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民族地区中小学老师心理韧性的发展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12-17 09:40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 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相对于经济 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民族 地区中小学教师在经济环境、教学 生活环境、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等方 面相对封闭和欠缺,使得他们在面 对社会、职业的压力和竞争时出现 了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焦虐、抑郁 等心理问题,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中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不得 不提及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心理 韧性”是指个体在高危压力或情景 下,其发展和社会适应功能并没有 受到破坏,虽经历了磨难,但依旧可 以成为适应功能正常的人,甚至有 些人还可以超越自身或环境的限 制,取得辉煌的社会成就虬因此,民 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的提 高,对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 要意义。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 的心理健康现状。
据专家、学者对贵州民族地区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査发 现.心理卫生问题总检出率为 16.6%,且少数民族教师心理健康 状况差于汉族教师叫民族地区中小 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在 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中,初中教师 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初中教师 的心理健康质量最差叫有学者在对 宁夏南部山区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水 平进行调査时发现,心理问题总检 出率为52.1%。有中度以上心理问 题者占9.3%,其中男教师为2.7%, 女教师为6.6%。各种心理问题在宁 夏南部山区农村教师中的检出率为 3.8%-14.7%。教师心理问题排在前 四位的是强迫症、抑郁、焦虑和人际 关系敏感叫而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小 学教师SCL-90总分、总均分和阳 性项目分数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叫综上,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 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教师心理健康 水平有待提升。
二、个体心理韧性与心理 健康。
作为个体各种内外保护性因素 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韧性自然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 生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 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电另有 研究表明,心理韧性能够缓解抑郁 和恐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而 相对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E;研究发 现,个体心理弹性越好,心理问题的 发生率就越低,在心理弹性保护性 因子中“社会资源”对教师心理健康 影响最大叫同时,通过将心理韧性 的思想内涵与发展价值注入心理健 康教育之中,重视培养个体的自强 人格与危机意识,以及建构多样的 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促进个体成为 一个积极、谦虚、坚强、自制和自信 的人叫
三、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 个体心理健康。
文化是社会里一群人共同遵循 的特殊生活方式,表现在其传统思 维、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方 面,经由世代相传而保留,也是群体 人们所遵照的行为准绳㈣。我国传 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的“和合”文 化模式,将个体心理健康与道德修 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兼顾身心和 谐发展,讲究心理与外界环境的和 谐;“以人为本”劝诚人们奉行仁爱, 强调以尊重、友爱、宽容的人道原则 和平共处,社会以个体发展为最大 价值体现,营造出一种关心他人,互 相帮助,互相宽恕、忍让、惊解的社 会和谐气氛,这对于个体心理健康 维护具有现实意义。而“自强不息” 作为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一直是个人 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就个体 心理健康体现而言,自强不息表现 为匡扶正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 污;表现为在人生逆境时,奋发图 强、决不灰心的个性品质。
四、 积极文化元素对民族
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发 展的启7F □
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心理韧性 对其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正向的预测 作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借助屮 国传统文化屮的积极元素,町以对 民族地区,卩小学教师心理韧性的发 展提供冇益的启ZR :
(―)重视赦师个人的心理和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 的“和合”文化模式,对内追求个人 身心和谐,对外追求人与社会和谐 统一的理想状态。个体的心理和谐 表现为知情意的协调一致与积极作 用:在认知上表现出理智性,在情感 上表现出愉悦性,在意志上表现岀 控制性、因此,教师应树立崇高的职 业理想,并自觉在职业理想的指引 下,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 在偏远地区的民族学校,每学期应 定期开展教师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培训及实践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积 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从业氛围。教育 主管部门可尝试定期聘请国内教育 々家及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学校讲 学,以先进事迹鼓舞人,以先进思想 激励人,激发民族地区教师对教育 事业的热情,并能主动抵制社会不 良风气,正确看待工作环境、生活环 境、收入差距等现实问题,保持内心 的平和。各地教育管理机构应建立 心理咨询机构,引导教师能正确看 待自身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主动 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及时疏 导不良情绪,使个体心理达到健康 和谐。
(二) 发譯机会、段区和挙校.的 支持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人为 本”,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以人的 价值实现和利益为首。社会、社区和 学校作为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 更要场所,更应坚持发展“以人为 本”的理念。民族地区政府及教育管 理部门要重视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 育的投入和对教师待遇的改善,重 视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培训,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 健康成长提供智力支持。民族地区 的社区机构应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 社会氛围,尊重教师职业,尊敬教 师,为教师教学生活提供必要的设 施保障,从社会支持角度促进教师 心理韧性的发展。同时,积极向上的 校园文化环境是教师心理韧性发展 的重要环境因素,和谐安全、相互支 持关爱的人际氛围、包容性的校园 文化亦能增强教师的社会适应力与 情感适应力,进而促进教师心理韧 性的发展。
(三) 加覊数师个人仇勇人格的 塑适。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自强不息的心理机制所体现 的是精神与生命的活力,体现的是 逆境中有可为的思想精髓。在个体 心理素质中,自尊、自我接纳、自我 效能感、乐观性等与自强不息的心 理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冲动性、 神经质人格特质等则是发展自强不 息的负性因素。通过组织开展各类 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活动:如社会 技能训练,帮助教师适应教学工作 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抗压训练, 帮助教师缓解应激事件给个人心理 带来的负性影响;情感支持训练,帮 助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 中获得有效支持;心理健康咨询,帮 助教师解决阻碍个体发展的各类心 理问题等。通过上述活动,发展教师 的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力、抗压 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不断完善教师个 体人格品质,促进其人格素质中积极 因素的发展,使其在面临压力、困难 和逆境时显现较强的心理韧性。