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人心理健康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11-24 08:59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 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 心理亚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要提高老年 人的生活质量,就不仅要保障老年人 的物质生活,而且也要关注老年人的 精神生活,改善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能 力,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健 康状况反应在以下几方面:主观幸福 感、自尊感、孤独感和抑郁感等,它 们的表现程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 ective wellbeing)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 总体评价,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 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积极情 绪的消失等。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水 平和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 21世纪,中国已提前进入了老年 化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使老年群体 的各种问题倍受关注,其中作为评价 老年人心理健康综合指标的主观幸福 感,在老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占据相当 重要的位置。而我国多数老年人离退 休后,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工作职 能(主要面对一些繁琐的家务劳动)和 社会地位的改变,使他们常常感到不 适应,总有不被重视和理解的沮丧,甚至产生不满和牢骚情绪,影响了主观 幸福感体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 直接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水平。国 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多种 因素的影响,而老年人觉知到的社会 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 并且,65岁是转折点,年龄愈大影响 愈强。另外,子女向老年人提供的支 持和帮助可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 感水平。由此可见,要提高老年人主 观幸福感水平,必须健全社会支持网 络(尤其是亲子间的支持),充分发挥 各种社会资源支持老年人、关心老年 人,树立“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 龄化”的理念,提升老年人的自我价 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强化家庭及子 女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重要作用的 意识和责任,促进亲子沟通与交流,提 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推进老 年福利事业的发展。
自尊感
自尊感是与个体的社会支持和 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的心理状态。是 个体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的 情感上的评价,是与个人的能力、个 人对自己能力的看法紧密相连的。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 各项机能开始衰退,日常生活中的各 种挫折常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 怀疑,导致自卑感和失落感。如果此时子女或朋友能对老年人给予支持 和帮助,他们就能很好地应付各种挫 折、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心, 提升自尊感。国外萨拉森(Sarason) 研究发现个体与他人的社会支持行为 与其自我意像(self—image)有密切的关 系。拥有高社会支持的个体对自身有 更积极的描述,而低社会支持的个体 对自身的评价相对较低。他还认为老 年人接受的社会支持越多自尊就会越 高等。总之,老年人的自尊感是与社 会支持网络分不开的,社会支持网络 范围越大,越容易提高他们的自尊 感。为了提高老年人的自尊感,需要 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大力支持老年事 业和老年活动,拓展精神慰藉和多样 化、个性化服务,使老年人在心理上 得到支持和安慰,从而提高他们的自 尊心和自信心。
孤独感
孤独感是指老年人感到与重要 他人处于相互脱离或者不和谐的关 系状态,从而感到被疏远和轻视。进 入老年后,老年人与以往工作群体人 员的交往减少,沟通不畅,加上其它 原因,如家庭结构不全、或与子女分 居、或子女不与老人来往、不赡养、 不孝敬老人等等,难免产生寂寞感、 孤独感。如果这种感觉得不到及时调 解,将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孤独感对老年人的身 心健康是极其有害的:失去配偶又极 少与人交往的老年人,其死亡率比常 与人交往的老年人高一倍。临床观察 表明,孤独的男性老年人的心脏发病 率比好交际的男性老年人高一倍。 心理学研究中“心理不协调”理 论(Theory of mental incongruity) 认为,孤独感来源于个体人际关系的 不协调。也就是指,个体所期待的人 际关系与实际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不 能匹配。对丧偶人群的研究表明,个 体获得越多的社会支持,则越容易从 孤独的体验中摆脱出来,由此说明, 社会支持可以减缓个体的孤独感。 韦斯(Weiss)关于孤独与社会 关系的观点,指出孤独感体验来源于 个体与外界的隔离,加强并获得与他 人亲密的社会联结可以帮助个体摆 脱孤独。另有研究认为,成年子女给 予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孤 独感体验有着重要影响。老年人的孤 独感与接受成年子女的社会支持、孝 顺期待有密切的关系。老年人接受成 年子女的支持行为越多,老年人的孤 独感体验越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 态就越好。 目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年老 父母非常渴望获得子女的孝顺,并且这种渴望的满足已成了老年人晚年精 神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因此,继续 加强“孝”道教育,倡导社会各阶层 关注和照顾老年人,加强与老年人的 沟通与交流,形成全社会尊敬老人、 赡养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风尚,鼓 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减少老 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促进老年人 心理健康发展还是非常必要的。
抑郁感
抑郁感是指个体在一段时期内 感到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的一种不良 情绪体验,它对个体的心理调适具有 阻碍作用。 人到老年,生理上的退行性变 化、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变 等(尤其是离退休后角色地位的改 变),都使得老年人和他人之间往来关 系减少,从而产生脱离社会的焦虑、忧 郁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尤其是抑 郁感,此时他们觉知到的社会支持将 对其抑郁情绪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发现,老年人觉知的朋友支持 对其抑郁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这种作 用在女性老年人身上的作用更明显。 近年来,我国“空巢”老人不断 增多,他们是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家庭,经济收入较 高,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儿女对老 人的支持逐渐削减,生活单调寂寞, 缺少精神慰藉(如解决问题和消解烦 恼等),引发了不少心理健康问题。 据国外报道,老年期抑郁的患病率为 8.1%~25%。王燕(2003)等人的 研究显示,我国处于老年抑郁状况的 老人为16.3%。这些数字足以引起 研究者和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抑郁 状况的关注。另有研究表明,老年人 的抑郁感主要是由长时间处于独居 或“绝对空巢”环境所引发的,缺少 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老年人抑 郁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呼吁全社会 对老年人做出更多照顾和支持的同 时,既要倡导子女对老年人的关心和 照顾,也要倡导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投身于各 种文体和社交活动,从而逐步减轻老 年人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关注老年福利,注重老年心理 是一项较大的社会工程,不但需要政 府和全社会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 而且还需要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参与。 目前,我国传统的以子女为主的纵向 关照体系正在受到冲击,创建横向关 照体系,即亲属、邻里、社区、单位 综合关照体系,是当前高龄化形势发 展的需要。因此,在积极发扬中华民 族尊老、爱老的光荣传统美德,营造 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 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加强号召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和 独居老人,在退休之后,要重新确立 自己生活的目标,培养兴趣,广交朋 友,积极参与各种文体和社交活动, 改善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克服孤 独、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倾向,实 现健康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