也不喜欢跳皮筋,我还是想当男孩子。"
在青少年中,和蒙蒙有同样想法的孩子并不罕见,有的女孩到了青春期该发育的时候,会拿布给自己束胸,把胸部绑得血肉模糊。不只是女孩子想变性,不少男孩子也想把自己变成女孩子。比如,一些男孩在进入青春期后害怕出现喉结变大、声音变粗和长胡子等生理变化,十是就根办法掩盖曰己的这文些特征,比如刻意细声组气地说计或是制连机-子,他们希望自己仍像青春期前一样,和女孩没多大差别。家庭教育是最大诱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早期教育。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既想要男孩又想要女孩,于是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很普遍,比如给男孩子梳小辫、穿裙子;给女孩子留板寸等。而孩子为了求得家长的认同,也会刻意地模仿一些异性行为,时间一长,他们的行为也变成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定式行为";而到了青春期,当第二性征和惯常行为发生冲突的时候,会让他们产生困惑,分不清自己的性别。
另外,社会对女性男性化的褒扬使得一些女孩子想要通过改变自己来赢得大家的喜爱;而学校里,尤其是小学中女老师比率的绝对优势,则造成了一部分男孩子习惯用女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同时,电视里、网络上对于某些变性明星的宣传也让这些孩子明白了原来性别是可以通过手术改变的,并天真地动了这个念头。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面对孩子们天真的面孔和"变性"这一令人咋舌的愿望,家长、学校和社会该作何反应呢? 首先,家长应该调整自已的态度,不要有任何的性别歧视。这其中,除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之外,也不要重女轻男。比如别在男孩子调皮捣蛋时对他们说;"你干嘛就不是个女孩啊!"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在孩子的性别认同上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老师可以组织些群体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扮演与他们各自性别相符合的角色,或是进行"男孩宣言"、"女孩宣言"之类的活动。最后,还需要孩子对自已性别的肯定。使他们由"接纳"自已上升到"悦纳"自己,即高兴、勇敢地接受自己每一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