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孕产期心理方向
高危孕产妇心理健康管理的 社区干预模式研究
孕产期心理方向 2020-05-26 13:22
       孕产妇是精神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产前焦虑、 抑郁、恐惧、产后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着母婴的 身心健康,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有 效手段。如何为孕产妇提供有效的精神卫生保健服务, 满足孕产妇健康需要,成为降低孕产妇心理疾病发生, 提高母婴健康和生存质量所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 究针对孕产妇的心理脆弱性特点,对其进行精神卫生 服务基本情况调查,并进行干预性研究,以探索孕产 妇心理健康需求的社区干预模式,为预防和控制孕产 妇心理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I.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1日至2013年11 月30日期间增城市妇幼保健院登记在册的所有孕产 妇共1532例。纳入标准:①既往无精神病史或无家 族精神病史;孕≥28周的围产期孕产妇;②有一定 的文化素养,能理解测试表格内容者;③Edinburgh 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13分者。符合以上标 准共109名孕产妇,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干预组 54例,对照组55例。两组孕产妇在分娩时年龄、妊 娠胎次、婚姻情况、不良生育史、学历及经济收入等 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方法干预内容主要为个体化心理健康管理:以 霍姆斯生活变化适应模式Ⅲ为理论基础,由社区护士 担任干预者。对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分析 评估资料,确立主要心理问题,总结心理需求,进行 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健康管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 ①孕产期健康管理;②处理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③行为校正:戒烟帮助、限制饮酒等;④生活干预: 饮食指导、运动处方、合理营养等;⑤个体化的心理 支持:教育、训练掌握心理平衡法、心理调节法、心 理暗示法、心理激励法等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方法;通 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观察、记忆、 思维、注意等智力品质及形成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 机、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积极而乐观的 心态。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3评价方法采用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 评分对两组孕产妇进行产后跟踪调查评分及记录分 析。基于该量表良好的信效度以及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将该表作为对孕妇进行心理状态评估的首选量表口j。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 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孑±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z 2检验,并以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孕产妇分娩前后EPD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 孕产妇产前EP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接受产 前心理健康指导后,干预组产后EPDS评分较对照组 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孕产期妇女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期,各种 负性心理刺激持续作用于机体,长达整个孕期及产 后,由此产生躯体化症状、焦虑、恐惧、抑郁、偏 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障碍。因此在医疗保健服务 中应加强产前宣教及产前保健,解除其对分娩的恐 惧、紧张心理,减少产时并发症,将有助于降低产后 抑郁的发生。国内报道指出,孕妇中有抑郁情绪者占 48.8%{3】。64.0%【4】,在围产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 处于产褥期的妇女,因分娩造成的疲劳、哺乳和承担 母亲的责任,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减少,以及对体型 容貌改变和性吸引力减少等的担心,导致产妇出现心 理障碍,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若妇女在这一特 殊心理转换期不能作出适应性调整,则可能导致精神 疾病。
      妇幼保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保障妇女、儿童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国内有报道指出,80%以上抑郁症筛查阳性的孕产妇 经过心理治疗症状可以完全缓解【5】,即使是重度妊高 症(子痫)孕妇进行心理干预后,其最后结局也是明 显比未进行干预者好【6】。本研究通过对孕产妇进行产 前的社区个体化心理健康管理,关注其孕期的身体健 康问题,对其进行戒烟、限酒等行为校正,指导其合 理营养,通过心理平衡法、心理调节法、心理暗示法、 心理激励法等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对其进行心理支 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积极而稳定 的情绪及积极而乐观的心态。通过以上有效的孕期心 理健康干预,结果指出可有效降低孕产妇产后发生抑郁的比例
      我们在临床Et常工作中还发现,本地区孕妇妊娠 期间,其家庭成员尤其是丈夫及其家族对孕妇的心理 影响非常明显,如果让男方的家庭主要成员共同掌握 孕妇在整个妊娠期间的情绪变化,有助于及时了解孕 妇的心理精神状态,给予家庭安慰支持,孕产妇产前 的社区个体化心理健康管理效果将会更好。
      综上所述,在社区开展针对孕产妇的精神心理问 题干预,是孕产妇心理健康保健的需要,也是发展和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和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