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探讨
孕产期心理方向 2019-11-12 08:34
产后抑郁是指孕产妇产褥期发生的抑郁,多在产后2周 内发病,产后4~6周症状最明显。由于在整个围生期内不能 缓解,对妇女、新生儿及家庭成员有潜在的不良影响[1]。有调 查发现产后抑郁患者的子女,儿童智商明显偏低,还有注意力 和数学方面的困难[2]。且抑郁患者高自杀、高自伤、高伤残、 甚至杀害亲人的高风险性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为 此加强对产后抑郁的筛查,了解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有 效的治疗和早期的干预,将有着深远的临床意义[3]。本文为 此具体探讨了孕产妇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3~12月期间来本院就诊住院 生产的初产妇女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于镇区内常住的初产妇;自愿参加调查研究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履行 咨询协议和研究义务的孕产妇。共调查了380名产妇,年龄 最小20岁,最大38岁,平均年龄(27.72±3.12)岁,文化程 度:文盲、小学、初中和中专120人,高中、大专233人,本科及 以上27人。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有被 研究对象即孕产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社会状态、分娩情 况等信息调查表。包括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经济状态、居住 状态、妇科、精神科和抑郁障碍家族史及其他病史,是否有物 质依赖,怀孕时身体健康状态、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与父母的 关系、是否保胎、新生儿性别、产妇分娩后1周内的睡眠、饮食 情况等内容的设计。
1.3 抑郁评价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0)是一个在 西方广泛应用的心理量表,信效度99.9%以上,共10个条目: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 和自伤等。每个条目的描述分四级,总分在0~30分,推荐9 分作为筛查产后抑郁的临界值,用12分作为筛查严重产后抑 郁的临界值[4]。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资料采用 SPSS19.0统计软件处 理,用 (x±s)对 EPDS量表的得分进行描述。同时采用 Lo gistic回归统计方法进行分析。P <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抑郁 状 态 经 过 调 查,380 名产妇中产后无抑郁 290 例,呈现 抑 郁 状 况 90 例,占 23.7%,其 中 严 重 产 后 抑 郁 25 例,抑郁产妇的平均评分为(12.36±5.11)分。
2.2 危险因素分析 我们以抑郁状况为因变量,对调查资料 做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新怀孕时身体健康状态、夫妻感情 与有抑郁障碍家族史为主要危险因素 (P <0.01)。具体情况 见表1。
3.讨论
3.1 我们知道,女性抑郁症通常是男性的2倍,其原因有生 物、社会和心理综合因素,同时与女性的生殖周期也密切相 关,如经前期、妊娠期、产后以及围绝经期。产后抑郁属于神 经症性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其病程较产后心绪 不良,但严重程度则不及产褥期精神病[5]。起病常是潜隐的, 常不被发现,当症状处于轻度到中度而且寻求帮助的行为遭 受劝阻或淡化时,往往变成隐匿性抑郁或加重。产后抑郁不 仅危害产妇本人和婴儿的发育,而且还对社会、家庭均危害严 重[6]。本文结果显示,380名产妇中产后无抑郁290例,呈现 抑郁状况90例,占23.7%,其中严重产后抑郁25例,抑郁产 妇的平均评分为(12.36±5.11)分。
3.2 在发生因素上,遗传因素在产后抑郁发生中的作用在诸 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精神障碍遗传因素的研究发现人群中 抑郁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高出一般人群的30倍,有抑 郁障碍家族史者约为50%。有研究报道,有精神病家族史, 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说明家 族遗传可能是影响到产妇抑郁的易感性及其人格[7]。同时妊 娠分娩是妇女一生中最脆弱焦虑的阶段,经历了分娩痛苦之 后极度的虚弱,除身体需要康复外,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比平 时的需要多。家庭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家庭成员尤其 是配偶的关心和支持能很好地缓解产褥期的紧张和压力。而社会支持不足是产后抑郁的一个显著性预测因子,夫妻关系 不和严重影响了产妇的睡眠,由此导致产妇的疲劳,成为产后 抑郁的危险因素[8]。产妇的身体状况因素同样是产后抑郁发 生不可缺少的危险因素,年龄偏大的产妇自身机体条件相对 较差、妊娠期并发症较多、分娩紧张增加了难产和抢救的概 率、不良的产科转归都使得产妇在产褥期易出现各种心理障 碍,成为产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学历越高,考虑问题广 而且复杂,过多的忧虑影响产妇的休息和睡眠,致使产后抑郁 的发生率升高[9]。本文结果显示,我们以抑郁状况为因变量, 对调查资料做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新怀孕时身体健康状 态、夫妻感情与有抑郁障碍家族史为主要危险因素 (P <0. 01)。
3.3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了一些预防建议:1)重视 产妇的心身健康保健:提高宣传力度,产后健康保健要关注产 后妇女抑郁等产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2)加强健康宣教: 医院、社区应开设健康宣教课,鼓励产妇及其配偶、一起参加 有关的知识讲座,避免因非计划妊娠、缺乏产后健康保健知识 等因素而带来的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变重男轻女传统的世俗 观念。3)加强丈夫支持:产前、产时、产后对初产妇、丈夫进行 有关心理卫生宣教,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支持对产妇、丈夫心理 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心情舒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