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高 校 留 守 青 年 心 理 问 题 研 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7-27 08:46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从事的几年心理健康工作之中, 接触到很多心理咨 询的案例,涉及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与学生关系不和 谐,尤其是宿舍室友关系问题、班级团队融入问题,甚至是 与父母关系紧张问题前来咨询的学生不占少数。 存在这些 心理困扰的学生多数是仍处在留守阶段的大学生, 他们长 期与父母分离,往往一年只有一两次见面的机会,友情、亲 情观念淡薄甚至缺乏,性格较内向,难以融入群体生活。 他 们能够进入大学校园是同龄留守儿童中的较优秀的, 但父 母关爱的缺失可能会给他们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旦 进入全新的高校环境,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尽 快地融入集体,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随之而来。 一旦应对 方式不当,就易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影响到他 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出现一些心理失衡的极端行为。 因此, 对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应是高校心理工作的 重点之一,是维护高校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 谐校园的需要。
二、高校留守青年及其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子女的时间在半年 以上,即可界定为“留守”[1] 。 当留守儿童通过努力考入大学 后,父母仍然常年在外打工,这类大学生就被称为高校留守 青年,有学者把此类学生称为“曾留守”大学生或“有留守经 历”的大学生。 这些学生尽管进入大学,但父母仍然常年在 外打工, 与他们的联系仍然少之又少, 情感纽带仍然很脆 弱,加之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人格仍在健全之中。 基于这点, 把仍处在这种境遇的高校学生界定为高校留守 青年。
     心理问题有时也被称之为心理失衡, 从程度上可以分 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 题[2] 。 通常表现为人际关系不适应、自我价值感丧失、心理防 御意识过强等。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过程中,曾接触过一名来 自农村家庭的女生,至今仍记得她痛哭不止的情形。 她的父 母在她和弟弟都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 每年过年的时候 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几天。 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在农村边 上学边照顾弟弟, 与她住得比较近的叔叔对她们姐弟俩很 冷淡,很少过来帮忙。 给她留下最深痛苦的事情,是有一天 晚上发现自己家喂的猪不见了,她去寻求叔叔的帮忙,结果 不但没有求得帮助,反倒挨了一顿骂。 她只好一个打着电筒 找,那种害怕和无助深深地烙进她的心灵深处。 在进入大学 之前,由于学业上的压力和照顾弟弟的重任,使她没有过多 的时间考虑自己糟糕的处境。 但进入大学之后,经常晚上有 一种莫名的恐惧让她睡不着觉,即便是睡着了,也会在痛哭 中醒来。 更不愿意和室友一起参加活动,甚至走路也是孤零 零的一个人。 她不相信任何人,排斥人际交往,总觉得别人 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她,瞧不起她,更不愿意接受同学或老师 们给她的任何的关爱和帮助。 这是一个相比较极端的一个 案例, 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深 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高校留守青年因一直缺少父母的关爱, 缺乏完整和谐 的家庭教育氛围,造成部分高校留守青年性格孤僻,人际交 往能力弱,遇到问题往往闷在心里,不愿向同学、老师倾诉, 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敌对, 很长时间很难融入班级宿舍集体 中。 另外,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生活状况往往并不优越。 随着大学生活中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交往方式的不断更 新,交友方面的费用不断上升,加之各种技能考试等其他方 面的花费,导致他们的经济压力逐渐增大。 这种不断增大的 经济压力无形中会促成自卑心理的产生, 总觉得别人看不 起自己,从而表现为不合群,不愿和朋友交往,甚至会把真 诚的友谊看做是对自己的怜悯,从而在面对同学、老师的真 诚关爱的时候,仍然会选择怀疑,甚至是逃避。 因此我们不 仅要关注高校留守青年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生活状态, 更要 关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教育、活动等很少有 专门为高校留守青年而展开的, 尽管这一群体心理的特殊 性已经引起了部分一线学管工作者的关注, 但是这种静态 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要积极主动地适时引导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为他们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 服务。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适应环境能力、人际 交往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和个性品质, 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则更强调心理教育、辅 导、咨询技巧的运用。
三、预防高校留守青年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对高校留守青年的心理关注,建立其发展 档案。 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功能,大力发挥网络的作用, 通过微信微博对心理知识、心理咨询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使 高校留守青年自觉学习自我调节心理情绪的合理方法。 在 利用新媒体的同时,仍然高度重视传统媒体的力量,通过校 园广播、报纸杂志、展板橱窗横幅等传统形式对心理学的基 本常识进行普及,使高校留守青年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充分 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心理求助 的方式方法。其次,建立专门的高校留守青年发展档案,详细记录他 们的心理成长过程,并随时更新档案资料,实施动态跟踪服 务。 构建院心理中心、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班级心理信息员 三级心理服务网络,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 理问题,对高校留守青年做到分类指导和重点关注帮扶,定 期对其开展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了解思想状况,帮助解决 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在从事多年的心理工作过程 中发现有部分高校留守青年思想相对比较成熟, 外在表现 得比较独立, 体谅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 在校表现比较优 异,对于这样优秀的典型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广泛的宣 传,让他们在高校留守青年中发挥榜样的力量。
      (二)完善高校留守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 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3] , 它能够使个体长期处于和谐的心理状态和优良的生活之 中。 因此,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解决高校留守青年心理健 康问题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应营造宽松的校园环境、和谐的班集体氛围,鼓 励并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社团活动, 以充实 课余生活,增加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 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 处、与人交往;在助人自助中感受来自社会、学校、老师和同 学们的关爱, 从而有效消除潜藏在内心深处那种自卑和孤独,尤其要处理好、服务好在假期尤其是在寒暑假留校的留 守青年生活和学习问题。 这段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最孤独、无 助、百无聊赖的,因此高校要为他们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假 日活动,尽可能全天候地开放阅览室、图书馆、体育馆,尤其 是心理咨询室等各类馆场,让他们度过充实、有意义的假期 生活。 其次,学校在高度关注高校留守青年的同时,应加强与 他们父母的联系。 家庭是他们获得客观支持的第一场所,父 母的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4] 。 一线辅导员与班主 任应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与家长保持长期 的交流联系,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可能存在的 问题。 善意提醒家长除了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还 应与孩子经常性地进行情感交流, 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所思 所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形成相互配合、共同 服务的局面,逐步完善高校留守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结语
       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 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留守青年是高校 中相对比较弱势、 比较敏感的群体, 应引起高校的足够重 视,给予足够的关怀和爱护,促进个体的健康全面发展,以 及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