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失衡现象分析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1-16 08:51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所掌握的数据,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 人群中.至少有3 000万人正遭受着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的困扰。据悉,在青少年人群中,因心理失衡导致的行为问题检 出率,目前为12.97%,这种行为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情绪稳 定方面、学习适应方面。又尤为突出。种种迹象表明青少年心理 失衡存在着日趋普遍和严重的态势,它促使人们去认真思索其 根源。探究预防和疏导的有效策略,使青少年在任何条件下都 能保持心理的相对平衡,这是克服和消除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本 措施。也是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举。
1心理失衡对青少年的影响
由于心理失衡的表现形式较为隐匿,因此,许多患者对这 一心理疾患往往会缺乏充分的认识,然而,心理失衡带给青少 年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有心理失衡疾患的青少年中,有 些人性格孤僻、表现羞怯、行为畏手畏脚;而有些人则易怒烦 躁、精神紧张,且带有活动亢进症状。由于巨大精神压力和焦虑 心理的影响,部分人在身体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并引发了诸 多如肌肉紧张、疼痛、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弱化等身体症 状。同时,还出现了一系列的精神症状,诸如人际关系问题、学 习压力问题、暴力犯罪问题,以及吸毒、酗酒、离家出走、自杀等 行为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发展,甚至降低了 青少年的生存质量。
一般而言,青少年心理失衡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时间越长, 心理失衡对他们的身体、心理、学习成就、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 的影响也就越大。然而,如果人们能对青少年人群中的这一心 理疾患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及早对他们实行心理关怀和 心理救助,就可以保护青少年避免遭受这类心理疾患的侵害, 进而能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社会潜能。
2青少年心理失衡的类型
2.1认知类心理失衡 主要由于认知上产生矛盾.观念与行为、观念与观念问不 相融合而引起。如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很多原有认知发生矛 盾,造成他们不得其解或无所适从,多次强化就会失调,形成逆 反性或困惑性心理失衡;当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符合,也 会使其陷入认知矛盾之中,从而引发自卑、自弃、自傲和自狂等 心理反应;对社会生活方式以及集体生活习惯不了解或缺乏正 确认识而引发的过激、鲁莽、无知、蛮横和孤傲的心理反应;对 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评价过低,缺乏自信,一遇难题就头脑 发胀、手脚不灵、惶恐不安的心理反应;对别人的优点、缺点不能正确对待,常采取不合实际的攻击、诋毁、贬责的言论和行为 反应;渴望自己成绩优秀,但又缺乏刻苦求学精神,学习要求与 学习行动严重不一致的心理反应;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急 切愿望,但又缺乏恒心,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外界引诱的心 理矛盾;有强烈交友要求,却又常表现出偏见、多疑、嫉妒和回 避等反应,都是由于认知冲突而引发的心理失衡。
2.2情绪妻心理失衡 主要是内外原因作用引起青少年情感体验发生强烈冲突 而出现低落、消沉、愤怒和绝望等反常情绪表现。如常受到师长 的冤屈、责骂,或同学无端猜疑、嘲弄,使其心理受到强烈冲击 而陷入高度压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在竞赛应考中失败、落榜, 评优落选而引发的过度悔恨、自责、怨恨、消沉甚至惶恐的情绪 反应;由于亲人去世或家庭失和导致的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忧 虑重重的心理反应;生活、学习上遇到重大困难、挫折或人际关 系紧张、环境条件恶化、被人无端误解时所表现出的波动、失 望、忧伤、空虚和悲观等心理反应,都是由于情绪强烈冲突而引 起的心理失衡。
2.3欲露类心理失衡 主要是欲望和需求未能满足,产生的一种强烈要求补偿而 现实又不予满足引起的失衡表现。如希望教师知识渊博、学业 深厚。能给予自己学识和才华上的哺育,若教师不如学生所望, 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欲求,就会使学生形成无法解脱的精神苦 痛,产生冷漠、对抗、逆反等心理反应;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 爱、信任与尊重,若教师任意地指责、羞辱、伤其人格,他们就会 对教师持敌对态度,产生好攻击、易激怒、自暴自弃等失常反 应;与人交往是学生极重要的心理需求,与教师、同学及异性交 往均是正当需求,当渴望交往的需求不能被满足,就会引发孤 独、抑郁、冷漠、离群和不协作等心理反应,这些都是由于欲求 上的冲突而引起的心理失衡。
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失衡的重要 措施,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针对青少年失衡心理,认真分析 其成因,从心理学的角度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通过疏通和引导, 帮助其走出心理失衡误区。
3.1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是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减少他们心 理失衡发病概率的重要手段。家长、教师、医护人员、教育工作 者都应了解青少年心理失衡诱因、相关表现症状、治疗干预方法等知识,以便能有效地强化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找到心灵解 救的良方,使疏导工作有的放矢。此外,青少年自身也应具备相 关的心理学知识,以便能在心理失衡时,及时进行自我关爱、自 我调节、自我救助。
3.2文变自身的认知模式 改变自身的认知模式,也是预防心理失衡的一个极好的方 法。青少年应尽量避免自己的某些极端行为,并从实事求是的 角度出发,凡事量力而行,做到既不苛求他人,也不苛求自己, 以便永远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平和心态。不骄不躁。只有这 样,才有利于自身身心的协调发展,从而预防和消除心理失衡。
3.3及时排除疑难与困惑 疑难与困惑是引发心理失衡的主要外因。青少年一般知识 能力有限,面临疑难常感束手无策,容易被问题困扰而凸显失 衡效应。教育工作者要随时关注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秘故事”, 对其烦恼和疑惑的问题及物质生活上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帮 助、指导,使其及时得到解决。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埋藏在他 们灵魂深处的迷惘、误解、困惑等梳理出来,给予正确引导,做 到随时解决。采取得力措施减轻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与 心理负担,使心理失衡消失在未发生之前。坚决禁止用强制或 拖延办法对待他们的疑难与困惑,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相 反会使心理失衡加剧。
3.4引导青少年正袍自我,勇敢接受和改变自我 出错与失误也是导致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对此,教育工 作者要保持理智和宽容的态度,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 注重引导青少年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和改正错误,切不可强制、 压抑,否则会加重他们的内心冲突,引起心理失衡。要使其既看 到自己的缺陷和短处,又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采取积极的 态度去扬善救失。“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迅速调整心态,走出 因错失衡状态。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采用机智和巧妙的方式方 法,使青少年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感受到师长正在设 法帮助他们克服;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采用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埋怨等方式,使他们看到前景 和上进的希望,从而主动攻克自身缺点,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 心理失衡就会得到缓解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