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中老人心理方向
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心理障碍因素分析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19-10-29 09:37
       一.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障碍因素的社会背景
       根据最新全国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13.3%,新 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12.63万人,占到全区总人口的9.8%;老龄人口年增速达4.36%,高出全 国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预计到本世纪末新疆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l/3,成为重度人口老龄 化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统计局,2011)。这预示着中国将面临由人口结构不均衡造成社会经济 发展的巨大压力。然而现今在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公共事业、社会事业发展的不成 熟致使老年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养老问题、医疗保障、精神娱乐等,这直接影响到老 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数。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程度不仅表现在对于生理需求 的满足,更多的是对于心理需求方面的满足,而老龄社会的出现和社会家庭功能的转变,远远不 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致使一系列老年心理问题的出现。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正日益成为老年 事业发展的阻力,因此如何更好的解决老年人问题应是当前社会亟需完成的任务。
      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冲击下,家庭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小型化,家庭功能也日渐外移, 家庭的养老功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渐向社会转移。因此,家庭养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而出 现逐渐弱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养老负担,但对于老年人本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影 响?在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据全国统计数据显示,目 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社会将担负更多的责任,如果解决不好,不仅对老年人 自身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也会影响到其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次调查主要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老年康乐苑为主,该机构为一家公立性质、自负盈亏的养 老机构。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笔者在2010年3月和4月在该机构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 主要对象是机构中年龄在60至80岁之间身体状况良好,思路清晰、自我意识较强,生活自理状况 较好,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较好的老年人。共计发放问卷168份,回收168份,问卷回收率 100%,其中有效问卷157份,问卷有效率为93%。
         二.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笔者在对乌鲁木齐康乐苑和养老院的调查中发现:有70.6%的老年人出于各种原因人住养老 院后,对自己的新角色、新身份还不适应,存在排斥和抵触情绪,他们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对养老机构中照顾和服务工作的不满上,进而表现出焦虑、抑郁、恐惧、沉默寡言、谨慎等心理情绪。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老年人在退休后,便从以社会身份为主的生活方式转成以家庭身份为主 的生活方式,在转换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和周边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不适应,无法接受改 变,不愿承认自身社会价值的消失,成为居家养老的角色。
       当今现代化趋势下的家庭功能外移现状使很多老人无法实现家庭养老,只好选择入住机构进 行养老。老年入由家庭角色转换为在养老机构内的福利角色∞,在此过程中,老人又会面临适应 问题,笔者认为影响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障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老年人自身人格特征改变、角色 转换和家庭功能外移这几个方面。很多学者对此也做了相关研究,陈立新,姚远(2006)从心理 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格特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老年期外向型性格利于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梅陈玉婵,齐铱(2009)研究发现一些在退休前将自己和工作视为一体的老 年人退休后会感到失去了自己,引起情绪不安。并提出老人服务社工要计划一些多元化,预防性 以及前瞻性的老人项目,以应对老年人角色转变后带来的不良心理情绪。以下笔者将通过一则案 例来具体分析机构中老年人的心理表现。
       个案1: 张××,男, 59岁,丧偶多年,女儿远嫁外地。曾为新疆文工团的一名小提琴手, 年轻时参加过很多高水准、高规格的演出和比赛,获奖无数。退休后,因家中无人照顾,遂入住 养老机构。平时以写作谱曲创作为乐,并写有《献给军妹子》等诗词三册。当问及老人对机构内 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时,老人或是摇头或是沉默。经养老院内工作人员介绍,该老人平时与周围 老人交往甚少,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入住养老机构期间受同院宗教信仰者的影响,遂信仰了 天主教。
       老人讲述了他曾经在文革时下放边疆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的苦难经历,以及之后的辉煌与荣 耀。老人对笔者的提问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并表达了他内心无志同道合朋友的寂寞孤独感。 在离开前,他要求合影留念,希望能多一些如此与大学生交流的机会,并希望常有入来探望他。
        案例中该老人所表现出的孤独,寂寞等心理情绪正是老年人由于人格特征改变、角色转换、 家庭功能外移等因素引起的心理适应障碍问题的反应。以下笔者将从这几方面分析老年人产生心 理障碍的因素。
       三,老年人心理适应障碍因素分析
       (一)人格特征改变对老年人心理适应障碍的分析
       心理学家E.艾里克森(Evlk Evikson)认为对应每一个生命年龄的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特定的 人格发展要素,老年人作为一个较高年龄段的人群,也有其一般的人格特征,如不安全感,适应 能力差,抑郁,孤独感等等。这在笔者的调查中也有所体现。
       个案2:李××,男,75岁,丧偶,下肢残疾,老人共有四个子女,且各有自己的家庭事 业。老人行动不变,怕与子女共同生活会不适应,给子女带来麻烦,不愿与子女同居,选择一 人在家独居。因生活自理能力每况愈下,在子女的建议下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入住机构后,经 机构工作人员反映,老人性格更加孤僻,很少参与活动,平时大部分时间一人呆坐在床上,空 虚度日。
        通过此案例笔者发现很多老人缺乏对生活信念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扮 演社会及家庭负担的角色。同时很多老年人当面对子女各自成家,自身又因为退休减少了经常性 的社会接触,很难适应由社会角色到家庭角色的转变,在逐渐变老的过程中他们会面对身体和心 理等各方面机能退化的考验时,被社会边缘化的思想,悲观抑郁的情绪随即呈现其身。
        老化理论认为老化的过程也是老年人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逐渐丧失社会角色与功能的过 程,当老人在家庭社会中失去身份和地位时,便会产生各种生活适应问题。退休后的老人,社会 交往逐渐减少,儿女因忙于自己的事业疏忽对他们的关心,他们因此倍感失落。加之身体各器官 和系统的逐渐衰退,疾病发生率上升,老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敏感,恐惧死亡的到来。因此很多老人很难适应老化过程中的生活,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老年生活。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进入老年期后,将面临着一系列涉及到人格模式的心理转变问 题,老年期的身心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是否可以尽快适应这些转变。这对于那些 没有很好的自我调适和整合能力的老人而言,其身心健康不仅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不具备达到成 功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标准。
        (二)角色转换对老年人心理适应障碍的分析
        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 式。通常个体会随着职业的变化,职务的升迁,退休离休及家庭成员的增减等都会发生新旧角色 的转换。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离退休过程中 角色转换对老年人影响较大,大多数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生活重心变成各种家庭琐事,之前的社 会联系骤然减少,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退休是期待已久的解脱和 释放,老人终于可以安享晚年生活。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老人们真正退休后,并没有如愿以偿, 因此他们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退休生活,选择了入住养老机构。但入住后,他们不但没有重获 所期盼的社会角色,反而需要面临适应新环境,扮演新角色的困境。在再次转换角色的过程中, 老人的心理会更加敏感脆弱,产生诸多问题,比如,无法适应新环境、新角色,无法与周围老人 融洽相处,沉默寡言,反应迟缓等,这非常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很多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会显得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悲观、抑郁、苦恼、焦虑等情绪。 更有甚者会觉得自己已被社会边缘化。在这过程中,一方面老人怀着对亲情的需要和依恋,存在 对子女和家人的内疚感,另一方面因无法从社会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也无法参与社会活 动,从而产生老而无用之感。在多方面的情景适应中和角色的转换问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而陷 入困境。
       当老人进入新的环境中时,内心渴望亲情,渴望他人的支持与理解,也渴望社会的关注。这 需要老人积极的适应新环境,接受新角色,因此笔者认为退休后人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心理健康与 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年人角色转变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如何帮助老年 人尽快适应这种变化,这是需要社会予以关注的,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介入以助人自 助为理念,运用专业方法对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对于老年人而言,老 年社会工作是要认识老人在老化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的需要,还要认识老人是如何适应他所生活 的环境的,根据老人的不同的需要为老人提供专业计划和服务,例如:开展老年小组工作,通过 组建老年人小组,制定实施小组活动计划,为角色转化期有心理适应障碍的老人解决问题。
        (三)家庭功能外移吲对老年人心理适应障碍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这使得养老方式也随之发 生了改变。因家庭功能的社会化而出现了多种家庭模式。这些不同的家庭模式在社会不断发展,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来说,都体现着家庭功能不断外移的变化趋势。这种转变主要是在老人 自身或家庭无力承担赡养责任的情况下,由单一的家庭养老向社会机构养老的转变。
        笔者从调查中分析得出,当问及老人人住养老机构前家庭结构状况时,有近38%的老人在入 住老年机构之前的家庭为空巢家庭,有近43%的老人是在其子女的建议下迫于无奈选择人住养老 机构,例如个案2中由于子女各自成家,不习惯与子女共同生活,怕给子女带来负担而独居的老 人极为普遍。另有老人由于子女忙于工作,担心老人独居出意外事故,遂将老人送至养老机构, 随之产生老人对子女的做法不理解甚至抵触的情绪,由此笔者发现由于家庭功能外移的影响使很 多老人加深了内心的积怨,对生活失去信心,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后将内心不满情绪转嫁到对机构 内的各项设施及所提供的服务上。很多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亲情的支援,自身 无法适应与调试,从而内心空虚寂寞,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同时,城市家庭在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下,日益成为一个私生活的场所,逐渐远离了“公 域”,这导致城市家庭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向威廉古德所言的家庭形式:择偶自由、婚后小家庭独居、夫妻双方亲属同等看待的“夫妇式家庭”靠拢,这种家庭形式致使传统的父系父权家庭制度瓦解,老年人的家长 地位变得名不副其实。这种转变让很多老年人从心理上难以承受。与此同时由于老年入的观念、处事方式与年轻人不 同及两代人之间的思想隔阂等因素使两代人之间易产生矛盾和误解,从而破坏家庭关系、老人的心理健康。
        四.结束语
        在面对老年人衰老过程中的心理适应障碍问题上,笔者认为一方面老年人自身需要不断的适应各种新环境,来应 对这种角色的中断或失去后对他们心理上的打击,又要不断的进行自身角色中断或失去后的自我调适,尽快接受新环 境,熟悉新角色。另一方面社会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制定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加快居家养老模式的普及与完善;加快 完善养老机构中的各项软硬件服务设施;特别是应该培养大量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尤其在新疆地区,由于地域的特殊 性和民族的复杂性,社会工作者应因地制宜,运用专业的方法服务于老年人,制定多元、丰富的老年生活计划等等, 对于老年人的心理给予更多关注,协助他们重建自信心理,促使社会老年事业向更好的趋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