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心理分析及预防策略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19-09-23 09:26
1大学生自杀现状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来采 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根据统计,当今全世界每年的自杀 率约为万分之一,我国自杀率为十 万分之二十三,而我国高校自杀率 则为十万分之二。虽说大学生自杀 率远低于我国和世界平均水平,但 自杀现象在大学生中不断蔓延却 是个不争的事实,通过报道不难看 出大学生自杀往往具有传染性,通 常情况下几起大学生自杀事件相 隔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因此,社会 各界应加大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 关注。
2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绝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经历过十数载 的寒窗苦读才进入大学的。在校大 学生年龄层次多集中在18-22岁 之间,属于青年时期,而青年时期 又是人一生中情感最丰富,最强烈 和最微妙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也 是人生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峰期。大 学生从一个比较紧张的高中氛围 中进入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大学氛 围里。这种环境的突然转变给大学 生们的环境适应力提出了一个比 较高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 由于缺乏这种环境适应能力和自 我调节能力,进而岀现各种心理问 题,以致出现自杀行为。可以说大 学生心理因素对其采取自杀行为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2.1内部心理因素
(1)悲观心理。心理学上认为 悲观是人自觉言行不满而产生的 一种不安情绪,它是一种心理上的 自我指责,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对未 来害怕的几种心理活动的混合物。 悲观者通常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 坚定的人生信念,常常带着幼稚和 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 现今大学生中,存在悲观心理的人 数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消极心理 品质和敏感而脆弱的心理特征是 导致悲观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入 校大学生都经历过了高考这一残 酷的竞争,最终脱颖而出的,在求 学生涯中都是各个地方的尖子生, 身上承受着学校、家庭的较高期 望。大学生自身也有着强烈的上进 心,因而他们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高 自我期望。但是进入大学后,面对 人才荟萃的新集体,许多人产生了 严重的心理落差,原来优良的自我感觉迅速向另一端变化。这种巨大 的心理落差往往给学生带来沉重 的心理负担和悲观的心理障碍。而 悲观心理的长期淤积会导致大学 生产生消极厌世的情绪,进而引发 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
(2)耐受力低下。这个地方的 耐受力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即 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 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 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 战胜力的强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 力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组成部分。如同学习能力一样,是 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耐受力髙的 人在挫折、失败面前,不易被强烈 的情绪所困扰,能够保持正常的行 为。耐受力低的人遇到挫折、失败 就容易惊慌失措,陷于不良情绪的 困扰中,甚至出现行为异常。面对 同样的搓折、困难,有的大学生能够应付自如,有的却走上了自杀的 道路,这和他们的耐受力有着密切 的关系。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成长过 程很顺利,他们只能体验成功而不 能接受失败,一旦遇到失败或挫折 往往难以承受。当他们遭受挫折困 难,既无法承受又无法克服时,就 有可能把攻击性的矛头指向自身,当这种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引起自 杀行为。特别是当一个耐受力比较 低下的大学生遇到一个较大的挫 折时,在他身上发生自杀或者其他 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就更大。
2.2外部心理因素
(1) 学业压力过大。学业压力 过大是造成我国大学生自杀的一 个主要因素。首先,他们考上大学 以后,往往会碰到新的问题,需要 去适应,比如专业不如意,甚至根 本就没兴趣,学习方法不对路,听 不懂学不会,学习成绩下降,学生 危机感严重。其次,大学生的争强 好胜心理很强烈,他们希冀于好好 学习,出类拔萃,将来成就一番事 业,势必带来激烈的竞争和压力。 最后,父母们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 望,一旦孩子感到难以达到就会很 容易地陷入绝望而自杀。
(2) 就业前景迷茫。随着高校 的扩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不 断上升,大学教育也从一种精英教 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使更多的人能 通过读大学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能 力去获得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实现 人生价值和理想。但是,随着毕业 人数的不断攣升势必会造成更加 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国家取 消包分配工作这一政策后,使得现 在的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 大。很多大学生由于对未来工作的 担忧,对找不到一个心仪的工作而 感到迷茫,久而久之造成了极大的 心理负担,更有甚者在实习找工作 阶段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走上了极 端。
(3) 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 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 际关系紧张也是造成大学生自杀 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 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 多的国家,各地方各民族都有着自 己的风俗文化和生活习惯。大学生 不像出高中学生,读初高中时候的 同学大部分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 生活习性,饮食文化,语言都比较 相近。但是进入了大学之后,将会 遇到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同学,在 生活习惯上,在饮食上,在休闲娱 乐上都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 给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 很高的要求。有的同学由于不能够 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偏执,固执, 不能接受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进而 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 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 情感困扰。恋爱是一种特 殊的人际关系,从古以来,我国为 情所困而自杀的人不在少数。进入 大学之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逐 渐走向成熟,加之大学的生活相对 放松,很多人都会萌动芳心,坠入 爱河。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 有恋爱当然就会有失恋。失恋是人 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恋人从恋 爱到分手的结局就是失恋,失恋给 人带来的往往是失落、心理的痛苦 挣扎等不良情绪。大学生情感经历 不是很丰富,有的大学生在失恋后 不能正确的调整心态,从那段感情 中走出来,以至于出现殉情、自杀 或伤害他人等极端情况。
(5) 家庭的不幸。家庭的不和, 父母关系的破裂,往往给孩子幼小 的心灵带来无形的创伤,导致他们 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甚至出现人格 障碍。一旦在生活中有不如意的事 情出现就容易走上极端。
3大学生自杀的应对方法和 策略
面对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自杀 案例以及逐年攀升的大学生自杀 率,社会、学校和家庭究竟应该采 取怎样的措施来减少大学生自杀 状况呢?对于这种现象,再不能只 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种单一 的应对模式,而是应该把强化大学 生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其来, 以期通过这种综合模式来减少大 学生自杀的情况。
3.1强化大学生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命的教 育。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的人 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起, 进而去体会自我之血缘的人际的 社会生命,让他们意识到,人的生 命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因此必须 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
3.2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 理因素,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是 防止大学生自杀的有效途径。要强 化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告 诉他们“一个人活着应该承担起相 应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选择自 杀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对学生干 部、学生辅导员进行培训,让他们 了解并熟悉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 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 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帮助他们学 会合理宣泄、转移、升华等,提升他 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组织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 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 待人生。多组织一些适合学生的集 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让 学生找到归属感,教育学生认识到 社会的复杂性,增强他们的心理耐 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