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与青少年心理成长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8-26 08:53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状态的基本观点! 又是指导人生观" 价值观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要求我们要联系地" 发展地看问题! 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教育实践中! 如能恰当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 状态和趋势! 必将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 内因和外因
从内外因的辨证关系来看!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从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 影响归因的因素主要有社会视角和自我价值保护$ 从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看! 认知者的经验" 兴趣及情绪决定着其对外物的判断和理解$ 从自我价值保护来看! 归因有利于自我! 会产生动机性归因误差! 比如在一般情况下对成败的归因分析时可以发现& 个体在针对自我时! 对成功往往进行内归因! 认为功劳主要在己! 而在失败时则外归因! 认为过错在于他人或环境等客观因素’ 但在针对他人的成功或失败时! 归因情况则完全相反$
所以! 无论从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还是归因理论来看! 老师都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因为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 他们往往缺少吃苦的勇气% 奋斗的精神% 对事物也往往难以做出客观冷静地分析! 这就需要他们必须明确&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 个人的成长首先靠自己的主观能力! 努力与否或程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别’ 其次要兼顾外因! 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它的好坏优劣对个人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量变和质变
从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来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首先从量变开始! 没有量变作准备! 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但值得注意的是! 事物的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 心理的发展并不是匀速的! 它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故老师在引导学生时! 应首先坚持凡事有度的原则! 因为量变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持原有性质! 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 一定不能操之过急$ 再从心理学角度看!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现倒 ! 型曲线! 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任务简单时! 效率随动机提高而上升! 当难度增加时! 最佳动机水平反而会逐渐下降$ 所以注意分寸! 掌握火候是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善于抓住时机& 因为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 无质变就无发展! 故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发展! 这时就需要果断出手! 抓住时机! 突破限制! 积极促成质变$ 如果畏葸不前! 就会贻误良机! 后悔不迭$ 再次要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
段的学生应有所不同! 因为年龄是心
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各年龄段会有相应的典型特征! 但两者不是因果关系! 只是大致对应关系# 这就要求在把握学生整体的同时还应注意其个性化特征! 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如师长应有意识地帮助青少年多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多积淀一些有益的经验! 多总结一些失败的教训’ 那么! 他们必将会从丰富的积累中完成质的飞跃! 登上新的人生台阶#
三% 前进性与曲折性
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 心理的成长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一时期他们在生理方面会出现发展加速现象! 而在心理方面发展缓慢! 且在性格% 情绪% 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这一时期可看作是新旧体制转型期! 也是改革期和混乱期# 这时的青少年有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要求! 对社会地位欲求不满! 渴望平等’ 在观念上和父辈产生强烈的碰撞! 反抗性极强’ 在情绪上波动较大! 不能自控! 易烦躁不安! 且发泄的对象主要指向父母**
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对青少年要用心理解和正确对待! 以自身为榜样! 积极生活! 有责任感! 转变陈旧观念! 对他们以诚相待! 以友相待! 注重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的发展! 让他们能够正确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变化! 并加强各方面的学习! 不断健全自我! 这样才能顺利度过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自我概念" 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整合和统一的关键时期! 从而学会在曲折的前进中去迎接未来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