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恩的含义
在感恩的研究中,对感恩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和《牛津字典》的解释,例如∶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也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和"乐于把得到的好处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1】。有在"感恩"词源上进行解释,例如∶感恩(gratitud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gratia",意指恩惠、仁慈或感激【2】;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阐释,例如∶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吃水挖井人"等名言警句【3】【4】。研究者不论是从哪种定义上引入,均认为感恩是一种情感【5】【6】,
感恩不仅是对于别人或者大自然给予自己帮助的一种亏欠心理,而且具有一种回馈心理,即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7】【8】【9】。基于对感恩缺失的研究显示,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仅仅停
留在德育层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之心,所以从心理学的层面培养青少年学会感恩迫在眉睫【10】。
二、青少年感恩心理的研究意义
经过对感恩相关文献的查阅,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总体是好的【11】,但仍存在一些感恩缺失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足以再次引起人的重视。
首先,感恩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并且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方面的工作一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感恩缺的案例举不胜举,所以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不仅要在德育层面加
大教育力度,还要在心理层面唤醒青少年的感恩之心。引导青少年对自然、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间关爱的真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感恩缺失现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其次,构建和谐校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学生时代是感恩教育的关键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就是依靠来自校园的莘莘学子,如果在青少年期没能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步入社会就很难做出感恩的社会行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弘扬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培养具有感恩意识的青少年,建立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对中国良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的幸福指数离不开感恩教育。感恩与我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安东尼?罗宾说∶ "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当一件好事发生,或别人帮了我们一个忙,我们可以很感激,可以稍微有点感激,可以感到无所谓,还可以不高兴。不同的感觉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的质量是生活的质量。所以,拥有好情绪就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当人心存感激时,就会感到温暖、被爱、美好和幸福。
三、有关感恩心理的研究进展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发现对感恩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多数是大学生,对青少年的研究较少,对幼儿和中小学生的研究则不多;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内容上,有的专家从感恩意识的缺失出发,论述青少年感恩缺失的表现,分析原因,提出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等;有的专家侧重于研究感恩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还有的专家从心理学角度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感恩意识等。在感恩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感恩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及其显著的正相关,感恩影响幸福感,是影响幸福感的中介模式与调节模式,并且感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12】。
(二)感恩和社会行为的研究。研究显示,特质感恩深度与亲社会
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高特质感恩的人有高亲社会行为倾向,低特质感恩的人有低亲社会行为倾向,特质感恩对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特质感恩通过人际关系亲密度对亲社会行为倾向产生影响【13】;大学生感恩能够促进助人行为【14】。
(三)感恩与人格的研究。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中的某些因子对感恩意识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解释和预测作用,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预测作用【15】。
(四)感恩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研究显示,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显著负相关【16】【17】,基本心理需要三大成分在感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即感恩既直接促进青少年
自主需要的满足,又通过促进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的满足间接增进其自主需要的满足,进而减少病理性网络使用【116】。
(五)感恩与学生学业的研究。研究显示,初中生的感恩与学业成就正相关,学习投入三大成分在感恩与学业成就之间具有系列中介效应,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感恩和行为投入水平【18】。
(六)感恩与人口学的研究。研究发现,女生在感恩量表各维度和总分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高年级青少年在感恩量表各维度和总分上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年级; 独生子女在感恩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11】。
(七)感恩缺失的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感恩意识较强烈【11】,但不乏感恩缺失案例的出现,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感恩缺失的
原因,例如∶ 父母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教育的忽?,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等【19】。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从学校、家庭、社会、自我等方
四、结语
面协同发展感恩教育的方法。感恩心理作为一种社会态度,不仅仅需要青少年的重视,更应该引起全社会人的关注,形成一种社会氛围,这不仅是形成和谐社会的重要
影响力,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据当前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感恩心理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权威的研究工具,有些研究是采用本土自编的量表,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对于研究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致使出现一些重复的研究;综述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 针对国外的感恩教育研究不多; 研究者提出的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一定的具体实施措施。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咨询
下一篇: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