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犯罪青少年心理结构分析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1-17 08:37
      青少年犯罪的性质,基本上属于刑事犯罪。他们的反社会心理品 质的形成必然经过中间环节的过渡,那就是思想品德落后阶段。事物 到一定的极限便会突变。落后的心理品质,如果外部教育不当,自我调 节不当,就会发展为犯罪心理因素.组成一定的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 理结构中的主要成分有犯罪思想,犯罪者的道德认识观.责任感.交际 观等方面。犯罪心理结构为犯罪事件出现从思想上准备了条件.而见 之于行动的关键则在于感情发生严重障碍。我们应该针对青少年的身 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应当有的放矢地教育和挽救失足青少年。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和关切,长期以来我 们对南阳市的青少年犯罪情况做了一些初步调查,深切感到研究青少 年犯罪,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结构。以寻找改变青少年 犯罪心理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为此目的,本文试图对青少年心理 结构产生的心理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因素和犯罪行动实现的直接动 力傲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及其犯罪心理形成过程。
     我们查看了南阳市近年来所处理的部分刑事案件的材料,发现青 少年犯罪(指25岁以下)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从青少年犯罪的性质 来看,主要表现在掏包盗窃,行凶斗殴,拦路抢劫,欺诈拐骗等四个方 面上。从青少年犯罪年量的分布上,发现主要集中在15——18岁之 间。十几岁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自然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人 的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缺陷可能构成犯罪原因。但是,只有个 性心理已经有了违背社会行为准则的倾向和与此相适应的缺点时.才 能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犯罪青少年的年龄偏低,十五到十八岁的青少年较为容易走上犯 罪道路。预防犯罪,挽救这一阶段的品德不良青少年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少年期属于过渡期,即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 的时期,这是一个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和幼稚,知 与不知错综矛盾的时期。在这时期里.生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 有的变化,如身体急速增长,肌肉力量显著增强,神经系统进一步发 展,尤其是开始了性成熟的过渡,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更加引起了心 理的一些变化。在这一过渡过程中,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往往展 现着循规和越规,守法和违法的矛盾斗争。犯罪青少年正是在这种矛 盾斗争中打了败仗,成为社会行为准则。道德准则和国家法纪的破坏 者。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他们犯罪心理萌芽与发展首先在以下几 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在渴望独立性上。少年时期.独立性和主动性很快地发展。 这种发展,可能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树立崇高的 奋斗志向。但是,他们渴望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了摆脱束缚.追 求自由散漫的生活。如果目的达不到,好发脾气.举止粗野.易与周围 的人发生冲突。 第二,在社会交际与情感上。少年期交朋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 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他们讲友谊,开始倾向于结识志同道合者。并有与 朋友共患难的决心。但是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情绪也易 冲动.为了朋友的利益,敢于同别人斗殴和发生偷窃行为。 第三。在模仿性上模仿是个性心理发生的重要特点之一,正确的 模仿可以确定目标,树立远大志向,培养事业心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 惯。可是,由于少年期是不成熟期,辨别能力不强,这种模仿容易带来 消极的心理品质。如,他们看电影,上网,片面追求人物穿戴装扮和行 为方式。 第四,在意志力和自我评价上。少年期已经具有忍受躯体疼痛和 不畏困难的品质.到了青年初期,意志力更为顽强、好动,活泼是他们最大的特点,勇敢是他们引以为豪的赞誉。几乎每个人都怕人家说他 是“胆小鬼“,但他们并不是都懂得勇敢的真正含义。他们常常把逞能, 出风头,致人伤残视为勇敢。 第五.在性成熟的过渡上。十五.六岁的少年,在身体迅速成长的 同时,性机能开始成熟。这种现象给他们在心理上带来了错综复杂的 矛盾,对于异性.由好奇进而追求.由于自制力不强.就可能造成犯罪 事实,在所调查的犯罪青少年中,大部分偷窃者和其他性质的惯犯,一 般兼有流氓行为的前科。有的索性首先从流氓行为开始,全因两性关 系而起。
        以上情况表明,青少年犯罪具有一定的心理背景的。只有对它充 分认识。并且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采取的积极有效的预防 措施。就可以大大减少青少年的犯罪数量从而推进社会整体的和谐。 某个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其犯罪心理并非突然形成,这种反社会的 心理品德必然经过中间环节的过渡,那就是品德落后阶段。品德落后 这个概念相对于某一理论水准而言.一般指与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不适应和相抵触的言论行动。只是以这种言行的程度按照司法心理学 的说法,还未达到法律追究的地步,国内外的一些犯罪心理学家在研 究青少年。特别是危险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时,提出了许多研究成果,归 纳起来,主要是盲目论、模仿论、冒险论、试验论、浅薄论、轻率论、急躁 论、狂热论以及潜意识论、激素论等等。这些心理特征.通常是就某一 情形而言。 事情到一定的极限便会突变。落后到犯罪决没有不可逾越的鸿 沟。如果外部教育不当。自我调节不当,落后的心理品质就会发展为犯 罪的心理内素,组成一定的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主要成份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心理就是一种变态心理.常常表现为疯 狂的行动和歇斯底里的行为。日本的黑川昭登甚至说:“选择性知觉是 少年犯罪者特有的一种认识现实的方法,少年犯罪者在现实生活中只 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愿看到不合自己心意的,或者有碍自 己愿望实现的事实”,不同犯罪性质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心理 特征,譬如,行凶斗殴,杀人放火者,具有心地残忍、妄自尊大的品质。 偷扒盗窃的惯犯,多是胆大手辣的老手。许多罪犯性情暴躁。感情用 事。一怒之下惹下滔天大祸。
       犯罪性质不同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的心理结构,而且结构中的任 何一种心理因素又对整个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使犯罪行为向纵深发 展,愈陷愈深,愈演愈烈。例如,流氓犯罪,首先是为了对异性的追求, 但是没有金钱难以达到目的。于是就会产生盗窃的念头和行动,由此 可见,由思想道德落后到犯罪,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消极、颓废的 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是犯罪的心理结构。这一制约心理变化的综合 体在一定环境下决定个性的犯罪行为。 我们从调查中发现。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结构与其他年龄的犯罪比 较,具有不同的特点.一位学者曾经指出:。任何将少年的犯罪心理同 成年人混同起来,必然会作出使人不能信服的结论。”那么,犯罪青少 年的心理结构中有哪些特殊成份呢,综合起来。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 个成份:
       1.犯罪思想。 犯罪思想包括犯罪的观点,犯罪的意识,犯罪的人生观。犯罪是心 理结构的核心,制约整个心理结构的变化,左右人的行为。犯罪青少年 对别人怀有妒嫉,不满与仇视,对社会怀有敌意,似乎对世界的一切. 他都看不顺眼。犯罪思想通常表现在对人生意识的看法上,认为吃好 穿好是最大的幸福,自己应该为这种最大的幸福丽不择手段,至于别 人的痛苦,可以全然不顾。
       2.犯罪者的道德认识观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 的发展等等,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定的道德行为 之所以能够实现,在于借助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犯罪者的道德认识 观是对社会认识的根本反动。丧失正确的道德观念,就丧失了正确的 道德认识功能,评价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常联系在 一起,漠视道德,必然会无视法律。缺德与违法常常是一对双生子。
       3.犯罪的责任感 犯罪的青少年,多表现为对社会任务持有消极态度。比如,在校学 生犯罪,通常从厌恶学习,成绩不好开始.青年工人和农民犯罪,多半 不安心工作与劳动开始.正常人的责任感是一种对社会任务负责的高 级情感.它可以增加完成任务的兴趣.抵制和根除消极因豪的引诱与 腐蚀,犯罪者的责任感则与此相反。他们对工作任务持否定和厌恶的 态度,他们想到任务便头痛,看到工作便懊丧,为了逃避劳动。有人宁 愿乱服药物将自己搞病,结果成为高血压者,甚至有人将致自身残疾 来达到逃避劳动之目的,或有人企图以不劳动而获得达到满足欲为目 的.这些消极、变形的个性心理结构,终将走向社会的反动,堕入犯罪 的深渊。
      4.犯罪者的需要观 一位犯罪心理学家指出:。个性社会的缺点首先表现在需要结构 上。”青少年犯罪者极端自私。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把精力集中在他们 企图实现的目标上。不惜损害别人,不怕违法乱纪。他们的需要观往往 表现在物质上,表现在生理上,表现在精神上。犯罪者的需要观既是犯 罪的动机。又是犯罪的目的。
     5.犯罪者的交际观 他们主要有下列特征:一是特重“江湖义气”,互相包庇,为了“哥 儿”们的利益。宁可吃苦流血,两肋插刀。二是在社会场合爱耍威风,逞 能,占上风。三是喜爱与异性交往,但目的一般不纯。马克思说“一个人 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 克思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515页)犯罪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彼此影 响着,强化着,活动的同一性和交往系统相结合,使得犯罪交际系统更 加巩固.这种社会交际观更强烈.他参与反社会的集体活动就越多,犯 罪情节就越严重。
      6.犯罪者的审美感 他们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片面追求异性的外表美。把玩弄异性 作为最大的精神愉快,二是爱出风头,把人们对他的注意作为美的感 觉,而很少考虑人们对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三是极端赶时髦,追求奇 装异服的打扮。
     7.犯罪性格 犯罪性质不同的青少年,常常表现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之点,与 犯罪性格是紧密相联的,一个是有凶恶残暴性格的人在偷东西,虽然 事先没有杀人的动机.一旦被人察觉,就有可能迅速作出杀人逃身的 决定。由此可知。犯罪性格总是不断溶和着作案目的,在突然遭遇中, 无须再通过犯罪思想的一般思维括动,根据调查,犯罪青少年一般具 有粗暴、野蛮,狂妄等性格,有的也表现为孤僻、消沉、虚伪的性格,这 些性格,并不直接引起犯罪。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外部和内部的其他因 素作用于性格。逐渐产生对周围人极端的不满造成与社会的严重对 立。从而作出各种犯罪活动。研究犯罪性格.有助于我们预防个性,在 一定条件下导致越轨行为。
      个性心理是后天一定的环境和教育下形成起来的。犯罪性格.常 常与犯罪习惯在一起,但犯罪性格却是在更长时间内逐渐形成起来的 变态心理品质。近年来,一些研究材料指出.独生子女和幼子犯罪现象 严重.父母对子女的娇生惯养,过于溺爱.培养了他们撒娇、抗拒、目中 无人性格,养成了他们的利已主义,好吃懒做和怕苦怕累的坏习惯。倘 若对子女任性等心理品质制止得不及时、不恰当.那么任性产生的满 足心理就会得到强化,继而形成较为稳固的消极心理趋向和外部情绪 显露。这样的青少年在家庭里虽然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但是一旦 走入社会,就会受到种种限制限制和约束,这样,势必发生剧烈的矛盾冲 突.潜伏着犯罪的可能性。
     此外.情感出现严重的障碍,也是犯罪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这 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论述
     以上论述了七种犯罪心理成份,这毪,便组成了犯罪青少年的心 理结构。应当指出,犯罪心理因素在一定环境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 作为犯罪的。在犯罪心理结构中。尤以犯罪思想为指导,以犯罪道德认识观为准绳,以他们需要观为动力。每一种心理成份表现为不同的特 点,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着,犯罪者的意志.由此而不断增强,愈来愈顽 固,同时,一种犯罪心理因素的出现,又会改变着原有的心理结构,迅 速产生新的犯罪因素.导致正常心理结构的彻底破坏,从而建立完整 的犯罪心理结果。
     三、情感障碍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有犯罪心里要素的人.是否人人都会受剜刑法的追究与制裁 呢?回答是否定的。调查反映情况后表明,犯罪心里结构在不少情况下 只给犯罪作案提供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犯罪心里结构为犯罪事 件的出现从思想上准备了条件。只有在一定环境、时机和条件下,犯罪 心里才会见之于行动。而关键在于情感发生严重障碍。情感同人的需 要联系着。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产生愉快、满意等情绪,反之,就会产 生不满意、烦恼、甚至愤怒等情绪。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造成不满的情感 体验、如果自我调节不当.发展下去就将使情感发生障碍。常见者有情 感淡漠,情感倒错,情感冲动,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等。从调查中发现, 情感遭受严重刨伤少年。为求满足私欲。可以不顾一切。利令智昏,铤 而走险。 产生情感障碍的具体情况不一而足,据调查所见,主要有以下几 种:
        (一)丧失集体友情。这种情况在落后学生中表现突出。这些学生 消极落后,通常是班集体荣誉的破坏者。他们与班级.学校之间形成了 对立。但这些同学在正确的教育下又是也会感到内疚,甚至产生要当 先进的念头。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为了集体的荣誉町以在一定场合, 一定的时间表现守纪律、做好事。可是有时他们的邪恶从善的表现却 得不到周围人们的重视与鼓励,有的人依然冷言冷语,嘲笑、讽刺,有 的老师依然投以不信任的眼光。后进学生希望得到尊重而得不到尊 重,希望得到温暖而得不到温暖。他们会因此而灰心丧气。灰心丧气有 可能加剧周围人对他的非难.于是,后进学生再现原有品质,加剧了同 集体.同教师的矛盾和冲突。以至于产生拒绝帮助和蛮横举动的行为。 后进学生得不到老师同学们的帮助.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处于孤立 之中,他便到班级和学校之外去寻找伙伴.流浪街头参加团伙的活动, 从而进一步地走上犯罪道路。
      (二)丧失家庭温情。丧失家庭温情失去母爱的青少年。在心灵上 受到了创伤。他们对家庭产生不满、反感、厌恶和仇恨,会变得孤僻、狂 躁和无情,日后难免用对待家庭的眼光对待社会,发展为对社会的不 满、反感.厌恶和仇恨.终于作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三)丧失社会同情。根据我们的调查、待业青少年的犯罪人数居 于青少年犯罪人数的首位。由于被拘于就业之外,精神上得不到安慰, 经常受到周围人的讽刺和家庭的责备。他们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和关 心。于是产生对社会不满和对立的情绪,这种情绪,改变着原有的正常 心理结构,迅速产生犯罪因素。以至于发展为犯罪的心里结构,最终表 现为犯罪行为。
       因丧失社会同情丽产生情感障碍,在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事例中也 明显可见,根据我们的调查,重犯(指第二次被司法机关拘留、逮捕和 法办的人)在犯罪青少年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犯罪青少年从劳教劳改农场释放回家后,思想极为复杂,有种种 心里活动和外部情绪表露。多数人则是情绪低落,对眼前和未来,充满 怀疑、消沉、动摇不定的心里。他们迫切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安慰。一是 从社会、街道和家庭里感受的是冷漠、怀疑、歧视的态度、就会加剧其 悲欢心理和不满情绪。在他们得不到人们的温暖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去 找那些哥们儿说心里话,情绪上的共鸣只能加剧对社会的反抗,在“哥 们儿”的引诱下重新激起犯罪的动机.回复原来的行为方式,构成重新 犯罪的事实。
      (四)教育环境体系的改变。市场经济孕育出的整个过程。例如:工 农家庭中,恐怕一些家长对孩子首先的唯一的家训就是“你一定要学 会挣钱”.官员对孩子的甚至唯一的家教就是许诺帮他们改变不幸生 在中国的命运.富豪家庭中,一些孩子的真传可能就是金钱万能,就是 如何精研“有钱能使鬼推磨……,诸如此类的教育方式,严重地腐蚀和 毒害这青少年的心里健康。容易把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向歧途, 继而诱发犯罪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