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中小学生抑郁问题探讨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19-12-30 11:18
      有资料表明,抑郁症是造成全球精神疾患的主要 原因之一。在成年人当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 11.3%的速度增长,全球现有l%的人遭受此病折磨。 过去,中小学生的抑郁问题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 视。抑郁在学生中并不是常见的情绪障碍,而是被认 为与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有关的罕见症状。近年来,学 生中有抑郁问题的比率日益增多。有关机构曾经做过 统计,在300多名抑郁症患者中,有80%是学生,其中 学习优秀的学生占60%。有关专家认为,学习好的孩 子上进心强,且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体验敏感,加之这 些孩子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这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能 够名列前茅。然而,这样的孩子总希望顺利,生活或者 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愿被别人知道,担心受到 取笑,如果自我调节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严重者就可能导致抑郁症。以北京为例,在医院精神 科门诊病人当中,学生因抑郁前来就诊的人有许多, 其中又以学习成绩上等的高中女生居多。
      一、抑郁的表现
     抑郁症是一种异常沮丧的、长时间持续的症状。 这一情绪状态妨碍了人们的日常活动。总体上说,儿 童与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与成年人的没什么区别,如都 表现为兴趣淡漠、被动消极、悲观绝望、难以卷入现实 生活。但也有人指出,儿童身上的抑郁较为短暂,有时 不表现于外。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抑郁行为表 现得更为突出,如逃学、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管教、学 习成绩下降等。 具体来说,一旦下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可被 诊断为抑郁症: 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 疲倦或嗜睡或早醒 对日常活动无兴趣或乐趣 精力减退 感觉到无价值 不能专心做事情 有想死的念头 诊断一般由有经验的医生做出,并且抑郁症又可 分为若干亚型。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中学生患有抑郁情绪的比 例为13%~18%不等,高于小学生的1.8%~5.2%的比 例,而心理异常的人群中,患有抑郁情绪障碍的比 例远远高于正常人。当然,在患有抑郁情绪障碍的 人群当中,极为严重的人毕竟为少数,大多数为轻 度或中度抑郁。
     在情绪方面,抑郁表现为沮丧的状态,对从前曾 感到愉快的事物或活动不再感兴趣,不能对幽默做出 反应。 在认知方面,抑郁表现为否定的自我评价,犯罪 感和绝望。据调查,97%的抑郁者表现出否定性的自 我评价。在学生群体中更是如此。在学生群体中,自责 或犯罪感也很普遍。否定自己的学生倾向于责备自 己;把行为的过错归咎于自己。此外抑郁的学生还对 未来抱有一种悲观绝望的态度,认为自已毫无前途, 事情不能越来越好,只能越来越糟。这种悲观绝望情 绪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自杀行为常与此有关。抑郁在 认知上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不能专心致志于学习与工 作。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77%的抑郁者有此症状。在 抑郁的儿童中,约有48%一62%的人出现学习困难。这 与他们的不能专心有一定的关系。 在动机方面,抑郁的学生表现为社交退缩和自杀 意向。抑郁的学生倾向于避免与社会交往。因抑郁而 导致社交退缩的学生应当区别于那些有社交障碍的 学生。前者在抑郁之前是一个主动交往的人,后因抑 郁造成被动消极,而后者则一直是一个自我封闭、不 与别人交往的人。调查表明,大约扔的抑郁学生表现 出了社交退缩。 在身体症状方面,抑郁的学生是很容易观察并识 别的。他们表现出无缘无故的疲倦,经常诉说头痛、胃 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并经常出现睡眠障碍,不 是睡得过多,就是失眠。此外,还有因食欲不振导致的 体重下降,运动、言语和反应迟钝等。 抑郁的学生还伴有其他症状,如焦虑、恐惧等。 作为教师,虽然不能像医生那样准确诊断学生的 抑郁,但牢记这些症状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学生, 向学生提供应有的帮助并及时向有关专家报告情况。
      二、抑郁情绪的成因
      目前,人们对抑郁情绪的发生原因所知甚少,可 以断定,抑郁与生物遗传和环境影响均有密切关系, 但确切的关系尚难以肯定,在此只介绍几种观点。 生理学家侧重探讨大脑的生化过程和遗传因素 对抑郁的影响,主要以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 现人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抑郁有一定的关系。 对青少年及儿童的研究不多见,主要以研究性激素、 新陈代谢为主,目前还未发现与抑郁有关的生理因 素。对双生子的调查则发现遗传因素是抑郁的一个原 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与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有关。儿童的超我结构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是其在成 长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当超我的攻击性 指向内部时,人们便产生抑郁症。精神分析关于抑郁 问题的探讨仅停留于理论水平,缺少经验材料的证 实,因此它仅是判断抑郁成因的一家之言。 行为主义则倾向于认为,抑郁产生于个体未能在 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肯定性的强化。由于未能得 到这种肯定的强化,个体便缺少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技 能,如此又导致肯定强化的减少,如此循环易诱发抑 郁。所以,当个人在其社会行为中收到较少的肯定性 强化时,容易产生消沉、沮丧和抑郁,这种情绪又可诱 发其自尊、悲观和罪恶感。行为主义用受到较少的肯 定性强化、缺少社会技能来解释抑郁,可我们在接受 这一假设之前应当思考的问题是,上述这些因素究竟 是抑郁的原因呢还是抑郁的后果。 认知心理学模式则用习得无助(1eamedhelpless— ness)和归因(att抽ution)这两个概念来解释抑郁。认 为当个体相信自己不能控制生活的结果时,会产生抑 郁。这种无能为力感便是习得无助,习得无助会使人 把自己行为的后果归因于自己不可控制的力量,陷入 悲观、绝望的抑郁状态。 以贝克为代表的认知理论则认为,抑郁与人们的 自我评价有关。抑郁的人倾向于消极地看待自我、世 界和未来。看待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时候,他们使用一 个稳定的否定性的图示。这一否定性的认知图示使其 歪曲地看待现实,认知自我、世界和未来时倾向于高 估否定性的行为,低估自己肯定性的行为。对自己行 为的录相的评估研究证明了这点。这种自我歪曲和消 极的认知图示是导致抑郁的重要的认知上的原因。
       中学生抑郁症的社会性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心理发育不良,这是患病的基础。生活中表 现为一味透支脑力读书,不会休整,无其他兴趣爱好 的痴迷型;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型;不容出 错,事事求佳的完美型;不善交流的内省型;总想得到 他人的同情理解,不能自强自立的依赖型;很在意别 人看法和评价的敏感型;对性生理发育和与异性交往 感到困惑的自责型等。 (2)高期望值的压力,这是患病的条件。主要表 现为家长在生活上包揽一切,让孩子觉得考不上大学 无前途,对不起父母;学校反复考试摸底排名,以成绩 优劣安排前后座位,对那些有望考上大学的学生重点 指导,使另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亲戚、邻里对 孩子之间的比较和关注,使孩子觉得考不上大学家族 无光等。这种“外挤内压”造成的心理冲突,在高中, 特别是高三这个阶段使这些学生不堪重负而导致精 神受损。 (3)生活单调、家庭变故也是青少年出现心理疾 病的主要原因。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的孩子大都多愁善 感而且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不爱运动。因此,一 旦受到挫折和压力,容易造成心理问题。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的中小学生中并不少见。
      三、学生抑郁的预防和治疗
      抑郁情绪是造成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对于那些 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应当及时治疗。学生抑郁症的治疗 是一个系统性的干预工作,但目前的干预,尤其是心 理干预仅仅是刚刚起步。 对于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病人,心理治疗往往无能 为力,药物干预是必不可少的,经过药物治疗病情缓 解之后,再转以心理治疗,效果较佳。中等抑郁或轻微 抑郁的病人则可采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 疗法、社会技能的训练等。 [举例]:有一个10岁的女孩虽然在语言艺术和 数学方面有天赋,但抱怨说“经常恨自己”,自认为是 “愚蠢”的、“发胖的”、“丑陋的”。经检查,该女孩4 岁时即有抑郁情绪,6岁时有过自杀愿望。她脾气不 好,社会技能低下,没有什么朋友。经过药物治疗控制 病情后,心理学家采取了如下措施: 1.教会她以自我对话的形式控制自己的情绪。 2.教会她从事愉快的活动,并让她借助记日记监 控这一活动。每天晚上记日记,写下令自己最愉快的 活动,并对愉快的程度进行评价,每天都对自己的情 绪进行描述与监控。 3.取得父母的配合。让她写出什么事情意味着父 母爱自己和自己是值得爱的,然后让父母做这样的事 情,并定期在一起交流。使她感受到自己有人爱。 4.在学校中教给她社会技能,例如与人怎样打招 呼,怎样倾听别人谈话,从他人角度想问题等,并让教 师提供及时强化。 经过系统的干预,她的抑郁得到了缓解,能正常 上学学习了。
      由此可见,干预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要改变 的是一种交互作用的模式,而不是症状本身。国外有 资料显示,多参加社会性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良方, 家长及教师应多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多和他们交 流,鼓励他们多与他人交往,多参加体育锻炼。心理学 家还提出,早晨迎着太阳锻炼,多接受阳光,能有一天 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