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中老人心理方向
浅谈老年人心理健康
中老人心理方向 2020-08-19 08:37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及社会节奏的加快,老年人身边缺少子女照顾,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导致各种躯体症状,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精神或心理疾病。我院护理人员对老年病房37位患者及家属(配偶)进行个体化深入访谈,在对其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详细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为做好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我们选择的对象为年龄在60岁以上,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的老人,从而最大程度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其中男性20例,女性17 例。年龄:66—88岁,独居老人12例,夫妇同居25例。老人平日活动为料理家务,照看孩子,户外活动,看电视或闲坐,聊天, 读书看报等。其中各别老人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如:做手工, 练习书法等。还有3位老人日常最主要的活动是照顾卧病在床,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健康方面,多数老人患有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关节病.脑血管疾病最为多见。
访谈人员为责任组组长,内容包括:平时在家心情怎样?经常想什么事情?子女不在身边时,心情和以前比较有什么变化? 心情不好时是否希望找人倾诉?希望找谁倾诉?是否经常回忆往事?经过这一系列工作后,我们发现老人在情感方面丰富.复杂, 其内心感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积极乐观的正性情绪;另一类为消积悲观的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多表现为适应,自立,充实, 乐观,知足。适应是指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习惯了新的环境或生活状态。自立:指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生活,这部分老人生活能力比较强,理解子女,不愿给儿女添麻烦。充实:指生活丰富多彩,这些老人善于社交,爱好广泛,感到每天生活得很充实, 时间过得很快。乐观:指能保持良好心态,相信挫折总能过去, 虽然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但不能钻牛角尖,要想高兴的事,不能光想愁事,对一切不是很执着,想好的方面也觉得满幸福的。知足是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如:“不和别人比,眼光放低一点,比自己差的人多的是”等等。负性情绪多表现为:被遗忘感、失落感、孤独感、烦闷感、无助感、无望感、压抑感、拖累感。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严重的会诱发各种身心疾病或精神障碍,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被遗忘感是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对老人的关心太少所产生的。失落感是由于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人或事物时产生的感受,如离开工作岗位,离开自己原有的生活圈等。烦闷感的产生是由于无事可做,或生病等原因,社交圈变窄,闲在家里感到无聊。孤独感明显存在于独居老人的人群中,平日独自在家,沟通交流的机会减少, 失去了惜日热闹的日子,产生孤独和寂寞。无助感指的是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如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时。无望感是指生活没有希望,如常年照顾痴呆瘫痪病人的老人和我们交谈时,无望感十分明显。压抑感:指对感情加以限制,使之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泄。如老人和子女沟通交流时, 有时或多或少要听子女意见,就会认为受人限制,心情很压抑。拖累感:当生活不能自理或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又得不到帮助时, 老人们会觉得失去自身的价值,拖累家人,幸福感下降。
情绪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存在一定联系。正性情绪越多,
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随之增加;负性情绪增加,生活满意度降低,幸福感随之下降。生活满意度较高,但负性情绪比较强, 此时的幸福感下降;生活满意度下降,但正性情绪比较强时,幸福感增加。
老人的情绪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而波动的。正性情绪强的老人通常爱好广泛,拥有精神寄托,家庭关系融洽,健康状况良好,没有经济负担,性格开朗外向;而对于性格内向,家庭关系紧张,经济负担重,身体状况差,独自生活,没有倾诉对象的老人来讲,负性情绪是比较突出的。老人们往往同时具有这两类情绪,内心感受很复杂,幸福感的多少取决于两者平衡作用的结果。
建议及对策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关爱老人,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情,平时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引导老人培养新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鼓励老人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做好情绪疏导工作。
做为医院可帮助老人解决健康方面的问题,经常电话联系老人,询问身体状况,了解老人的需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照顾,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老人负性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达到经济、社会效益双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