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焦虑现象浅析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4-09 08:50
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社会运行节奏的急剧加快,不仅成人,许多青 少年也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青少年心理焦虑现象的滋生与 发展。而素质教育的启动‘j推进,更增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有鉴于此,本文 拟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焦虑问题作一粗浅分析,以期为当前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 一些参考依据。
(一) 心理焦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有许多心理学家曾对心理焦虑现象进行过深入 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人总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之中,压抑与抵抗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心理 焦虑。美国心理学家戈尔德斯坦则认为,心理焦虑是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种 心理紊乱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担心、紊乱等主观体验。他指出:心理焦虑 是相应于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威胁时的主观状态,是威胁存在的主观体验。还有一位心理学家 凯伦·霍妮认为:“心理焦虑是个体在富有敌意的环境中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这些心理 学家普遍认为,个体心理焦虑的发生,既依赖于个体先天的生物本能及内在素质,也依赖于外 界因素或后天环境的作用。探讨青少年心理焦虑的成因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
(二)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青少年心理焦虑现象的成因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们所普遍关注和 热衷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且亦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心理 焦虑现象产生的三种理论模型,主要包括(1)刺激理论模型,即研究能够引起个体心理焦虑的 外部刺激,探讨外部刺激与心理焦虑之间的因果关系。(2)反应理论模型,即研究心理焦虑所 导致的各种不良的身心效应及相关的心理生理学反应。(3)认知理论模型,即探讨个体的认知 因素,特别是个体对于心理焦虑事件的认识与评价对心理焦虑现象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 我国有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指出:当前青少年心理焦虑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社会不 良影响、自卑倾向、学校适应不良、内向性格、身体虚弱、人际关系困扰和父母教养方式等。还 有的研究者指出,青少年心理焦虑的发生与考试、学习、个人命运、人际关系、家庭、性格、能力、 心理健康、外貌、感官、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笔者认为,青少年心理焦虑的启动因素主要应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认知因素 =i叶:会认知是指个体对心理焦虑事件的理解、评价与判断。有关研究表明,积极性的社会认 知评价往往会使青少年对心理焦虑事件产生较低的心理焦虑感,而消极性的社会认知评价则 会使青少年对心理焦虑事件产生较高的甚至是超常的心理焦虑感。当前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 在的消极的社会认知评价,诸如对行为结果期望值过高,过份地估计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的严 重性,fIll解各种社会事件或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估计过低等极易引发青少年的心理焦虑现象。
2个性因素 所谓个性,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性的综 合。个性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青少年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而个性特 征又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均已证实,不良的个性因素是 心理焦虑的重要启动冈素。例如,内向与自卑者对负面社会事件所产生的心理焦虑体验要比 常人严甫得多。也就是说,在常人眼里无关紧要或只能引起轻微的心理焦虑感的负面社会事 件,对于内向与自卑者而言有町能是灭顶之灾,会产生极强的心理焦虑感。青少年心理脆弱、 幼稚、心理承受力差,情感易冲动,伴之以个性当中的其他不良因素,诸如好胜、自傲、内向、自 卑、自尊心过强等,都会使之在应对各种负面社会事件时产生严霓的心理焦虑。
3.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众多家庭因素中,家庭亲 密度及青少年对家庭的适应性程度与青少年心理焦虑感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些研 究表明,青少年在家庭中感受到的亲密度越强,在家庭生活中的适应性越强,其主诉严重心理 焦虑感的可能性越低;反之,青少年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亲密度越差,在家庭生活中的适应性 越差,则越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现象。此外,不良的家庭气氛、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生活的 压抑与孤独,均可引发青少年的心理焦虑现象。
4.学业压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的学业压力不仅不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焦虑,也不会影响青少年的 学业成绩,反而会使青少年在学习与应试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大脑兴奋性强、反应敏捷,潜能充 分发挥。“耶克斯——多得森定律”的情绪激活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呈倒u型假说认为,人处 于较低和较高唤醒水平时的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水平的唤醒时,则工作效率最高。过度的 学业压力往往只能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目前一些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作业多、任务重,学 习与考试压力大的现象,使一些青少年普遍体验到压抑、紧张,无法放松自己,甚至在考试前后 出现了渚如急躁不安、心慌意乱、思维滞涩、判断失误等严重心理焦虑症状。这一心理焦虑诱 因目前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三)心理焦虑现象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后果,这是因为,心理焦虑现象 与各种身心疾病的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大量的生理学及I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焦虑直 接影响大脑皮质对下丘脑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造成体液、激素、酶的异常和体 内生理状态的失衡,从而会影响机体的心理、生理活动,造成各种身心疾病或已有身心疾病的 加霓c由此可见,避免或防』E青少年心理焦虑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心理学 家们曾针对个体心理焦虑的成因提出过一些相应的心理焦虑化解方式或策略,诸如培养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卫生知识。西方 心理学家戈尔德斯坦在其研究中也曾归纳如下几种排除心理焦虑的方法,诸如:(1)回避,即个 体在感到危险即将来临、异常紧张时,为了保护自己免于陷入灾难情境而回避可能发生的危 险,使心理焦虑得到暂时的解脱。(2)不反应或替代性反应,即为了摆脱危险的情境而对当前 的活动不发生反应,或发牛替代性反应,使自己总是忙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3)参照框架 的修止,即对某种意见,态度或信仰进行判断时,采用特定的标准作为判断的依据以摆脱心理 焦虑感。笔者认为,对于青少年心理焦虑的排除与克服,应当根据我国青少年所处的具体环境 及现状提山相应的对策。首先,应当着蘑培养青少年对负面社会事件的正确积极态度,并对之 形成客观、合理的认知评价,寻找积极的应对方式,咀降低心理焦虑事件的不利影响。其次,家 庭、学校及社会应当尽最大努力减少负而社会事件的发生频率,而在青少年面对无法回避的负 面社会事件时,则应当尽可能地给青少年提供各种社会支持,其中包括言语支持、物质支持、群 体支持等,这样可以缓解心理焦虑现象或避免心理焦虑现象的发生。此外,针对当前青少年学 业压力大的现状,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善教育方法,注莺素质教育,适当地减少青少年的学 习与考试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易致严重心理焦虑症状的“高危”青少年,则更应当做到知识 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举,帮助他们尽力克服个性中的弱点,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