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抑郁中的血管性抑郁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19-12-27 10:19
1老年期抑郁
老年期抑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在70~79岁年龄段,发病 率为17/1 ooo(人·年);在79~85岁年龄段,则高 达44/l 000(人·年)。1 J。在社区人群中,抑郁症的 患病率为1.8%,轻型抑郁(111inor depression)为 9.8%,有抑郁症状者为13.5%旧引。
发病年龄是老年期抑郁的基本特征H引。老年 期抑郁可能包含了多种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致病因 素引起的疾病。在成人期已患病而在老年期复发的 老年期抑郁,往往具有较多的人格障碍(如神经质 性格)旧1或生活事件。
1896年,Kraepelin最初描述了“退化性忧郁(inⅧ1utiollal mel锄ch01ia)”的临床表现,并指出这是一 种特殊类型的老年期抑郁,可作为一个类别单独列 出。其临床特征是老年期发病,抑郁、恐惧和妄想出 现频率高,临床病程长,容易伴有认知功能减退。 1905年,咖等通过精神病理学分析45例病例后 提出了“动脉硬化性抑郁”的概念。1962年,Post则 提出了“脑血管病引起的抑郁症”的学说。1997年, ~eXopoulos等¨叫和Krisl等分别独立地提出 了血管性抑郁的概念。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老年期(65岁以后)起病的 抑郁可能与额叶一纹状体功能障碍有关。这些“老 年性额叶一皮质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见于P卅 ldl】son病和H珊tillgton病等神经变性性疾病患者,也 见于一些脑MRl存在皮质下白质高信号区(砌te matter I靴血【tellsities,wMH)的患者。神经病理学 研究证实,这些影像学征象与脑血管病变有关,即这 些舢改变是额叶前部和皮质下微血管病变的直 接结果。由此可见,这类特殊的老年期抑郁涵盖了 具有变性因素为主以及具有血管因素为主这2种不 同的病理学基础,即“神经变性源性老年性额叶一 皮质下综合征”以及与之对应的“血管源性老年性 额叶一皮质下综合征”。因此,有人提出血管性抑 郁是“老年性额叶一皮质下综合征”的一种亚 型。
2血管性抑郁的诊断标准
对于血管性老年期抑郁障碍,有2个独立的小 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互补的概念。一个小组注重 具有新的脑血管事件,并着重于f临床症状和预后评 价¨0|;另一小组则注重MⅪ的嗍,并认为影像 学依据是诊断标准之一¨川。因此,砧eXopoulos 等¨31推荐的诊断标准包括:(1)主要特征(所有患 者均应具有):65岁以后发生的抑郁,具有脑血管病和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和(或)实验室证据,包括MⅪ的嗍,并且在脑血管事件发生后的6~12 个月内出现抑郁改变;(2)次要特征(大多数但非全 部患者具有):认知障碍、精神运动迟滞、自知力差 和功能障碍,多没有家族或个人抑郁症病史。 然而,这些诊断标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未得 到确切证实。目前一致的意见是:血管性抑郁是老 年期抑郁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血管性抑郁与其他老 年性综合征,如步态异常、跌倒和排尿障碍等一样, 都是老年微血管性病变导致的额叶一皮质下综合征 的结果¨引,往往也是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
3血管性抑郁的可能机制
一些假说可以解释抑郁和血管性疾病之间的相 关性:(1)抑郁是血管性疾病的直接结果,尤其是脑 动脉粥样硬化;(2)抑郁能直接影响心脑血管系统; (3)抑郁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过 程(如共同的遗传因素)。最大的可能是这些机制 共存,但在不同个体中不同机制所起的作用有所不 同。
3.1“结构损害模式” 抑郁可以是大脑皮质下结构直接损害的结果, 尤其是关键脑功能区域的小血管损害。纹状体一苍 白球一丘脑一皮质通路中断是一种合理的假 说¨4。引。老年期抑郁患者的WMH反映了额叶一皮 质下通路的缺血性损害¨引。但是,有研究表明 WMH还经常出现在前额皮质背侧。在这类抑郁患 者中,存在缺血性损害依据的比例较高,但在WMH 的数量和分布方面却没有差异¨7 o。一项尸检病理 学研究比较了20例生前至少有1次抑郁症发作的 病例和20例无抑郁对照者,结果在抑郁组中并未发 现皮质下或额叶结构微血管病变较对照组多H 8|。
3.2“细胞因子介导模式” 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损害能激活中枢 单胺能神经系统,通过提高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浓 度¨9|,导致单胺能神经元损害,造成单胺能神经元 功能障碍扭0。。一项研究发现,成人抑郁组血浆白细 胞介素.6(interle幽n-6,几_6)水平明显高于非抑郁 对照组心1|。对前额皮质背侧缺血后细胞黏附分子 表达的研究发现,老年期抑郁患者脑组织中细胞问 黏附分子一1(i11tercellm孤砌[1esion molecule一1,IIcAM— 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一1(、jas砌ar ceu砌ksion m01. ecule一1,VcAM—1)水平显著增高,主要集中在前额皮 质背侧[22筇J。但有关几_6、IIcAM.1和VcAM一1在血 管性抑郁发病机制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3.3可能的相关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急性和慢性紧张能使脑源性神 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m仃opllic£尬tor,B聊盯) 的表达下降,而长期抗抑郁治疗则能使BⅨ师表达 增加陋4。26 J。动物实验表明,出生后BDNF表达缺乏 可导致焦虑样表现、胰岛素抵抗样肥胖、高三酰甘油 和高胆固醇血症。 研究发现,用钙通道阻滞剂能使更多的血管性 抑郁症状好转和复发比例下降。这种现象可以从功 能性神经解剖角度解释,因为钙通道阻滞剂具有舒 张血管和抗缺血(神经元保护)特性[27I。在细胞水 平上,钙通道阻滞剂可以直接作用于某些神经元受 体信号转导系统(如5一唧2受体和仅1受体),还可 作用于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信号转导过 程‘28。9I。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有 关,这可能是由于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 突变所致,最近发现这种突变是晚发老年期抑郁的 高危因素b 0|。5一羟色胺载体连锁多态性区域(sero— tol】in仃ansporter—liI妇d p01严orpmc re百011,5一Hr】:L· PR)与老年男性抑郁的发病风险增加和老年女性抑 郁的复发率增高有关。
4血管性抑郁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已对卒中后患者脑损害病灶大小、部位和临床 症状与血管性抑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 也是临床诊断血管性抑郁的重要依据。许多研究结 果表明,大面积脑梗死1~3年后的抑郁发病率可高 达20%~50%b2。34]。但是,卒中后抑郁与非器质性 抑郁在临床上并无明显区别。脑损害的部位也不能 预测抑郁的发病风险旧。
抑郁的发病风险旧5瑚J。 研究提示,脑白质小灶性梗死和无症状梗死与 抑郁有关。MRI 12加权图像上脑室周围、白质深部 和基底节区的WMH与抑郁的发病和严重程度显著 相关∞¨1|。一些研究表明,WMH与老年性血管性 抑郁有关H2’43j,认为wAm是老年期血管性抑郁临 床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意 见…’45 J。但是,这种影像学改变在病理学上却并非 是同质性的,可能包括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脱髓鞘、 梗死和其他缺血性改变。因此,对舢的判断必 须结合临床病史、体征和其他实验室依据。另外,这 些咖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以脑桥和基底节区 多见,且与血管危险因素有关H“8。。在老年期抑郁 患者中,WMH的存在能预测患者的转归不良和药 万方数据 物治疗反应较差。
目前,对血管性抑郁的许多研究仍在进行之中, 很多问题仍有待回答。我们期待有更精确的病理解 剖学定位、更精确的生物化学基础研究和相关的基 因背景来诠释血管性抑郁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